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法
自然资源法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90734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学家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7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等;自然资源法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庆瑜、张璐、常纪文等。
自然资源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0734篇
占比:99.94%
总计:190854篇
自然资源法
-研究学者
- 孟庆瑜
- 张璐
- 常纪文
- 蔡守秋
- 刘茜
- 周珂
- 杨艳霞
- 刘绍彬
- 姜渊
- 张国宏
- 李志龙
- 李爱年
- 杜群
- 梁玮
- 江昀
- 汪振江
- 秦天宝
- 董溯战
- 邓海峰
- 郭红
- 丁宁
- 丁文英
- 乔兴旺
- 于文轩
- 任大鹏
- 任铮
- 何康
- 余少祥
- 倪震
- 刘新山
- 刘玲
- 刘超
- 刘道远
- 刘长秋
- 卢炯星
- 卫雅楠
- 叶榅平
- 叶榅平1
- 吴国刚
- 吴真
- 夏蔚
- 姜建初
- 孙向明
- 孙慧丽
- 孟庆瑜2
- 孟磊
- 宋梅
- 宋海鸥
- 尚文华
- 屈茂辉
-
-
杜群;
丁宁
-
-
摘要:
以环境法体系化为方法论基础的环境法适度法典化应考虑自然生态保护法、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的一体化体系问题。正处于研究过程中的环境法典编纂应反映包括自然资源法在内的环境法体系全貌。在“环境法融合论”立场下,自然资源法在环境法法典化过程中应占必要之席。“适度法典化”模式的法典编纂形式决定了法典总则对分则及单行法均具有统领性的调整功能。应以整体环境观为指引,在环境法典总则部分规定涵盖自然资源法的立法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的总则规范,以此涵摄环境法典分则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规范及“适度法典化”模式下以单行法形式外挂于环境法典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法规范。
-
-
-
-
屈茂辉;
陈希
-
-
摘要:
根据法构成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一般包含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两个部分.内在体系的价值理念引导外在体系的形成,外在体系多以内在体系载体的形式出现.在自然资源法领域,内在体系将自然资源法蕴含的公平、秩序、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寓于该法的基本原则中,利用法律原则引导法律规则和司法实践的基本功能发挥,实现自然资源法的社会效用.外在体系以成文化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形式,将法律一般精神和核心价值进行外显,实现从抽象法治精神到具体法律规范的转化.只有通过对法律基本原则具体化、动态化及法律规则动态化的技术性处理,才能构建具有融贯性的自然资源法内外体系.
-
-
-
白续辉
-
-
摘要:
文章探讨科学与法学意义上自然资源概念的差异,聚焦自然资源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领域的规制本质与主要特征.当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法内涵与外延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自然资源法中的"通用性"内容却是稳定存在的,这有助于在理论和实务中理解和运用自然资源法;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都应该或可以归入自然资源法范畴;应当根据具体适用领域,区分自然资源法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自然资源法奉行一定的价值标准,必须考虑发展价值与保护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或阶段性侧重;应科学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加快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
-
叶榅平
-
-
摘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建立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新体制的初步建立,这有利于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适当分离和相互监督,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率.但是新体制也面临着理论解释、制度创新和制度制约等方面的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应当夯实新体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自然生态空间规划,优化权力配置,建立自然资源管理法律体系,保障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推进.
-
-
-
叶榅平1
-
-
摘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建立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新体制的初步建立,这有利于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适当分离和相互监督,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率。但是新体制也面临着理论解释、制度创新和制度制约等方面的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应当夯实新体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自然生态空间规划,优化权力配置,建立自然资源管理法律体系,保障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推进。
-
-
张湘莹1
-
-
摘要: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很多相同属性,在法务实践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相互依赖的特征。本文从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主要内容概述与发展适应情况入手,分析了两部法律在基本的立法背景与立法基础上的相似性、在调整与适应对象上的统一性。指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两部法律展现出的统一融合的趋势。
-
-
-
-
-
-
-
孟庆瑜;
张永志
- 《第三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目前加强立法,完善我国自然资源法制,有着多种方案选择。综合性自然资源立法则因其特有的填补、协调、指导、促进等功能而成为不可替代的最佳选择。特定调整对象的客观存在以及与相关法律的密切关系构成了综合性自然资源立法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全新提出了以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之间关系为基本内容,以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并对综合性自然资源法进行了具体的框架结构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