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近纪

古近纪

古近纪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1386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古近纪的相关文献由97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世悦、戴俊生、袁文芳等。

古近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1386 占比:98.58%

总计:21694篇

古近纪—发文趋势图

古近纪

-研究学者

  • 陈世悦
  • 戴俊生
  • 袁文芳
  • 万晓樵
  • 伍皓
  • 刘成林
  • 崔晓庄
  • 张林晔
  • 柳蓉
  • 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钦; 马丽; 周仕林
    • 摘要: 江西地区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古近系岩石是在继承白垩系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从目前古近系沉积厚度来看武宁群(包括修水、安义一奉新盆地)为775~179m;清江盆地为779.1~1654.6m;大余池江盆地为1513.8m。由于同一盆地的岩性、岩相变化急剧,它们时代相同,而岩相各异,很难进行层位对比。因此本文对江西古近系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被情况及矿产资源情况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 易定红; 李翔; 石亚军; 李积永; 刘应如; 马元坤; 倪祥龙; 王文卓
    • 摘要: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岩矿物分析、膏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敏感参数分析,对该地区E_(3)^(2)湖水古盐度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E_(3)^(2)从早期到晚期水体从半咸水、咸水过渡到盐水,盐度不断增大。平面上,从英西到英东,膏盐岩发育程度变差,湖盆水体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_(3)^(2)碳酸盐岩矿物组分复杂、岩性多样,分区性明显,纵向上早期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好于晚期,平面上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英西和英中北部地区,英中南部其次,英东地区较差。
    • 余小灿; 刘成林; 王春连; 徐海明; 赵艳军; 黄华; 李瑞琴
    • 摘要: 古近纪时期,华南江汉盆地的潜江凹陷和江陵凹陷发育盐湖,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并形成和储藏了富锂、钾、铷、铯、溴、碘等元素的卤水资源,这些元素含量达到工业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富锂卤水属于深层地下卤水型锂矿资源,镁锂比值低,是非常优质的锂资源。本文总结了江汉盆地大地构造特征、火成岩及古气候背景,论述了古盐湖沉积岩相特征、富锂卤水水化学、分布及储层特征、卤水中锂的来源与富集机理、卤水型锂矿成矿模式以及富锂卤水勘查与开采技术进展,提出了卤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江汉盆地富锂卤水成因包括:古盐湖锂可能主要来自高温水岩反应产生的富锂热液流体的补给;在干旱的气候下,古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导致卤水中锂浓缩富集;在盐湖演化末期,逐渐埋藏的盐类晶间富锂卤水被转移至裂隙、砂岩及玄武岩储层中储集;在较高的地热背景值下,埋藏卤水与储层岩石可能发生水岩反应,进一步促进了卤水中锂的富集。江汉盆地深层卤水初步勘查显示,氯化锂资源量已达到大型工业规模,展示了巨大的资源潜力。此外,卤水锂开采技术已基本形成,建议进一步加强富锂卤水的绿色开发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勘查开发规范。
    • 刘玉瑞
    • 摘要: 前人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泰二段、阜二段和阜四段所含的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为海侵带来的生物和湖水咸化的生物.但研究发现,有孔虫多不在上述层段;"海相"化石不集中出现,围岩不含膏盐;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水咸化.经地层对比证实,97枚有孔虫产自4个新层系,其余3枚在阜二段.海侵源头古东海洋不存在,无海相化石,各门"海相"生物为可生活在淡水中的广盐性分子;晚白垩世—古近纪,湖侵期古气候湿润、古湖泊水深,水域无法咸化;海绿石、磷灰石和微量元素等无法区分海、陆相;不同的广盐性生物多单独繁盛,并与大量的淡水生物共生,围岩相带无膏盐.据此认为,本区各门广盐性生物为淡水古生态,有孔虫在淡水环境可生存,3期区域湖侵不存在湖水咸化现象;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大规模优质烃源岩主要是淡水湖泊沉积的,可提供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 杜菊民; 连晨光; 陈诚; 景永波; 刘平; 胡英健; 孙晨
    • 摘要: 阿尔泰造山带砂金矿资源丰富,前人对河流中的砂金矿进行了详细研究,而对山间盆地中赋存的砂金矿研究较少.本文对哈萨克斯坦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最东侧的戈尔诺耶古近纪含砂金盆地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地质、自然重砂测量圈定了砂金异常,经浅井和砂钻等工程深部查证,结果显示砂金主要赋存在古近纪粗粒的石英砾石层中,砂金形态以片状为主,是以微细粒金为主的砂金矿.砂金矿化体呈层状、透镜状分布.进一步对古近纪石英砾石层及现代河流样品的重矿物形态特征、报出率及R型聚类分析、ZTR指数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认为,戈尔诺耶古近纪砂金矿主要来源于西北侧的卡尔巴-纳雷姆成矿带的风化剥蚀,而卡利吉尔河流的砂金来自北侧额尔齐斯成矿带的补给.中晚始新世时期,自北西向南东的水流沉积了戈尔诺耶古近纪盆地砂金矿,晚中新世以来的隆升使得南北向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形成了丰富的现代河流砂金矿.这一认识对寻找盆地类型砂金矿,理解阿尔泰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 台梓含; 向芳; 陈灼华; 李磊; 喻显涛
    • 摘要: 古近纪早期是显生宙典型的"温室气候"期,也是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型前的最后温暖期.川西峨眉地区发育有完整的古近系名山组湖相地层,对该地层的古气候研究可以为了解和探索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的演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比值和磁化率为依据,结合宏观沉积特征和岩石薄片镜下特征,对峨眉地区古近纪早期气候演化与磁化率形成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峨眉地区古近纪早期总体为热带—亚热带炎热干旱气候,该气候为晚白垩世炎热干旱气候的延续,但较晚白垩世干热程度明显降低,期间出现多次炎热干旱—温暖湿润变化,并存在气候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段.气候的干湿变化是造成研究区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磁化率高值反映气候趋于湿润,低值则反映干旱程度增加,剖面中磁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位置可能对应东亚季风开始对峨眉地区产生影响的时期.
    • 安晓青; 张兆群
    • 摘要: 早渐新世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在欧洲称之为"大间断",在亚洲则为"蒙古重建".然而,关于渐新世哺乳动物各谱系的形态变化尚缺少详细探讨.兔形目是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低的类群之一,在全球的化石记录中很常见,尤其是在亚洲.渐新世时,许多古老的始新世兔形类灭绝并被更进步的类群所取代.内蒙古的新发现及对老标本的再研究使我们得以修订鄂尔多斯兔(Ordolagus)(亚洲常见的兔形类,可能源自中-晚始新世的戈壁兔Gobiolagus).在内蒙古,我们识别出Ordolagus在早渐新世初期就已存在.与亚洲和北美的同期或稍早的兔形类的对比表明,Ordolagus具有一些显著的牙齿形态特征(p3下前边尖发达,颊齿完全高冠,p4-m2下三角座和下跟座舌侧相连等),这些也是现生兔形类的主要特征.Ordolagus中这些特征的出现与重大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同步.对亚洲早期兔形类的进一步研究,并参考其他小哺乳动物与区域气候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兔形类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作用.
    • 史忠生; 薛罗;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庞文珠; 史江龙
    • 摘要: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 孙自法(编)
    • 摘要: 6600万年前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对地球生态及生物演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次大灭绝事件虽致地球上逾七成物种消失,但蛇类物种却"因祸得福"、不减反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