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25091篇;相关期刊102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2011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TIF2011)、2011年第六届河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等;网络道德的相关文献由213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亮、黄少华、刘丽平等。

网络道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5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5091 占比:99.42%

总计:326994篇

网络道德—发文趋势图

网络道德

-研究学者

  • 赵亮
  • 黄少华
  • 刘丽平
  • 孙凤明
  • 孙浩元
  • 岳朝娟
  • 张潆方
  • 李静
  • 杨立敏
  • 梅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姚晶晶
    • 摘要: 随着全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交往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网络空间领域的无限放大与网络对象的复杂流变,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伴随而来的时网络空间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大数据视域下网络空间道德的特征引出道德失范问题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 王战杰
    • 摘要: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现象折射出的是网络科技发展的伦理困境。然而,如果只注重“技术的解决”而忽视“伦理的关注”,那么,人就会陷入“机器奴隶”的陷阱。为突破网络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应该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而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网络炒作与网络恶搞、网络谣言与话语异化、网络舆论暴力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究其原因是网络负值影响的侵蚀、学校网络管理漏洞、家庭关系被异化、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几个因素导致的,需要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网络道德环境的优化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几个方面对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伦理理论引导和网络道德行为建构,提升网络使用者的伦理道德境界。
    • 赵文
    • 摘要: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实施教育惩戒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改善道德成长环境、培养道德实践能力。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来实施教育惩戒,让大学生及时中断错误的网络道德行为,对其错误行为及其影响产生内疚感,形成网络道德行为选择条件反射,自觉规避错误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选择。在实践中,要加强教育惩戒立法工作,为网络道德教育惩戒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制依据;要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惩戒制度,为网络道德教育惩戒提供具体的制度支撑和制度依据;要强化学生的教育权利救济工作,维护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确保网络道德教育惩戒真正在保护学生和教育学生。
    • 李慧玲; 陈洪连
    • 摘要: 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类型学考察,有助于把握不同类型高校网络舆情的独特表征,进一步反思其共性特征,为辨证施治奠定基础。聚焦于类型学的分析视域,高校网络舆情伦理失范可以划分为价值迷茫型、诚信缺失型、权利失控型、道德绑架型等不同类别。基于分类治理的要求,不同类型高校网络舆情伦理失范的治理应该各有侧重。但是,单一措施往往难以奏效,应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从价值引领、弘扬“善治”、重塑诚信、唤醒责任、自我规制、社区营造等方面探寻应对策略。
    • 赵望锋; 周建芳; 刘潇雪; 赵文瑄; 刘文静; 邹良慧
    • 摘要: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制度建设、教育管理明显滞后,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屡见不鲜,从主观、客观寻找问题原因,扬利避害,通过加强建章立制、网络监管、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和协同管理等五个方面,整合优势力量,整顿网络秩序,建设清朗网络空间,促进未来接班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 王岩
    • 摘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认知不足、情感不强、意志薄弱、行为失范等现象。因此,分析网络道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 张晓涵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更加大众化和多样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和快乐的同时,又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如网络道德意志弱化、网络道德情感认知模糊、网络犯罪等。所以要从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和网络建设客观原因分析。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发展情况、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错位、自律意识不强。客观原因包括网络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监管不够。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分别提出对策,学校和家庭主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社会主要进行网络道德管理。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 陈胜男
    • 摘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发生改变,价值观念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根源,可以从强化主体自我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引导,完善网络法律治理体系等方面加以解决。
    • 王宁
    • 摘要: 科技发展非网络空间优化的唯一手段,伦理之维亦为重要向度。随着人类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不断深化与社会的融合,愈发从虚拟贴近现实,成为生产生活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发展的全域化使其具有社会性,形成与现实既区别又联系的伦理环境。完善的网络法制是底线的坚守和维护,网络空间的优化与升华则更有赖网络道德建设,客观上依靠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网络行为主体培养理性道德思维,树立正确道德信念;主观上通过行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内化于道德情感之中成为自我意志,强化自律道德能力,从他律走向自律。伦理之维的网络空间优化有助于社会整体道德进步,促进社会良序发展,增进人们福祉。
    • 唐雪贞
    • 摘要: 文章首先概述了网络道德失范,然后阐述了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接着分析了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解决策略,包括提升中职学生网络道德综合素质、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学校教育效果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