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祛魅

祛魅

祛魅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008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美术馆陶瓷理论研讨会、中国技术哲学第十届年会等;祛魅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惠天、王昌忠、刘清平等。

祛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9.9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008 占比:89.99%

总计:4454篇

祛魅—发文趋势图

祛魅

-研究学者

  • 惠天
  • 王昌忠
  • 刘清平
  • 孙文达
  • 徐瑞彤
  • 朱宇晖
  • 刘洋
  • 尚艳
  • 彭欢
  • 王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美仙
    • 摘要: 民族艺术是各民族国家认同正向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民族与边疆叠合中成为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资源,其话语建构具有时代性意义。话语的历史叙事交织着主体的文化焦虑与想象,支配着话语策略而呈现附魅特征。话语建构应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实践、理论逻辑与未来指向,将国家主导引导性与民众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对话联通内部微观叙事与国家宏大话语,以超越静止破碎的地方性,重塑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历史话语的祛魅中共建中华民族艺术话语。
    • 崔芃昊
    • 摘要: 若从创作动机的视角来看,文学的重写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写作主体对集体记忆的主观介入,被重写的文本必然会含有历史与社会性的意义重塑。“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因文本的经典性被纳入到现代作家的重写谱系,并参与到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之中。在1930—1949年间的“白蛇传”重写现象中,整体呈现出了现实主义叙事的转向:一方面,作家以祛魅和讽喻的叙事策略规避着高压的意识形态管制,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现实焦虑;另一方面,在“游戏”的叙事态度中,反映出“边缘”与“中心”对话的渴望,作家批判的背后呈现了民族主义情结的暗涌与“厚古薄今”式的价值回溯。
    • 陈俊翔; 蔡华杰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日益凸显。新时代现阶段出台的"清朗"行动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对目前文化市场存在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问题的有力整治,此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 祁蓉; 孙康程
    • 摘要: 本文对《以学术为业》演说进行了内容概述,同时与相关领域学者就韦伯“科学主义”与“教育向善”关系及学术冷静的问题展开了对话,最后,本文还讨论地域之间教育的时代差异性问题。
    • 董小玉
    • 摘要: 移动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精神补给。但随着平台逐利、网红卖丑、受众麻木、监管失位等多因素影响,短视频领域出现的“审丑”乱象,具有异化文化生态、误导社会风气等消极影响。对此,应从政府主导、多元治理、教育助力三个维度为整顿发力点,有效遏制短视频“审丑”的不良倾向,以实现“审丑”的祛魅与纠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王美艳; 赖江伟
    • 摘要: 当代艺术的特质与传统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当代艺术摒弃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和独有性——“祛魅”,换之则是当代艺术的大众性和包容性——“复魅”。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魅”是不同的,“魅”在不同的时代下也都有不同的定义。在当今这个被各种科学技术包裹的时代之下,艺术设计承载了人类对于世界的反思与意义的探索。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代表,善于利用科技进行创作,使科技成为了其进行艺术“复魅”的工具。其以富有诗意的作品试图回答人类终极的问题。文章从“祛魅”与“复魅”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埃利亚松的艺术“复魅”,并解读其中含义。
    • 潘小芳
    • 摘要: 教师权威是师生关系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有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时又区别于教师权力、教师威信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式微体现在现代性之权威"祛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消解与式微。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面临困境和挑战,需要用后现代性的"返魅"重构权威,以承认的尊严确保权威存在的正当性,以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彰显新型教师权威,并且要处理好权威与平等、民主及学生自由之间的张力。
    • 胡志明; 杨琦中
    • 摘要: 余新明新作《〈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运用空间理论和叙事学方法来审视鲁迅小说集《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质,并从文学建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深刻剖析小说叙事与空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小说文本背后潜藏的艺术原创性。
    • 刘立国
    • 摘要: 河洛地区根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入速跑期,现代性精神的凸显,根文化遭遇现代性危机。现代性对传统根文化的直接冲击造成了对原始信仰底色的抽离和神秘主义的消解并由此引发了根文化深层危机,造成了根文化的世俗化和技术化两个现代性转型。技术理性在引发了现代性反思的同时,也促成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后现代主义宣称,它是对现代性特征与宣言的解构或“重写”。在这种新的语境中,遭遇现代性危机的传统根文化必然呈现新的面貌与特征,这意味着根文化的后现代机遇的来临。
    • 张东一
    • 摘要: 西部电影作为美国最早的电影类型之一,自1903年《火车大劫案》问世以来,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岁月中,借由一个又一个影史经典的衍生,不断建构并阐述着一份独属于美国的西部历史与西部文化。但其最初遵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审美而对热衷的西部神话的构建,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走向对这种神话的祛魅,个人英雄主义的牛仔传奇趋于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悲剧性史诗的末世氛围,让我们在依旧可以清晰并客观地回顾那个西部时代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西部电影叙事的某种“衰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