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科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9篇、会议论文182篇、专利文献127489篇;相关期刊86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经济等; 相关会议130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学术年会等;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由21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劲波、洪尚群、吴晓青等。

环境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9 占比:1.25%

会议论文>

论文:182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27489 占比:98.61%

总计:129290篇

环境政策—发文趋势图

环境政策

-研究学者

  • 万劲波
  • 洪尚群
  • 吴晓青
  • 蔡守秋
  • 曲格平
  • 王金南
  • 董战峰
  • 夏峰
  • 曹凤中
  • 张坤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建明; 王娟
    • 摘要: “绿色悖论”(Green Paradox)自2008年被德国依佛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主席汉斯-沃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提出以来,在欧洲环境经济学界掀起了一阵研究风潮。“绿色悖论”假说指出以减排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可能反而导致污染排放的增加,从而对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对于当前环境压力巨大、致力于改善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而言,既是警钟,又意义重大。本文全面梳理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已有文献(包括已发表的文献和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从“绿色悖论”的内涵、产生机制和应对政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探讨了“绿色悖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实施的借鉴意义。
    • 梁琦; 肖素萍; 刘玉博
    • 摘要: 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0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排除其他政策的影响、反事实检验、更换样本数据以及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ID)等多种稳健性检验。(2)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生态效率的改善作用在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和东中部城市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3)机制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通过驱动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改善了城市的生态效率。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效做法,考虑异质性因素对城市进行差异化的政策组合设计,重点突出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激发创新能力等政策建议。
    • 邢安琪
    •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三阶段多家企业的混合寡头博弈模型,考察在不同的市场准入程度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如何影响政府的环境政策。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市场准入壁垒中,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将对政府的环境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市场准入程度低时,政府允许企业可排污量随着民营化程度先上升再下降;当市场准入程度高时,可允许排污量随着民营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
    • 蔡长昆; 杨哲盈
    • 摘要: 理解中国环境治理过程的关键在于打开地方政府响应中央环境议程的“黑箱”。不同于其他研究将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响应行为视为政策执行的结果,论文认为采纳不等于执行。政策采纳是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进行转化、转译以及再生产的过程。基于栖居制度视角,研究建构了分析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模式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无锡、广州和武汉河(湖)长制的采纳过程进行了追踪。比较案例分析发现,随着中央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进入地方政府治理场域,地方政府构建了三种政策采纳的制度模式:嵌入(典型案例为无锡)、吸纳(典型案例为广州)和脱耦(典型案例为武汉)。政策采纳模式的差异是受地方环境治理场域中的制度逻辑(包括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和文化-认知要素)、政社关系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对于河(湖)长制的机会认知共同影响的。研究突破了既有环境治理研究的央地一元结构视角,强调了时间和地方情境的意义,揭示了地方政府环境政策采纳的复杂过程、机制和策略。
    • 徐德安
    • 摘要: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亟需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构建生态物流体系。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唯有实施强有力的环境政策才能有效推动物流企业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提升生态物流绩效。为此,本文将构建环境政策和生态物流绩效的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发展趋势,通过回归模型检验全国及各区域环境政策对生态物流绩效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各地区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助力生态物流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刘瑞文
    • 摘要: 流域跨界水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问题,但受水体流动性、属地碎片化管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地方保护主义”、府际合作匮乏等因素制约,流域跨界水环境政策执行陷入受阻滞的现实困境。本研究引入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从明确政府权责关系和破除行政区域壁垒出发,通过创新行政体制机制、拓宽府际合作路径、构建全面监督体系破除流域跨界水环境政策执行困境。
    • 李芳芳; 冯艳玲
    • 摘要: 2021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以“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国际贸易中的产业问题、数字贸易与价值链、宏观金融、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交通建设与企业发展、“双碳”与环境经济问题、人工智能、产业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区域与环境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对会议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
    • 汤皓然
    • 摘要: 环境治理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结构层面的调控作用,同时也希望行动层面的多主体参与。在政府主导下,推进乡村环境从管理到治理再到善治也涉及到各个典型乡村环境治理模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因此,互惠式治理对于加强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可持续行为,提高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共治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意义。同时建立在社会互动概念基础之上的治理模式,不仅会把政府、企业等系统相关者作为治理主体推动者,也会将自然环境看成主体,致力于建立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村民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惠关系。
    • 秦绪娜; 朱胜男
    •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基于关键节点、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我国环境政策呈现出“断裂-均衡”式变迁。关键节点是制度断裂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构成了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的三大关键节点。在关键节点处,宏观制度背景变革、行为主体利益偏好和思想观念转变等统一于动力机制触发环境政策变迁。我国环境政策变迁整体上保持稳定,其重要原因在于路径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政策变迁成本和既有理念思维惯性等导致了环境政策出现锁定状态。
    • 王炳成; 郝兴霖; 续琳琳
    • 摘要: 双向FDI对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如何通过合理的IFDI和OFDI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环境政策以及企业冗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现有研究针对双向FDI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基于此,本文依据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要素联动模型,进而运用动态fsQCA方法探讨了“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十二五”规划时期存在“资源紧缺—双向搜寻”和“政策联动—外资融合”两种充分条件组态,“十三五”规划时期则存在“压力驱动—双向搜寻”和“环保补助—双向搜寻”两种充分条件组态,由此形成的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路径在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同时开展IFDI和OFDI能够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但并非为必要条件;对于开展双向FDI但冗余资源欠缺的企业而言,在不严格要求高水平政府环保投资的前提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绿色技术创新前因要素动态联动机制的相关文献,能够为制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