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质岩

变质岩

变质岩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5篇、会议论文149篇、专利文献31785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岩石学报、地球化学、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89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等;变质岩的相关文献由2432位作者贡献,包括游振东、赵国春、孙德有等。

变质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5 占比:3.32%

会议论文>

论文:149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31785 占比:96.23%

总计:33029篇

变质岩—发文趋势图

变质岩

-研究学者

  • 游振东
  • 赵国春
  • 孙德有
  • 徐学纯
  • 索书田
  • 胡恭任
  • 刘晓春
  • 张吉昌
  • 张泽明
  • 郑永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晓萌; 程昊
    • 摘要: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科学历史的关键钥匙,对于准确厘定地质事件的绝对时间和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等时线定年法有着高精度、高准确性的优点,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变质相关事件的定年,获得其他定年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年龄信息。变质岩中常用的等时线定年体系主要有Rb-Sr、Sm-Nd、Lu-Hf、Ar-Ar以及Pb-Pb体系,文章主要介绍各等时线体系定年原理,回顾同位素分析技术发展,总结影响等时线定年准确度和精度的因素,展望今后变质岩等时线年代学发展的趋势和突破点。
    • 王杰; 胡晨光; 潘勇利; 黄强基; 袁红旗; 巩磊; 高帅; 王成龙
    • 摘要: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运用多信息融合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进行了综合评价。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主要发育以中-高角度为主的构造裂缝,裂缝大多未充填或半充填,裂缝有效性好。岩心宏观裂缝线密度主要分布在8~14条/m之间,平均为12.39条/m。宏观裂缝孔隙度大多分布在0%~2%,微观裂缝孔隙度大多分布在0.6%~1.2%。宏观和微观裂缝增加了研究区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同时增强了储层的连通性,充当油气充注的运移通道。岩石矿物成分和断层是影响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浅色矿物中的裂缝线密度高于深色矿物,同时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裂缝的线密度明显降低,裂缝的线密度随着距断面距离的增加呈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趋势。通过岩心和成像测井标定,建立了多信息融合的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裂缝发育段比值与岩心裂缝密度正相关,裂缝识别吻合率达64.02%。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综合评价。
    • 程奇; 刘宗宾; 王建立; 王刚; 王树涛
    • 摘要: 锦州251南油田为渤海首个投入开发的大型变质岩潜山油田,发育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生产动态规律复杂。根据钻井取心、薄片、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建立储层结构模式,讨论储层结构对油田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锦州251南油田潜山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张性裂缝、剪切裂缝及亚断裂带(大裂缝)。潜山储层发育受褶皱作用和断裂活动影响,褶皱作用控制裂缝储层的发育,分别在核部和翼部形成张性裂缝与剪切裂缝;断裂活动主要于沙三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派生大量亚断裂带(大裂缝)。研究区发育凸起带、高斜坡带及近断层低斜坡带三类储层结构模式,其中凸起带核部储层张性裂缝发育,采油井无水采油期最长,开发效果好;高斜坡带及凸起带翼部剪切裂缝较发育,开发效果次之;大裂缝的沟通导致近断层低斜坡带采油井易发生暴性水淹。该结果对同类型潜山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马永胜; 聂江涛; 郭建; 司志发; 刘军港
    • 摘要: 文章通过对相山铀矿田深部变质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探讨相山基底变质岩原岩的属性和形成环境等特征。根据铀矿科学钻孔岩心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基底变质岩成熟度较高,显示高镁铁、富硅、富铝,低钠钾的特征,原岩总体呈中酸性。变质岩整体表现出相对富集Ba、U、Rb、K、Th等元素,亏损Nb、Sr、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且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Eu为0.6~1.1,平均为0.7,小于1,表现为负异常;δCe为2.9~3.9,平均为3.4,表现为正异常。根据变质岩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NASC)蛛网图显示,样品稀土元素含量与北美页岩(NASC)含量相近,推测原岩具有沉积岩的特征。主量元素分布特征表明相山铀矿田基底变质岩原岩成分复杂,推测其原岩主要为一套陆源海相沉积泥质岩、砂岩及粉砂岩系列的浅变质作用类型的陆源碎屑岩,主要有岩屑砂岩、富镁沉积岩、泥质碳质硅质岩,可能有部分火山凝灰岩。根据主微量构造判别图,推测相山基底变质岩其原岩为大陆岛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碎屑岩。
    • 张旗; 翟明国; 魏春景; 周李岗; 陈万峰; 焦守涛; 王跃; 袁方林
    • 摘要: 花岗岩目前的ISMA分类不是一个系统的分类,花岗岩分类可能需要从花岗岩的起源来考虑。花岗岩源自变质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或玄武质岩浆底侵带来的热导致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形成的。因此,花岗岩与变质岩源岩有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变质岩为母,花岗岩为子。根据埃达克岩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埃达克岩形成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那么,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上的是什么花岗岩呢?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又是什么花岗岩呢?本文即尝试从这个思路来探讨花岗岩的分类,并采用大数据方法予以佐证,得到的初步结果可以将花岗岩分为3类:(1)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的为高Sr低Y型花岗岩(高压,代表加厚的地壳);(2)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与石榴石出现线之间的为低Sr低Y类型花岗岩(中压,代表正常厚度的地壳);(3)位于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为高Y型花岗岩(低压,代表减薄的地壳)。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支持上述分类,给出的地球化学标志大体是:Sr含量为400×10^(-6),Y含量为(20~35)×10^(-6)。
    • 翟泽宇; 王岩
    • 摘要: 云南大理地区处于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各构造体系主干断裂活动较为强烈,给地下热水的形成和运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地下热水的空间展布情况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将研究区分为西部隆起区、中部沉降区和东部隆起区三大热水带。西部隆起区共出露9个温泉,呈带状分布,展布方向与构造带基本一致,多以泉群出露,其中片岩水量较小,灰岩水量较大。中部沉降区共出露9温泉,展布方向受北北西向构造控制明显,多以单泉形式出露地表,流量大小与含水层岩性密切相关。东部隆起区面积较小,共出露2个温泉,均分布在北北西向构造带上,以单泉形式出露。研究表明,隆起区温泉分布与北北西向构造带一致,沉降区构造复合带多出露温泉,并且热储层多以变质岩为主,其热源可能为循环增温、断裂带挤压摩擦以及岩脉余热。研究成果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 陈迪
    • 摘要: 渤中19-6气田是渤海湾盆地最近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变质岩潜山凝析气藏,储集空间主要为碎裂粒间孔、溶蚀孔、溶蚀缝与构造缝,导致流体流动过程中呈现明显的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在分析研究区储集空间类型和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基于双重孔隙介质储层试井解释方法构建了渤中19-6气田变质岩潜山储层基岩渗透率计算模型,并针对D井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D井储层渗透率约为0.0247 mD,为典型低渗储层,试井特征曲线具有明显的双重孔隙介质的下凹特征,储能比为0.34,显示探测区域内储层的储集能力一般,窜流系数为6.8×10-6,基质系统渗透率为2.76×10-6mD。研究结果对渤中19-6井区试井设计及产能预测有一定借鉴意义。
    • 孟凡涛; 杨元丽
    • 摘要: 以贵州省变质岩区出露的洞温泉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收集了区内3组地热水水质分析数据及1组地热水氢氧同位素数据,得到了温泉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通过分析得出地热水补给来源,估算了地热水的补给高程、补给温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等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地热水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径流,地热水水化学类型由HCO-Na,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海拔1200~1300 m的武系、震旦系碳酸盐岩分布区,利用二氧化硅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大于56°C,地热水循环深度约为2590 m。地热水的形成主要受区域性断裂控制,大气降水通过断裂破碎带向下入渗、运移,并不断被加热,至区域性断层后上升,在地势低洼处出露形成温泉。
    • 蒋艳娇; 许姗姗; 吴越
    • 摘要: 安徽省主要地质灾害是崩塌和滑坡,且崩塌、滑坡多发生于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皖西大别山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特点,以霍山县太阳乡太阳村街道滑坡为例,分析研究以深、浅变质岩为主组成的中低山大别山区,其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特征,滑坡变形历史、滑坡成因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分析其稳定性,对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为我省大别山区滑坡防治提供参考技术方案。
    • 摘要: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两大地质构造系统:一个是前中生代构造系;另一个是中新生代构造系。第一个构造系以多相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断裂广泛发育,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第二个构造系内的岩石主要由断裂不够发育的非变质岩构成,主要表现为陆相沉积地层构成。前中生代构造系的岩石覆盖了大部分的天山山脉,而中新生代的沉积多填充在山间盆地,只有费尔干纳和外阿赖山由中新生代岩石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