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体性
道德主体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400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政工研究动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道德主体性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卞桂平、夏伟东、宋海萍等。
道德主体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400篇
占比:98.86%
总计:11532篇
道德主体性
-研究学者
- 卞桂平
- 夏伟东
- 宋海萍
- 张明伟
- 卫建国
- 张军
- 朱丽翔
- 李洁
- 肖祥
- 陈默
- 陶照智
- Li Jie
- 于晓宁
- 任平
- 余仕麟
- 余广华
- 倪海东
- 兰秀良
- 冯泽明
- 刘君儒
- 刘婕
- 刘浩渤
- 刘淑贞
- 刘超良
- 刘鹏
- 叶牡丹
- 叶飞
- 吕云荷
- 吴天岳
- 吴山弟
- 吴潇
- 吴疆
- 吴蕊寒
- 周丽晖
- 唐凯麟
- 唐斌成
- 唐海宝
- 姚进生
- 姜瑾
- 寿建纲
- 廉亚健
- 张国钧
- 张娓娓
- 张晓东
- 张海晏
- 彭永捷
- 方克立
- 施亚波
- 施兆
- 施敏锋
-
-
褚浩宇
-
-
摘要:
智能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如智能机器人的道德主体性和对人类尊严的威胁、价值判断与责任认定、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的冲击等都展现了其“双刃剑”的特性。为应对智能机器人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要确保对其绝对控制,在技术研发中坚持伦理观念“外化于物”与“内化于心”,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与政策引导作用。
-
-
-
王楷
-
-
摘要:
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自然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这一主体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以"人心"为基础的.作为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心理能力,"人心"意味着主体的自我对象化,能将自我前此的意识作为对象加以省察,从而为自我超越感性欲望提供基础,并由此而证成了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然而,与孟子的良知概念不同,作为先天的心理能力的"人心"不是本然具足的道德主体,而须通过后天的教化完成自身的主体化.%In Xunzian concept of human nature,there is distinctive contrast between what human be and what human ought to be,and the significance of"being human"lies in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subject,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actual state to the proper state through enlightenment. In Xunzian theory of mind,the self-overcoming and self-surpassing of the subject is based on the dioxin道心As a self-reflection mental ability,dioxin道心means that the subject is objectified by the self,and the existed consciousness can be regarded as an object to be examined, overcoming the one-way determination of desires,thereby makes moral autonomy possible.However, different from Mencius'concept of conscience,dioxin道心as an innate psychological ability is not an inherently moral subject yet,but it must be completed through moral enlightenment.
-
-
-
费尚军
-
-
摘要:
伦理学课程教学不仅一直为人们诟病为脱离实际的理论宣教,同时,由于缺乏结合具体理论阐释的道德现场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激励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基于该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育的现实迫切性,我们应尝试将伦理学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将道德现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充分的互动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对伦理问题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在情境诠释中求取道德共识,在问题关切中培育道德情感,在批判反思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道德水平.
-
-
-
王觅泉
-
-
摘要:
孟子既以心有“四端”论性善,又由“心之官则思”确证人之道德主体性.几位现代新儒家学者均注重从道德主体性的层次诠释孟子性善论,因惟其如此始能超越其他人性观点而决定性地证成性善.但他们又必须顾及四端之说,因此赋予四端种种它们并不必然具有的特质和意义,以使之足以担当道德主体性之位.理解孟子性善论需要处理好“四端”同“心之官则思”二说之间的关系.
-
-
糜海波
-
-
摘要:
就教育善的完全实现而言,教育的道德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维度:教育系统的道德主体性和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前者旨在从整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后者旨在从个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就后者而言,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实现教育善的路径之一,是主体遵行规范、进行价值追求的活动.教育伦理建设应将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从道德主体性上培养教育者的教育德性和教育信念,为实现教育善提供内在保证和精神动力.
-
-
施亚波
-
-
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建设中,要使优良家风成为人们自觉的内在追求,可以借鉴阳明心学中的合理成果,从积极发现和发扬每个人的"良知"方面着力,通过"致良知"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彰显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主体精神.优良家风建设需要家庭成员以良知为引领,唤醒良知、挺立良知、力行良知,把家风建设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使和谐家风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
-
陈默
-
-
摘要:
道德反哺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创新模式,它与道德继承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主体"模式.两者都离不开主体对客观道德规范或道德现象的评价,是否拥有优良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指引道德主体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道德主体性只是影响个体道德评价的内在因素,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以优良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作为前提.反过来,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又依赖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
吴蕊寒
- 《第十一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在唯识宗的影响下,章太炎对“我”的有无、真妄问题有着集中且深刻的思考.他并非简单地以“依自不依他”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而是彻底否定了主客对立的结构,解构了意志和认识主体,阐明了以无我为内涵的真我;并在现世生活中,根据依他起性,为个人和民族设置了限度.章太炎的反思路径,经历了从“我所”到“我”,从“分别我执”到“俱生我执”,再从“幻我”到“真我”亦即“无我”的复杂转变.本文借助《齐物论释》中“地籁”与“天籁”、“冢宰”与“大君”两对意向解析这一过程.同时展现章太炎眼中“丧我”的“齐物”内涵,论证何以章太炎对主体性问题的最终回应不是“自依”,而是“依他”.
-
-
Li Jie;
李洁
- 《第二届“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
-
摘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主体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在德育中这种主体意识的提升却有将道德教育权威化的趋势,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体仅表现拥有权威的价值观和对学生同一化的价值观教育.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思想则为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教师主体性的体现不是自我赋予的过程,而是表现在对学生的负责中."他者"伦理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的相遇",鼓励教师走向学生,与学生相遇、对学生回应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