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内化

道德内化

道德内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56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湖湘论坛、中国德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等;道德内化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小明、李建华、胡林英等。

道德内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 占比:36.7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656 占比:63.20%

总计:1038篇

道德内化—发文趋势图

道德内化

-研究学者

  • 易小明
  • 李建华
  • 胡林英
  • 谢惠媛
  • 丁丽红
  • 万远新
  • 冯莉
  • 冯香
  • 刘鹤侠
  • 孔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辛忠
    • 摘要: 课程思政是基于对教育规律、道德内化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现育人与育才双重目标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内在德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精神系统,并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因此,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
    • 彭贵军
    • 摘要: 中国哲学的诸多范畴始终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人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对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切认识的对象都必须具有实践性的道德内容。中国哲学范畴的道德内化过程则是一个逻辑化和历史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先秦儒学的创立即已开始,到宋明理学最终完成。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各有偏重,但"内圣外王"和"儒道互补"的实用理性精神始终伴随前后。尤其是宋明理学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三者合一,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实践性的道德哲学。这种物我、理心、知行的动态统一过程把人的自我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的生成发展过程辩证地统一起来。
    • 郭庆; 元文学
    • 摘要: 以立德树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校园足球与道德内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校园足球具有道德内化的价值,能够通过激发道德需要、提升道德能力、提供合理的道德规范来帮助青少年实现道德内化.2)校园足球在发挥道德内化价值的过程中面临着不良社会风气盛行、道德实践平台有效性不足、校园足球教育者德育意识与能力缺失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校园足球实现道德内化价值的可行路径: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文化优势,创设良好的道德内化环境;开展梯度式的校园足球竞赛,把握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提高校园足球教育者的德育意识与能力,增强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 王培培
    • 摘要: 生命伦理学原则主义提出了尊重自主性、不伤害、行善和公正四项伦理原则,作为解决伦理问题最基本的约束和依据.然而,原则主义不是从一个体系完备的道德理论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的自成体系的程序规则,无法从道德理论的本源上给出合理性的解释.原则主义在与具体道德境遇相结合时出现了不融贯性,这给原则主义带来了批评和理论困境.以"同心圆"关系伦理为主要特征的儒家伦理,通过日常生活中"仪式性"的道德教化,以不断内化的道德力量来驱动人们行为符合"礼"的德性规范,给原则主义困境的化解带来了新的尝试.
    • 沈海霞
    • 摘要: 学校德育以内化为主,即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过程。而学生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方式有一个“外烁——内化——外烁”的反复深化过程,德育主体道德自觉整合的内化,是真正意义上品德的形成。在学校实现道德内化可以通过:做实班主任工作,璀璨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环境,以此多元化的途径,寻找最佳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即开辟学生道德内化之“蜀道”。
    • 黄小宾
    • 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与个人道德自律准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如职业道德教育不完善、教师准入道德标准重视不足以及个体道德内化程度低等,使得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逐渐失去信赖。通过重温作为职业道德之源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挖掘其核心内涵与时代外延,对其进行理性的辨析与运用,为深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提供契合的学理支撑,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提供启发性建议。
    • 周冶
    • 摘要: 荀子认为人对"礼"的认同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这种认同的核心就在于"义"的激发,而"义"是道德内化的心理基础.在"物不能赡,势不能容"的逻辑前提下,荀子提出以"明分使群"作为道德内化的基础,使人们学礼识分.在"人道有辨"的理性基础上,通过"知""虑""行"等途径,在"注错习俗"的环境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化性起伪"的内化目的.
    • 黄小宾
    • 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与个人道德自律准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如职业道德教育不完善、教师准入道德标准重视不足以及个体道德内化程度低等,使得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逐渐失去信赖.通过重温作为职业道德之源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挖掘其核心内涵与时代外延,对其进行理性的辨析与运用,为深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提供契合的学理支撑,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提供启发性建议.
    • 魏祖科; 代丽
    • 摘要: 现阶段,社会道德规范与人的个性主体张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产生了较为紧张的关系,只有化解这种紧张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使人们将个性张扬的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道德性,进而社会形成道德自律的风气,因此,本文将探索道德内化过程找那个人的主体性张扬,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
    • 嵇阅
    • 摘要: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促进儿童的道德内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