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史

环境史

环境史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环境科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27156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等;环境史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梅雪芹、周琼、滕海键等。

环境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7156 占比:99.75%

总计:127474篇

环境史—发文趋势图

环境史

-研究学者

  • 梅雪芹
  • 周琼
  • 滕海键
  • 江山
  • 王利华
  • 贾珺
  • 高国荣
  • 付成双
  • 胡爱国
  • 赵九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九洲; 王蕾蕾
    • 摘要: 已有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大都对乡村环境史重视不够,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应向乡村层面推进.西柏坡是华北地区关注度较高的乡村,资料留存丰富,这为学者开展西柏坡环境史研究创造了便利.开展西柏坡环境史研究,要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识.通过西柏坡环境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将环境史研究深入到更细微的乡村层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的世界.开展西柏坡环境史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清乡村环境史研究理念、取向与方法.
    • 梅雪芹; 高国荣; 乔瑜
    • 摘要: 《什么是环境史》反映了一位在环境史领域长期耕耘的史学家对环境史研究及其学理的全局性统揽与考量,是一部值得持续推荐的环境史入门书籍。该书第2版补充了环境史领域的不少国际前沿信息,根据第2版作全新修订的中译本于202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借以铭记作者唐纳德·休斯的开创性贡献,并希望启发更多对人与环境关系变迁的关注与思考。在这组笔谈文章中,梅雪芹以译者导读的形式介绍了该书作为“环境史的指向牌”的作用,并就一般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如何阅读该书作了必要的提示;高国荣集中讨论了休斯撰写全球环境史学史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并认为该书是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入门指南,不仅对初学者有益,而且能为在这一领域潜心深耕的学者不断提供新启迪;乔瑜认为该书是环境史学诞生以来的第一部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著作,是环境史学的“《史通》”,并结合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讨论该书有关议题的启迪作用。这组笔谈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者眼中《什么是环境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 王华
    • 摘要: 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集中描述各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包含所有文化多样性表现形态的世界差异性,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有机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和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逻辑。由于深受环境保护导向的研究传统和二元思维的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将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多样性的关系处理为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状态,并导致过分强调“原生”和“地方”,限制了其普遍性意义。要想适应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生物文化多样性亟需在其核心概念、视野、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突破,而它与环境史的互鉴融合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 严玉芳
    • 摘要: 以19世纪伦敦的空气污染与儿童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或许是一种将环境史和儿童史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尝试,即儿童环境史研究路径的拓展。19世纪伦敦空气污染与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儿童死亡率上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空气污染对从事特殊职业的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均造成了深刻影响。为避免空气污染对儿童的伤害,“转换空气”被时人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举措。伦敦中上层社会采取了自主度假的方式,而新鲜空气慈善机构的儿童乡村假日活动在下层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者建构了一套“身体、心理和道德为一体”的乡村体验话语体系,营造了让儿童“到乡村去”的社会语境。不过,逃避污染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对污染源头的全面治理才是把儿童从环境污染中拯救出来的根本路径。
    • 陈祥
    • 摘要: 日本的环境问题与环境运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需要从长时段的环境史视角进行研究,以补充以往单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研究日本问题的不足。日本民众反公害运动从二战前的阶级斗争色彩出发,到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公害斗争,进而发展成为地方住民参加的环境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又形成了以实现“环境再生”为目标的新运动模式,促成了日本民众的环境运动演变为更加关注社会治理的建设。这种环境运动变迁主要体现在各个时期环境运动的主体关系构造不同,从这个角度入手,弄清日本环境运动的演变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环境运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
    • 谭俊杰
    • 摘要: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著作。该书揭露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发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呼吁。《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而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也推动了环境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 王嘉浩; 张虹萍
    • 摘要: 环境史作为一门正在兴起的学科在我国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环境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一些成就。环境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对环境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但是有关环境史的史料研究和整理方面尚薄弱,特别是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环境史史料收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东北地区的特有少数民族鄂伦春族为例,通过整理《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中所包含的环境史史料,揭示鄂伦春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稳定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东北地区环境史史料的研究提供方向。
    • 李少兵
    • 摘要: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日渐严重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徐建平教授等人所著《中国环境史》(近代卷)展示了近代中国环境变迁的历程。全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尝试整体环境史研究视域,探究近代环境对自然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演变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环境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 施雱
    • 摘要: 从理解、推广抗生素的医用、饲用功能,到出现限用和监管的相关思考,美国关于抗生素的认知在层层推进中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同一健康”的演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抗生素的医用和饲用意义得到普遍重视;20世纪70年代,承认抗生素与生物联系的观念开始增多,出现限制使用抗生素的呼声;近年来,更倾向于把抗生素置于同细菌、动物、人类和环境普遍联系的网络中综合认识其环境影响。“同一健康”概念的提出,为认识和研究抗生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 滕海键; 张雪姣
    • 摘要: 美国国会于1973年通过的《濒危物种法》是世界历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物种保护法,对维护美国的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以及美国社会和联邦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成为这部法案出台的时代背景。随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种的认识发生变化,成为该法案得以出台的直接推动因素。在以往物种保护政策实践的基础上,该法案制定了更加严苛的法律制度和实施机制,确立了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理念。该法案首次在法律术语上赋予“濒危物种”以权利,体现了生态主义理念与环境伦理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国家濒危物种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