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51篇;相关期刊522种,包括齐鲁学刊、南风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等;国家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7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大可、于浩、郭洪纪等。

国家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4 占比:57.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551 占比:42.25%

总计:1304篇

国家主义—发文趋势图

国家主义

-研究学者

  • 朱大可
  • 于浩
  • 郭洪纪
  • 王发臣
  • 郑大华
  • 张志铭
  • 曾科
  • 杨春时
  • 王慎之
  • 蔡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春苹
    • 摘要: 日本的礼仪教育在促进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其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本文以日本社会重大历史变迁为轴,从近代的明治时期、大正时期、昭和前期、战后等不同时期对日本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和梳理,揭示出日本礼仪教育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暗涌或明流着国家主义的特质。
    • 阮娟; 熊欣
    • 摘要: 虽然梁启超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对于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提倡,但实际上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世界主义一直与国家主义纠结在一起,他早期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存在着与传统大同思想的某种对接,晚年在对国家主义的反思中又重提世界主义。梁启超对"世界主义"态度的改变表面上看是随时势而来的调整,从心理上看还是求民族富强之梦的促使。
    • 吴梦园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这段时期,在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潮影响下,国内女校教育逐渐突破单一的体操教学,出现篮球、田径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这引发了社会空间中关于女子“剧烈运动”的一系列抵制话语。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此女子“剧烈运动”的反对话语进行梳理,发现其中存在对西方体育生理知识展开选择性译介,并加以本土演绎的创造过程。其中,一方面在国家救亡的社会视域中,反对女子剧烈运动被赋予了女性身体必须适度锻炼以为国家“善种”的优生学意义;但在传统文化的礼俗视域中,反对其剧烈运动,又包含了妇女身体须恪守礼教、男女有别的性别政治意味。由此,以反对女子“剧烈运动”为线索,国家主义与男权政治在本土语境下形成一种微妙平衡,构成了霍尔所谓的“接合”关系。
    • 吴洪成; 张珍珍
    • 摘要: 民国时期国家主义教育运动源起于清末民初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以陈启天、余家菊、李璜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在五四运动以后开展组织社团、创设报刊、发表演讲、宣传思想观点与著书立说等系列活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家主义教育运动。尤其是在此期间以余家菊为代表所建构的国家主义教育学,不仅对现代教育学术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现代中国教育实践也发挥了现实影响。对此,当代教育界应予以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 周雅春
    • 摘要: 清末切音字改革是国语运动的先声,卢戆章、王照是这场运动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受到了欧西语音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强化汉语的“声音”属性,倡导切音新字,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字话一律”的统一国语,以实现“国之富强”的政治愿望。这种学习西方语音文字的切音字改革本质上并非要抛弃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而是一种“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民族主义语言革新论,也可以说是一种国家主义、欧西语音中心主义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中体西用”式民族国家语言论。
    • 许长青
    • 摘要: 基于国家主义分析视角,通过解密历史档案文献,本研究对香港地区高等教育治理问题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初创、停滞、发展、扩张、改革、新发展等六个历史时期;在高等教育治理上呈现出国家控制、政府积极不干预、自治与问责、国际化与法治化等特征。着眼未来,香港地区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构建起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推动跨境师生与社会流动,促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彭姗姗
    • 摘要: 本文从“教育人还是教育公民”的视角切入,围绕1916—1926年教育界的三份议决案考察十年间教育宗旨的演变。1919年4月《教育宗旨研究案》出台,是江苏省教育会在袁世凯复辟及欧战双重刺激之下长期酝酿的结果,意在恢复和改进民元部定教育宗旨。同年10月《教育本义案》通过,则是江苏省教育会与山西省教育会博弈妥协的结果,也提示着五四时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潜流的存在。1923年国家主义教育思潮逐渐兴起,李璜将国民的共同志愿创造性地阐述为爱国,余家菊继而提出国家主义教育须以爱国为脊柱,由此定义了国家主义的教育宗旨。1925年8月《请教育部依据国家主义明定教育宗旨案》的议决,是“五卅”惨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中华教育改进社内部分化及阎锡山势力推动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亦代表国家主义教育宗旨得到广泛认同;江苏省教育会反对此案,坚持“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教育主张。教育宗旨的演变亦揭示出这一时期教育界的分化流变及杜威教育学说的在华接受历程。
    • 王水泉; 姜金红; 李永春
    • 摘要: 为厘清近代体操教育流变的脉络、各流派的特征,探寻其当代启示,研究认为,近代医学与思想领域对“身体教育”重要性的揭示,使近代体操教育的创立成为可能。18世纪中后期近代体操教育创立阶段,为建立属于每个国民的体操教育,突出完善人格教育的价值,以“自然性”为教育方法论,维劳密勾勒出了近代体操教育的基本方向,古茨穆斯承前启后,从实践出发,奠定了近代体操教育发展的基础,维斯则开启了“科学”研究体操教育的序幕,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洞察到了体操教育的人格陶冶价值。19世纪初,战争的威胁和工业的发展使德国、瑞典、丹麦成为了近代体操全球化的三大策源地。在国家主义背景下,政治性、道德性、军事性是之后各国近代体操教育的普遍特征。扬(Friedrich Ludwig Jahn)以“国民性”为思想依据的“德国体操”,突出精神的培养,重视器械体操。林(Per Henrik Ling)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瑞典体操”,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重视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布克(Nicls Bukh)纠正军事化体操教育的弊端,创建的民众化的“基本体操”,突出强健性、柔韧性、灵敏性,重视基本体操、韵律体操、手持轻器械体操。19世纪中期施皮斯(Adolf Spiess)开创的近代学校体操教育必修制度重视集体徒手秩序体操。研究认为,反思“身体教育”“自然性”的内涵,正确认识身心关系,统筹考虑运动文化属性,有利于体操课程现代教育使命的更好实现。
    • 苏饶; 田昕
    • 摘要: 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危机蔓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事件表明国家主义已强势登场,经济全球化的普惠性不够,“逆全球化”趋势正愈演愈烈。另外,自2019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在二者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倾向于追求价值链在本国或者在特定区域内的完整性和融合性,促进产业链的回流。
    • 袁迪嘉; 黄金辉
    • 摘要: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广泛分布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跨界民族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作为祖国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边疆跨界民族群体既拥有特殊的地缘性、亲缘性和文缘性参与优势,又面临自身维度、国内维度和国际维度问题的考验.据此,有必要秉持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对我国跨界民族服务祖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正面角色定位进行准确把握,在凸显其正向价值及使命塑造的基础上,培养我国跨界民族健康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服务推动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