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68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2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51889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岩石学报、地球化学、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年安徽省及邻区构造与成矿学术研讨会等;前寒武纪的相关文献由117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坪仙、李上森、陆松年等。

前寒武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2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1889 占比:98.70%

总计:52570篇

前寒武纪—发文趋势图

前寒武纪

-研究学者

  • 高坪仙
  • 李上森
  • 陆松年
  • 杨春亮
  • 张国伟
  • 李三忠
  • 吴素珍
  • 张连昌
  • 沈保丰
  • 王官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晴; 周瑶琪; 曹梦春; 尹兴城
    • 摘要: 前寒武纪(4.6 Ga~541 Ma)占据约90%的地球发展历史。该时期大气成分、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全球气候和生命演化历程等均发生极大程度的改变,为现在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地球轨道参数是描述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日地系统、地月系统及地球本身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全球范围内2650~550 Ma地层中成功识别出大量可靠的地球轨道参数。本文通过总结前寒武纪地球轨道参数,分析了地球外动力系统和地球深部动力系统对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以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地球轨道参数对于地球表生环境的影响。
    • 刘伟(编译)
    • 摘要: 早在5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鱼类就在地球海洋中出现了。现在,已知鱼类超过57目、482科、24618种。它们为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岀各种各样的体型、专长和游泳速度,成为多样性极高的一大类生物。在碧蓝、辽阔的海洋中,速度是主存竞争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硬骨鱼纲的鲈形目就包括了很多游泳健将,特别是金枪鱼科、剑鱼科和旗鱼科各物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剑鱼。它们健美的体型、惊入的速度和攻击力诠释了力与美的统一,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 王红杰; 马驰; 赵海波; 郭峰; 冯乃琦; 王盘喜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作为前寒武纪基底明水-旱山微陆块的演化过程对于重建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后期多期次造山和岩浆活动影响,造成明水-旱山微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相对薄弱,前人多将区域上前寒武纪变质程度较高的岩石称为“敦煌岩群”或“北山岩群”,该套变质岩组合受多期俯冲造山及陆内造山活动,变质变形强烈,岩石分布零散,接触关系不清晰,多以断层接触,根据《甘肃省岩石地层》和《甘肃省地质志》,该套岩石组合时代归属依据为:“具有古老地壳岩层的一般特征,比上覆地层古硐井群(Pt2G)具有更深的变质程度和更强的变形,Sm-Nd法测年多数集中在2200~2900 Ma,因此将其时代暂归属到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明水-旱山微陆块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进行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研究,确定该套变质岩石组合时代归属。
    • 崔慧琪; 许淑梅; 李三忠; 舒鹏程; 马慧磊; 孔家豪
    • 摘要: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块地层。澳大利亚东皮尔巴拉地块大理石坝地区早太古代玄武岩—硅质岩—碎屑岩序列与日本二叠纪—三叠纪洋板块地层在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认识将为早太古代洋板块地层的沉积环境从高热流洋脊扩张区经过热点向低热流海沟陆源碎屑沉积区转变这一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增生造山带洋板块地层保存的岩石记录看,不同年代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岩石类型相似,因此在地球38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洋壳扩张、海洋沉积、俯冲及增生的过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造山带洋板块性质和洋板块地层组成与古老造山带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而言,前寒武纪的地幔温度略高,太古代局部熔融显著,熔融量大大超过洋壳扩张速率,因而没有形成席状岩墙群。
    • 沈昕珺雯
    • 摘要: 云南省澄江市的东北方,有一座神奇的科普城堡,坐落于国家地质保护区的群山之中,南临世界级深蓝湖区--抚仙湖,北朝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它就是现代人类与5亿多年前寒武纪古生物最巧妙的接轨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 解浩; 解超男
    • 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的形成年代上自前寒武纪、下至第四纪,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种类众多的恐龙化石了。截至到2022年4月,来自中国古动物馆的统计数据,我国根据骨骼化石命名的恐龙共计338种(包括无效种),而且这个数字还保持每年10种的高速增长。此外,我国还发现命名了60余种恐龙足迹化石和70余种恐龙蛋化石。不过,关于恐龙属种数目和无效种的认定,不同学者观点有所不同;这里选用的数字以及下文中提到的属种问题仅为本文作者依据可掌握的资料而提出的个人观点。
    • 叶山
    • 摘要: 从诞生至今,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岁月,生命的孕育和衰亡不断上演着。严谨的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岩层和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各个时期,并将其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时期。显生宙,顾名思义就是生命活跃的时期,始于5.4亿年前的寒武纪,一直持续至今,地球上的无数生命在显生宙谱写出了华丽的乐章。而在显生宙之前的时期,由于时间太久远,生命形态也远不如显生宙兴盛,给我们留下的岩层和化石线索寥寥无几,但它却占据了地球历史长河中的绝大多数时间,这一时期也被笼统地称为地球的"前寒武纪"。
    • 暗号
    • 摘要: 经过漫漫2亿年的第二次雪球地球事件(1),地球逐渐回温。一旦地面不再被反射紫外线的冰雪完全覆盖,深色地表的升温效果就开始逐渐显露,让更多的冰雪融化,形成正反馈。摆脱了前寒武纪的白色诅咒,地球终于迎来一个略为温暖的时期,适宜的温度给了生命更多可能,地球从此进入古生代。古生代可以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三者同属于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者同属于晚古生代)六个纪,仿佛一部播出了六季的长剧,生命就在这部长剧中尝试着无数种生存的可能,但几乎每一季都会以一场灭绝告终。
    • 杜兵盈; 刘勇; 刘宇崴; 张铁安; 王东明; 李成禄; 王文东; 赵明胜; 高洪岩
    • 摘要: 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出露零星.通过对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沉积建造、发育矿床特征及地层对比的综合分析显示,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古生界锆石测年数据中出现有较多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谐和年龄,在古生代火成岩中也存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捕获锆石的年龄数据信息,且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为中—新元古界,产出沉积变质型铁矿和中、大型石墨矿床,发育典型的硅铁建造、孔兹岩系或含石墨岩系,并可在区域上对比.结合黑龙江省近年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在额尔古纳地块上划分出古元古代表壳岩,将《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置于新太古代的麻山群,置于古元古代的兴东群、东风山群、兴华渡口群修订为岩群,并依据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高精度测年资料、典型建造类型与变质程度等,将时代厘定为中—新元古代,同时依据建造和产出铁矿特征在宁安西南部地区划分对比出塔东岩群,为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地层学方面的资料.
    • 王富军; 陆远志; 郑碧海; 葛荣峰; 刁志鹏; 朱文斌
    • 摘要: 乌什-阿克苏地区位于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发育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前寒武纪蓝片岩地体.根据前人的研究,阿克苏地区的蓝片岩地体在俯冲、折返和折返后的过程中共经历了四个期次的变形,但是对于乌什地区的蓝片岩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目前仍为空白.本文通过对乌什与阿克苏地区的蓝片岩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的野外观察测量和室内分析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蓝片岩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基本相似,均可以划分为四个变形期次,但各期次变形在一些细节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结合前人最新的年代学数据,本文对乌什-阿克苏地区蓝片岩地体构造变形期次的年代学框架进行了初步限定.其中,第一期次的变形时间约为754~750 Ma,与高压低温相的变质作用紧密相关,是蓝片岩地体俯冲的结果;第二期次变形的时间略晚于第一期变形,其形成应该与蓝片岩地体的折返过程紧密相关;第三期次变形早于基性岩墙的侵入,而晚于第二期变形,即在约750~745 Ma之间,是环Rodinia俯冲体系作用下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最后俯冲的结果;第四期次变形涉及到的最年轻地层为二叠系,可能与古天山洋关闭或中新生代的不同陆块碰撞增生到亚洲板块南部边缘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