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8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3882篇;相关期刊406种,包括法律适用、理论界、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2011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红山文化的相关文献由90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永刚、田广林、滕海键等。

红山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8 占比:22.59%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3882 占比:76.37%

总计:5083篇

红山文化—发文趋势图

红山文化

-研究学者

  • 孙永刚
  • 田广林
  • 滕海键
  • 孙国军
  • 雷广臻
  • 吕昕娱
  • 张星德
  • 徐子峰
  • 辛学飞
  • 郭大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仲喜
    • 摘要: 风水宝地,天辽地宁。山河带砺,久负盛名。溯历史之邈远,纳气象之峥嵘。红山文化之春韵秋声,探赜发奥;新乐遗址之穴居野处,族攒宗生。南毗山海雄关,居冲扼要;北接吉黑两省,踞虎蟠龙。熙熙焉片片城乡,初阳朗照;沸沸然座座商埠,生意兴隆。一方热土兮独揽形胜,万象更新兮毓秀钟灵。
    • 石磊
    • 摘要: 辽西走廊,是一条地理交通要道,更是一条人文历史大走廊。从孕育我国北方先古文明之一的“红山文化”,到商周时期中原诸侯国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前线;从各条走廊的繁荣和废弃,到山海关出现,数百年的战火纷飞……
    • 赵伟翔; 佟达
    • 摘要: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十分重要的考古文化,其经济形态具有多元化特征。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定居生活方式、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同时期各聚落间农业的发展情况说明,农业经济在红山文化中一直是较为重要的生业方式。但由于红山文化各聚落所处的时期、地域及周边客观自然条件的不同,各聚落中农耕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也有弹性变化。同一聚落也会因为周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各种生业方式在经济生产中的占比。
    • 成璟瑭; 李松海
    • 摘要: 由于地理位置与文化交流的关系,韩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研究十分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东北地区新考古资料的刊布以及交流的深入,韩国学术界集中发表了一些有关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积石塚、玉器、祭祀、编年、研究史等方面,并对“辽河文明论”进行背景分析与理论探讨。整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宏观视野的比较研究,也有针对细节的微观研究,本文也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述评。总的来说,韩国学者研究论据充分,论点明确,除一些细节可以商榷之外,大部分成果值得中国学术界思考与借鉴。
    • 于建设
    • 摘要: 红山文化的发现、探索与研究已历时一个多世纪之久。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不断突破,人们在认识上已逐步接近红山文化精神价值的内核。苏秉琦关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直根系的论断正在被一系列考古发现与研究所证实。当此之际,回望红山文化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之“干细胞”的论断,更好地诠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要素。这对于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追寻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基,进而提升中华民族之文化自信与自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白满达; 卜箕大
    • 摘要: 夏家店西下层文化因素中有着较多的红山文化因素,从其出土遗物及遗迹等方面都显示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中亦有着诸多二里头文化及高台山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三足陶器系统取代了平底筒形陶器系统,同时人口的激增与矛盾导致注重防御功能的大型石城的出现及增多,以及诸如城子山遗址群等大型祭祀中心的出现,彩绘陶取代了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时期盛行的彩陶,金属制品的不断增多都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本地土著文化发展壮大的同时受到了诸多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基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关系,从遗址遗物等方面对两个文化进行文化渊源的研究。
    • 葛剑雄
    • 摘要: 几千年前,中华大地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的文明雏形,考古学家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其中,能延续并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主体的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绝不是偶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疏松,大多为稀树草原地貌,是早期农业开发极其有利的条件。
    • 王新辉
    • 摘要: 本文主要以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综合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成与特征,其次从文化遗址具有自然崇拜色彩、红山文化祭祀中心是长期逐步形成的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性质,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周云祥; 郝红星
    • 摘要: 在我国有两种以玉著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是位于浙北、苏南一带的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纹饰复杂,尤以玉琮上的神像最为骇人,也最具宗教意义,在良渚古城及庞大的水利系统发现以后,一般认为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古国时代。二是位于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一带的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简洁明了,充满光的变幻,其中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与玉器风格相类,一般认为红山文化已迈入古国门槛。这两种文化相隔1300公里,在龙的塑形上有很强的关联,它们就像银河畔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一样熠熠生辉,牵动着海内外无数华人的心,无不对它们孜孜以求。
    • 关昊
    • 摘要: 考古资料表明红山文化存在大量的鸟纹遗迹,可见崇鸟是红山文化社会普遍流行的基本礼俗。其中,以鸟纹玉雕最为丰富,造型有圆雕和片雕之分,刻画风格或写实、或抽象。结合古文献记载,红山文化集中分布的地区有优越的渔猎资源,加上"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的生存方式,是红山文化崇鸟礼俗产生的深层机制。对比新石器时代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的崇鸟现象,红山文化社会中的崇鸟礼俗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体系也显得更为完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