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往理论

交往理论

交往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557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实事求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安徽省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交往理论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雪、齐承水、张博等。

交往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5.3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557 占比:94.46%

总计:5883篇

交往理论—发文趋势图

交往理论

-研究学者

  • 杨雪
  • 齐承水
  • 张博
  • 杨进
  • 王婷婷
  • 艾米莉
  • 衣俊卿
  • 贾敏
  • 骞真
  • 万希平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祝刚; 王语婷; 杨玉东; 申亮
    • 摘要: 围绕教育经验化、课程生活化和教材心理化等教育领域中的“哥白尼式革命”,杜威建构的实用主义教师观具有多维度与原创性。杜威教师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其提出的行动哲学、认知交互理论和交往理论,构成了杜威“隐性教师观”或者“实践的教师观”。此外,杜威发展了教师观中“世界主义”的一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系统审视杜威的教师观,对反思新自由主义导向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提升教师培养的层次与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 沈春旋
    •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的发展是中国音乐教育体制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交往理论视域下使中西音乐文化的关系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二者相互对话、理解、交流;学校教学模式由“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注重学生本身的世界并重构音乐价值观;音乐课程观应由“科学理性”转向“交往理性”,发展开放式的、尊重差异的、理解性的音乐课程体系。
    • 贾子贤
    • 摘要: 哈贝马斯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进行批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已经失去了理论力量,需要重建才能完成普遍意义上的解放任务。他强调交往理论的现代批判价值,重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改良的积极作用。虽然他的理论洞见是有时代价值的,但是“重建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需要予以反驳并重新摆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
    • 李红松
    •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交往形态演进的规律性。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交往形态表征着人的发展状态,人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继而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总体交往水平和发展状态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交往范围需进一步拓展、交往层次需进一步深化、交往异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促进人的交往的不断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王乐
    • 摘要: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深入研究和批判性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形成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以此为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而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华夏各族人民长期交往的结果。借鉴马克思交往理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尊重不同民族间自由往来、平等共处、共同进步的交往愿望,同时满足各族人民在物质交往中携手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交往理论深刻批判了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交往观,明确阐释了交往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解放的重大意义。
    • 孟心雨
    •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展现其科学性,对推动人类社会更和谐、更充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丰富了现代意义上的交往理论,拓宽了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视野。就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开展比较研究,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也可以推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概念、主体、动力、目标、价值问题五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异同。
    • 吴春莺; 倪宪章
    • 摘要: 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是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理论价值意蕴在于: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论特质,为回应全球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实践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引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中国力量;反映了人类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为实现马克思最高价值追求奠定了共同基础。其时代价值意蕴体现在:实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行动自觉。
    • 骞真; 段虹
    • 摘要: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探索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穆勒摘要》中,马克思提出了交往的异化问题,对我们分析交往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预言的世界历史俨然到来,交往主体的异化问题也由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演化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站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角度思考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21世纪的应用和发展。
    • 白苡凡
    •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及恩格斯早期合写的第二部著作,他们将全部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归结为“现实的人”,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分工和所有制等范畴的关系,肯定了交往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并指明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交往的扩大。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既对落后国家找寻社会发展出路,也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及促进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 杨雪; 杨进
    • 摘要: 师生冲突是学校场域内不可规避的一种常态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互动方式。师生冲突的负向功能给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文章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了师生冲突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师生冲突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