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法

环境法

环境法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9篇、会议论文283篇、专利文献219960篇;相关期刊643种,包括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法学论坛、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2010年会等;环境法的相关文献由1421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守秋、徐祥民、吕忠梅等。

环境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9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28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19960 占比:99.29%

总计:221532篇

环境法—发文趋势图

环境法

-研究学者

  • 蔡守秋
  • 徐祥民
  • 吕忠梅
  • 常纪文
  • 巩固
  • 屈振辉
  • 周珂
  • 朱谦
  • 陈泉生
  • 彭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博纳
    • 摘要: 中国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内容结构从单一变为多元,发展到现今,已逐渐趋于完善。但与此同时,环境立法内容中还存在大量法律法规相互分散、重复、矛盾的情况,为进一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需建设更具系统化、一致性的环境法律体系。因此,就需要将环境法法典化。本文阐述了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环境法法典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构想。
    • 刘楠
    • 摘要: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概念及功能,而后分析了环境法视域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运行机制策略,即企业应认识到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全力做好内部环境审计预警、监管及过程评价,提升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做好企业环境评价及环境数据分析工作。
    • 陈羲
    • 摘要: 冰川资源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珍贵资源,无疑是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其开发和保护无疑值得我们关注。然而,西藏冰川存在着过度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等问题。本文聚焦于在第七次西藏座谈会议背景下分析西藏冰川在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法律角度对其提出规制建议。
    • 摘要: 《环境科学与管理》是由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主管,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境学术期刊。自1975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同仁及专家学者的支持。本刊囊括环境科学的诸多学科,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环境科学理论及技术成果。辟有: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环境牛态、环境研究、环境评价、治理技术及环境监测等栏目。
    • 方俊
    • 摘要: 立足法律文本,本文讨论环境法引进环境标准的法理和方式,并揭示环境标准在环境法中的地位与作用。环境法引进环境标准的法理在于标准化可为法律关系的调整提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的依据。环境法多以转介的方式引进环境标准,型塑了“原则+规则+标准”的规范结构。在环境法中,环境标准具有技术支撑地位,产生良法善治作用。
    • 方印; 王明东
    • 摘要: 以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的部门法划分为标准,形成了"行政法说""经济法说""社会法说""独立部门法说"等有关环境法性质定位的传统学说,造成了环境法的性质定位认知焦虑。基于对传统部门法理论下环境法性质定位困局的反思,又形成了"行业法说""边缘法说""交叉法说"等有关环境法性质定位的新兴学说,同样给环境法的性质定位造成了认知焦虑。其中,"领域法说"提出的"领域法"概念则为纾解环境法性质定位的认知焦虑提供了必要而妥适的解决思路,从而使得环境法的性质定位认知有了真正的理性回归。对环境法的领域法性质定位之归位效应的思察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法作为领域法的性质定位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要素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法学体系,从而为我国环境法学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环境法作为领域法的性质定位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统合环境立法、综合环境执法、集合环境司法、全民环境守法等多个环境法治环节,进而影响我国"多元共治与多规范协同"的、"四位一体"的环境法治体系工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 陈真亮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环境基本国策条款,即宪法环境基本国策,具有客观法秩序性质,是环境法法典化和体系化的最高位阶逻辑主线。“生态文明”时代环境法法典化面临范畴性困境、解法典困境和规范性困境。基本国策的宪法教义学可以发挥环境法典编纂的目标引导、边界控制和内容形成等功能。导向型宪法环境基本国策可以促进环境法典的体系融贯性与价值融贯性,协调环境法典的规范拘束力与结构开放性,并对“适度法典化”模式进行动态优化。要素型宪法环境基本国策可以对环境法典总则和分则进行规范指引,既可以课予国家公权力机关“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保护义务,又可以通过反射性利益及其主观化来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长远观之,应加强法典化与体系化思维导向下的“面向宪法的环境法”研究转型,妥适处理环境法法典与行政基本法典等其他部门法典的内、外部结构关系。
    • 白洋
    • 摘要: 佛教生态哲学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础,所衍生出的“依正不二”“无情有性”等思想内核,具有整体主义认识论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代生态学等理论工具对其加以甄别和诠释,不仅可以为“生命共同体”“自然价值论”“绿色发展”等环境法理论的正当性提供参照,还可以为环境法的整体主义实现进路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特别是“诸法缘起”之于法律体系生态化、“依正不二”之于人类环境权证成、“无情有性”之于自然价值逻辑顺位、“众生平等”之于生物安全与动物福利法律保护、“清净国土”之于环境教育法社会功能发挥等环境法理论与制度完善层面,具有一定思想启示性价值,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环境法学领域的转化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 方俊
    • 摘要: 环境标准与环境法属于不同性质的规范,但二者呈现出交融的现象。在治理实践中,环境法引进了环境标准的技术要求,环境标准吸收了环境法的精神原则。环境标准与环境法均系规范文件是二者融合的基础,但需互补系二者融合的动因。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融合不仅利于良法的制定与实施,还能促进公私合作与双向治理,对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 摘要: 环境行为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对环境直接和间接施加影响的活动的总称。环境行为依照活动方式分为作为的环境行为和不作为的环境行为。前者指环境法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而要求主体应从事的活动;后者指环境法要求主体应有意识加以抑制的活动,又称禁忌行为。环境行为依照活动影响性质与作用分为积极环境行为与消极环境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