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60974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化石、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等;热河生物群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忠和、汪筱林、王原等。
热河生物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0974篇
占比:99.94%
总计:361202篇
热河生物群
-研究学者
- 周忠和
- 汪筱林
- 王原
- 周长付
- 季强
- 邹晶梅
- 任东
- 李晓波
- 王敏
- 王旭日
- 蒋顺兴
- 姬书安
- 孟溪
- 曲丽君
- 李大明
- 李齐
- 柳永清
- 皮照兴
- 袁崇喜
- 郑德文
- 郑晓廷
- 叶剑
- 巩恩普
- 常建平
- 张俊峰
- 徐星
- 王孝理
- 白天莹
- 裘锐
- 邢立达
- 仝亚博
- 刘东旭
- 吕君昌
- 吴文昊
- 孙忠实
- 孙知明
- 尤海鲁
- 张朝辉
- 张梅生
- 张海春
- 张福成
- 张鑫俊
- 李瑜
- 杨振宇
- 王旖旎
- 王贞虎
- 王铁晖
- 盗龙
- 程心
- 胡东宇
-
-
王小娟;
玖月(插画)
-
-
摘要:
即将小升初的秦天玥虽长相不太出众,但皮肤较白,个头中等偏上,不胖也不瘦。她虽不是“学霸”,但成绩也在自己班级的第一梯队中。而且,她还有一些才艺,尽管水平都不高。秦天玥的妈妈颜璐是一所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她还有个特殊身份:猫妈俱乐部的成员。
-
-
吴子杰;
孙晶;
邱隆伟;
高福亮;
仲米山;
马文坡;
高永钊;
潘玉啟;
夏强;
郑伟
-
-
摘要: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建昌国家级化石集中产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产地,化石种类和化石数量丰富,是受到中外古生物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区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建昌中生代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赋存层位和化石属种等进行归纳介绍,并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保护区划,将建昌化石产地划分出3个保护区,并进一步划分出5个核心区、6个缓冲区和3个试验区,为建昌地区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基础地质资料。
-
-
王旭日;
鞠书彬;
吴文盛;
刘义川;
郭震;
季强
-
-
摘要: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ae)特征最为相似,如叉骨上升支的末端膨大;尾综骨的末端逐渐收缩变细;胸骨的外侧突明显向胸骨后外侧偏转;第Ⅱ脚趾最为粗壮。然而,该标本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已知渤海鸟类(bohaiornithids)的特征组合,如乌喙骨侧缘从中部开始强烈扩展;胸骨具有三角形的中间突和外边缘凹陷,胸骨前缘比较尖锐;小翼指爪节长而弯曲,大手指爪节短小粗壮。因此,我们建立渤海鸟科新属、新种——兴安北国鸟(Beiguornis khinganensis gen. et sp. no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北国鸟与渤海鸟科的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亲缘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类群(Zhouornis+‘Beiguornis+Sulcavis’)。除了长爪鸟(Longusunguis),渤海鸟科的其他类群与北国鸟均在一个单系类群内,确定了北国鸟在渤海鸟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兴安北国鸟是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反鸟类,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热河生物群组合面貌,而且在提高渤海鸟科属种丰富度的同时,把该类群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冀北-辽西地区扩展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更为不同地区热河生物群对比研究提供了科一级的鸟类化石证据。
-
-
周长付;
徐绮涵;
张莹莹
-
-
摘要:
本研究报道了1件产自辽西建昌要路沟义县组的齿槽鸟化石,明确了该属种的产地和地层信息。新标本展示了齿槽鸟独特的牙齿特征,即牙齿舌侧面发育沟槽,支持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同时,新标本补充了一些齿列、胸骨和腰带等重要信息,比如:前颌齿4颗,上颌齿4颗,下颌齿7颗;胸骨前缘弧形,中部发育小的胸骨柄,侧后缘发育凹缺和突起,后外侧突的末端呈三角形;髂骨背缘较平直,中部发育一个瘤状突起,腹前缘发育前臼窝;耻骨脚末端变尖,略前弯;坐骨侧面发育一纵脊,远端背缘发育一沟槽。这一发现丰富了对齿槽鸟的时代分布和骨骼形态学认识。
-
-
周长付;
刘晴;
王鑫悦;
张洪钢
-
-
摘要:
本研究描述了一件产自辽西建昌九佛堂组的甲龙类化石,代表这一地区的首次记录。化石为一幼年个体骨架,体长约300 mm,以前颌齿发育、下颌关节窝低于齿列、末端尾椎前关节突拉长、指/趾爪背视呈三角形等为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将其归入辽宁龙。辽宁龙化石大量发现于义县和凌源等地区的义县组,之前仅有一例九佛堂组的化石报道。本次发现进一步表明辽宁龙在辽西地区可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古地理分布和时代延续。同时,辽宁龙成体化石的缺失和幼体化石的大量发现,暗示了以森林-湖泊为主的热河生态系统或许更适于幼年甲龙的生存。
-
-
殷艺天;
张来明;
顾雪;
余晨旻;
吴培衍
-
-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环境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滦平盆地作为典型的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出露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是开展古气候演化与生物群更替关系研究的理想场所。然而,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热河生物群演化中晚期阶段,这限制了对热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理解。本研究对滦平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开展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建化学风化强度、古温度和古降水等多个古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滦平盆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之交为相对干旱的气候,可能驱动了该地区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交替。基于火山灰层位与热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联系,研究发现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增强与古气候逐渐转向暖湿导致湖泊古生产力显著提高,推测热河生物群的早期演化可能受到火山活动与气候演化的双重驱动。
-
-
清格勒;
李再峰;
吴广华
-
-
摘要: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专项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及剥土工程的分析,查明赤峰市南部中生界中生代地层含古生物化石层位与分布、化石种类、数量、等级及保存的完整程度等,并对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点进行分类分级评价。研究成果将进一步补充内蒙古地区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促进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和科普宣传工作。
-
-
张朝辉;
李强;
张志强;
刘长华;
石玉红
-
-
摘要:
潜龙类是辽宁热河生物群最具代表性的四足动物化石之一。尽管此前已有数项针对潜龙的研究,但白台沟潜龙的颅内细节仍有待丰富。为进一步探究该物种解剖学特征,本文描述了两件产自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头台乡和头道河乡的潜龙标本:CYSZ-R-202001和CYSZ-R-202002,对化石的骨骼特征进行观察后厘定为白台沟潜龙,并对白台沟潜龙颅骨腹面及上颚的性状,尤其是方骨特征进行了补充。此外,文中描述了两件标本保存的软组织痕迹,并与凌源潜龙及其他离龙类进行了对比。对白台沟潜龙新标本的描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这一物种与其他离龙类的区别,并为推测其个体发育及习性提供更多信息。
-
-
周长付;
王超凡;
常美静
-
-
摘要:
矢部龙(Yabeinosaurus)是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一个蜥蜴类群.近年来发现了数量丰富的矢部龙化石,使得深入了解该属头骨形态的种内、种间分异成为可能.本研究借助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描述了一件近完整的大型成体矢部龙骨架化石.该标本展示了一些新的形态学信息,比如,三角形的下颌隅骨突、外上髁孔、尾自切和再生现象等.其中,三角形的下颌隅骨突不同于两个已知种的鉴定特征:强壮矢部龙发育钩状的隅骨突;而双尖矢部龙的隅骨突为指状.这一发现表明矢部龙的隅骨突具有复杂的形态变化,而以此建立的种级分类单元的有效性仍待检验.
-
-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
-
摘要: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
-
周长付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近二十年来,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龟类化石,以满洲满洲龟、辽西鄂尔多斯龟和建昌辽龟为代表.这些化石发现为研究白垩纪早期龟类的分类和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在分类上,这些类群都属于曲颈龟类的原始类群,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其中,鄂尔多斯龟和满洲龟较辽龟更为原始,这也与其的地层分布相一致。此外,在古地理分布上,这些类群的化石发现与所处的古盆地区域相一致。故此,这些化石发现不仅为白垩纪早期的龟类分类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也为研究热河生物群的古地理格局变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
-
袁崇喜;
季强
- 《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热河生物群发现了晚中生代哺乳动物共计11属13种.这些哺乳动物化石分属5大类(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对齿兽类、后兽类和真兽类),主要产自5个化石点,即辽宁北票四合屯、尖山沟、陆家屯,辽宁凌源大王杖子和河北丰宁大罗子沟.它们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组成,加深了人们对于早期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早期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关系、行为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
-
李大明;
李齐;
郑德文
- 《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利用K-Ar和Ar-Ar年代学方法,测定辽西四合屯火山岩剖面133.6~133.1Ma、129.3~129.2Ma、大约126.1Ma和125.1~124.2Ma等4个火山活动期.含古生物化石的湖相沉积地层存在于第四期火山活动期间,沉积持续时间不超过1Ma.结合其他研究结果,热河生物群的可能持续存在于侏罗纪晚期至早白垩纪期间.
-
-
-
-
LI Xiao-bo;
李晓波
- 《第十五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及邻近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是典型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出区域.该区下白垩统发育与中国辽西地区类似的陆相火山—沉积序列,湖相沉积夹层中产出热河生物群标志性的EEL(Eosesthe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ycoptera)组合,以及一些研究程度较低的脊椎动物化石.目前大兴安岭北部发现有5种鱼类(Palaeoniscoids,Peipiaosteus,Yanosteus,Sinamia,Lycoptera)和一种爬行类(可能属于翼龙类),主要分布在阿荣旗、阿尔山、满洲里以及塔河等地.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不但产出EEL化石组合,还有丰富的昆虫、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其中鱼类化石(Lycoptera,Stichopterus)分布较广,在Baissa,Krasnyi Yar和Mogoito三处产出两栖类、龟类、离龙类、恐龙类、鸟类、哺乳类等四足动物化石.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的组成,对于扩大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区域,以及增加了解热河生物群在核心区(冀北-辽西)以外的多样性和环境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