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3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社会与环境、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6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126988篇;相关期刊709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与社会、理论界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博士后论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2国际儒学论坛等;环境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190位作者贡献,包括屈振辉、周鑫、田文富等。

环境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6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6988 占比:99.11%

总计:128131篇

环境伦理—发文趋势图

环境伦理

-研究学者

  • 屈振辉
  • 周鑫
  • 田文富
  • 郑度
  • 杨通进
  • 王国聘
  • 余谋昌
  • 张锋
  • 秦红岭
  • 陈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毕雪婷; 韩锋
    • 摘要: 地理和文化层面的荒野之争促使自然保护的核心目标由"野地"转向"野性"。从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入手,不仅肯定了生态系统中非人成员的内在价值,而且进一步论证成员之间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从而整合科学与审美建立起一种"人类–环境作用的模型"。可以发现,"人走进荒野"的结果是"哲学走向野性",强调由自然体验深入自然本质,完成基于生态关系的自然审美建构。具体而言,将荒野哲学关注的自然价值流转的2个向度—物之纵深与人之内心,转换为文化对自然价值的双维度定位—身体性适应与精神性回应,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景观价值识别和保护体系,以此展现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关联的整体之美。
    • 金凤云; 王美艳; 任芝军
    • 摘要: 环境伦理是环境类大学生专业教育的灵魂与主线,其理念可有效破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诸多问题。以课程思政方式贯彻环境伦理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哲学力量,对学生个人成长加以全方位指导;拓宽情商逆商教育渠道,有意识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强化学生世界环境伦理观,以民族自信引领学生树立自信,以平视世界现实引领学生构建大情怀大格局。
    • 李丽飞
    •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离不开大量的工程活动。因此,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责任。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物种共存在自然环境中。当工程活动成为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时,大量频繁的工程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会尤为突出,工程师的举动也最为直接影响环境。深入研究分析工程师工程活动的现状,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尽可能在工程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权衡,努力寻求最优解。
    • 杨欢
    • 摘要: 万物平等、齐而为一是《庄子》重要的生态观念,根据不同的理论起点,被具体概括为:“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平等、“道在万物”的价值观平等以及“体道合一”的精神性平等。另外,《庄子》平等思想中还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因素,包括平等中的“不同”、平等中的“不等”以及相同中的“不等”,这三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涵盖了《庄子》视域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总的来说,《庄子》是为追求达到“存异而和合”的生态境界,其中的平等、差异与和合,都可对当代环境伦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 周国文; 蔡昕佚
    • 摘要: 在新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特定领域,更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人类需要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道家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之环境伦理的自然观思想,培育公民善待自然之界与域的生态观念。要将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就需要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界与域。敬畏生态意识中对边界的限定,界在自然,域在地球。形塑边界有度而又善于追求一种自然系统整体化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创造思想基础。道家自然观之于界与域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围绕着当今世界国家公园建设状况展开以此为凭鉴的环境伦理思考,让人类身处于环境又融入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成为保护式建设国家公园的观念准则。
    • 马草
    • 摘要: 薛富兴是卡尔松环境美学在国内的主要翻译者与研究者,代表了国内卡尔松环境美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他指出了卡尔松环境美学存在的漏洞与不合理之处,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修正,从而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显示了中国学者对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解深度以及理论建构的参与能力。薛富兴以自然审美的恰当性为参照,反思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中的比德与借景抒情传统。他在融合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在自然审美的特性、方法论、层次、批评等领域提出独到见解,建构起较为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呈现了国内环境美学研究的较高水准。他始终重视环境伦理学在自然审美中的作用,并将其引入自然审美理论的建构中,拓展了自然审美的视域与深度。
    • 尹建华; 双琦
    • 摘要: 时至今日,围绕社会信任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信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社会信任水平较高时,企业会遵循“信任忠诚”逻辑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且对高质量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环境伦理在社会信任与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当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时,社会信任对环境伦理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少,相应地,其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也会减弱;市场竞争强化了社会信任对环境伦理的提升作用,相应地,其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也会增强。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提供了理论借鉴。
    • 吴亚星
    • 摘要: 石油是工业发展的血液,石化工业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还和其他支柱产业一起肩负着重要的历史重托。但是,由于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逐步扩大,出现了“疯狂式”乱采乱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生态环境。对于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不能单纯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还需要在环保伦理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和科学研究。因此,应尽快建立国家或行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促进石油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文将对石油工业实践中存在的环境伦理问题进行阐述。
    • 周小琪
    • 摘要: 中国第一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综合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其立法基点,体现了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保护主义原则。然而利奥波德提出的整体主义与《长江保护法》中贯彻的整体性保护存在质之不同。第一,前者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而后者是一种可实施的方法论手段;第二,前者诉诸非规范性的道德路径来实施,后者借助规范,具有明确指引且采取强制性措施去落实。《长江保护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接受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的启示,沿袭流域整体性保护的方法论,拓展自然主体的道德身份,推动长江流域整体性保护走向整体性美好。
    • 法律与伦理编辑部
    • 摘要: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创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1月和7月)。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真诚约稿。一刊物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有:(1)自然法专题;(2)法律与环境伦理专题;(3)法律、科技与伦理研究专题;(4)法律与人性关系研究专题;(5)法政治学研究专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