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心

道心

道心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文献96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广东社会科学等; 道心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俊、谢晓东、谢胜利等。

道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65.47%

专利文献>

论文:96 占比:34.53%

总计:278篇

道心—发文趋势图

道心

-研究学者

  • 吕俊
  • 谢晓东
  • 谢胜利
  • M.巴-塔尔
  • 何挺挺
  • 姚剑
  • 姚志邦
  • 赵晓鹏
  • 刘文敬
  • 周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少杰
    • 摘要: 朱子有道心、人心之辨,又有“心统性情”之论,道心人心是否等同于性情便成为历来聚讼之处。事实上,朱子以四端论道心,因此道心和情在同一层次;若以《中庸章句序》中的道心人心说为定论,那么道心作为知觉之心,既有主体思维的功能性面向,又有源于性命之正的自然生发面向,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属于形气。朱子所说的道心虽在概念上不同于天理,但道心的主宰源于性理,因此,从本体论.上说,道心并不以人心为基础,道心人心说的理论意义基本等同于天理人欲之辨。
    • 傅秋涛
    • 摘要: 湖湘古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地域性学术之一,它发生于湖湘农业文明之初,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即已形成了“艮止之义”与“人心道心之辨”的核心命题思想的雏形,以及以图像为最高表现形态的一种独特的学术传统。以此为出发点,其间经过了传神农之言的农家学派以及道、儒、佛三教的兴衰嬗变,至晚清魏源止,显现出以时间性(现实性)为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爱智慧”为基本特征的学术定位和以语言符号学为表现形态的三重面相,并对道、儒、禅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臧守虎
    • 摘要: 在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背景下,联系“道”“心”对《黄帝内经》“神明”进行通释。“神”的初文“申”本义为“闪电”,“明”本由“日”“月”构成,“神”“明”及其同义复合而成的“神明”皆有“阴、阳及其变化”之义。春秋以前“神”“明”多单用,战国以降“神明”一词开始出现并与“心”“道”发生关联。在比类取象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下,“神明”与“心”“道”相通、相合,成为“心中之心”,进一步由认识对象的阴阳变化莫测内化为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直觉、灵感和难以言说、莫名其妙的内心体验,但“阴、阳及其变化”仍是其基本含义。从“阴、阳及其变化”的基本含义出发解释《黄帝内经》“神明”皆可得通。
    • 谢晓东; 全林强
    • 摘要: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理的道心人心之关系便是"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哲学角度而言,有四个难题颇为值得关注:"我欲仁"属于人心还是道心;道心和性理的真正关系是什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这些难题凸显了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深度与广度。
    • 储建国
    • 摘要: "民心"政治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十六字心传",关键是在"道心"和"人心"之间如何"允执厥中".朱熹将其精髓阐述为满足人民"合理"的欲望.这一世俗理性的政治理念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经过深度加工后又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输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独特的方式复兴了中国传统的"道心"和"人心"政治,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在"先善后众"的原则下,努力在"合乎善"与"合乎众"之间进行审慎的平衡.
    • 陆建华
    • 摘要: 人是身体与心灵合一的存在,身体与心灵都为老子所关注,虽然在《老子》中只有专门讨论身体的章节,而讨论心灵的章节几乎没有,但深入其学说本质,老子在其重"身"、重"生"的身体哲学之外,依然有其重视"道心"的心灵哲学.老子认为心有"道心"与"人心"之分别,其中,"道心"出自于道,是天然的、自足的,乃人之"本心";"人心"是对道的背叛,是人为的、纵欲的,乃人之"妄心".保有"道心",能使人处于"婴儿""赤子"状态,获得生命的长存与幸福;放纵"人心",追逐"名""货",只能使人获得短暂的荣华富贵,必将受到道的惩罚.放弃"人心",回到"道心",破除"贪欲"与"心魔",是人生所必须,但是,需要圣人的"拯救".
    • 马华; 焦茵
    • 摘要: “心”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王船山在《尚书引义》中对此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他重新对“道心”与“人心”的概念和关系展开论述,进而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做出新的解释。基于“道心”与“人心”的关系,王船山又详细地阐述了“人心”的三重之“危”,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其有关“心”的思想体系。
    • 王璇
    • 摘要: “道心”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荀子》.荀子论“心”的创见是将人心、道心视为相接续的修养过程.思虑和认知是心的主要功能,对身体和自己的行动有决定作用,既可以以情绪为感受材料,又可以发挥“天官”的作用来正确处理情、欲,根据心之所“可”向外“求”实现.“道心”是荀子处理心和道的关系所提出的概念,其修养内容包括“解蔽”“虚壹而静”“养心”(“诚”)“危微之几”等.“危微之几”是从“人心”到“道心”的关键步骤,“危”是心努力向道,时刻谨慎戒惧;“微”是持养道心到达精微高妙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积极肯定了“人心之危”是这一进取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它最终统一于“道心之微”.“道心”概念的哲学意义是:“道”和“心”互相在对方中实现自身.这也是二者的关系.“道心”中的二者既蕴含对立又互相追求自我实现,它的内部充满互动.“道心”的主体是心,标准是道,要求在外化的实践中完成自身.
    • 曹颐晨; 李昊轩
    • 摘要: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以此来探讨《尚书•大禹谟》中的“道心”和“人心”。本文指出,“道心”和“人心”是儒家思想的精神标志。在理学时代,经由二程、朱子的推崇和宣传,“道心”和“人心”逐渐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本文讨论了“道心”概念和“人心”概念的思想内涵,剖析了其精神实质,指出“道心”概念蕴含重视自然规律的思想,“人心”概念蕴含重视人民利益的思想。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讨论了“道心”思想和“人心”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它们对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