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繁殖策略

繁殖策略

繁殖策略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动物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702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虫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首届两岸三地水族馆发展论坛、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等;繁殖策略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颖、丁雪梅、任飞等。

繁殖策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023 占比:99.64%

总计:27121篇

繁殖策略—发文趋势图

繁殖策略

-研究学者

  • 王颖
  • 丁雪梅
  • 任飞
  • 刘晓辉
  • 卢月娅
  • 卢杰
  • 唐泽珺
  • 季民
  • 张仁懿
  • 张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永超; 魏小星; 梁国玲; 秦燕; 刘文辉; 贾志锋; 刘勇; 马祥
    • 摘要: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龄到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的3个处理,测定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和穗部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2龄和3龄地上生物量较高,3龄后逐年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个阶段,1龄期,2~3龄期,4~5龄期和6龄期。老芒麦单穗重从2龄到5龄逐渐增加,6龄显著性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从2龄到5龄,单株穗重占比逐渐升高,6龄开始降低。6龄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均显著提高了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肥。高氮(N_(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最高。6龄青牧1号老芒麦单穗重在N_(60)处理下最高。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老芒麦地上生物量,N_(60)P_(75)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N_(75)P_(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单穗重最高。长期不施肥,6龄老芒麦茎重比例最高。N_(45)P_(90)长期施肥处理下,茎秆重量比例下降,穗重和叶重比例相对增加明显。N_(60)P_(90)和N_(75)P_(75)长期施肥处理下,也可有效提高单株老芒麦穗重的比例。
    • 赵飘; 刘振亚; 王娜; 牛孟莹; 艾静; 肖德荣; 王行
    • 摘要: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 蒲德成; 李虹; 苏胜齐; 翟旭亮; 牟重宁
    • 摘要: 【目的】开展云南盘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盘鮈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野生云南盘鮈采用混养驯化和单养培育方法,对比筛选4种催产剂组合,统计分析批量繁殖效果,并观察产卵行为和仔稚鱼发育情况。【结果】云南盘鮈卵大、数量少、繁殖力低,绝对怀卵量(F)与体质量(W)呈线性关系,拟合关系式为F=15.336W+103.01(R^(2)=0.6267)。亲鱼培育的适宜温度为年水温7~25°C,注射催产剂(LHRH-A_(2)+HCG+DOM)可使亲鱼自然产卵受精,11批次催产云南盘鮈929组,产卵201866粒,孵化出鱼苗96049尾,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8.47%、76.86%和53.1%;效应时间8~14 h;最适催产水温15~19°C。【结论】人工驯养条件下,云南盘鮈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人工繁殖增殖是云南盘鮈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 卡吾沙尔·库都斯; 刘会良; 张岚; 迪力夏旦木·塔什买买提
    • 摘要: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具有春/秋萌现象的早春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为材料,通过分析春/秋萌植株及子代种子的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重点探讨尖喙牻牛儿苗春/秋萌间的表型可塑性及繁殖策略差异。结果表明:(1)冬季尖喙牻牛儿苗秋萌株通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来抵御胁迫伤害;(2)胁迫环境中,春萌株主要依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清理活性氧(ROS)产生的毒害,而秋萌株主要依靠过氧化物酶(POD)和CAT清理毒害;(3)抗性综合评价表明,秋萌株抗性大于春萌株;(4)单株秋萌株种子数量超60粒,种子百粒重为0.323±0.0026 g;单株春萌株种子量在20粒左右,种子百粒重为0.376±0.0014 g;(5)对春/秋萌株种子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高低温胁迫下,种子4种内含物含量与抗氧化酶体系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春萌株种子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与3种抗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而秋萌株种子BR含量与抗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6)种子性状网络关系分析表明,持续的高低温胁迫对尖喙牻牛儿苗种子网络复杂性产生影响,且春萌株种子网络复杂程度高于秋萌株种子;在胁迫环境下,春萌株种子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更强。总体而言,尖喙牻牛儿苗秋萌株具有更强的抗性,趋向产生多而小的种子,进而使子代具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春萌株抗性较弱,产生数量少但质量大且稳定性强的种子,有助于幼苗在胁迫环境下的生存。这种灵活的适应策略体现了尖喙牻牛儿苗的表型可塑性及春/秋萌株间不同的生存繁殖策略
    • 高晓钰; 曹特; 倪乐意; 张霄林; 丑庆川
    • 摘要: 为探究并优化浮萍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以广布种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和青萍(Lemna minor)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浮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的Hoagland和Hunter培养液中的鲜重、叶状体数的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紫萍和青萍鲜重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而在Hunter营养液中呈持续增长趋势;两种浮萍的鲜重最大相对增长率(RGR)分别为0.11和0.18,鲜重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其不同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以青萍在Hunter原液培养基下的无性繁殖产生的生物量最高。(2)紫萍和青萍叶状体数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而同鲜重一样在Hunter营养液中呈不断增长趋势;两种浮萍的叶状体最大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14和0.19,叶状体生长的RGR变化同样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以青萍在Hunter原液的营养环境下收获的叶状体数最高。(3)两种浮萍在Hoagland和Hunter营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鲜重/叶状体比呈下降趋势,表明两种浮萍在适应不同营养时优先繁殖子代叶状体,以扩大种的适合度。研究认为Hunter原液可作为广布种青萍的最优培养条件,可实现短时间内收获较大浮萍鲜生物量和叶状体数,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提供原材料。
    • 陈安群; 张露娜; 柴诗杰; 王文瑞; 刘银占; 韩士杰; 苗原
    • 摘要: 非生长季放牧是位于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草地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种子产量是与草原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过程密切相关的繁殖指标.为此,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非生长季放牧和对照区域选取10种植物测定非生长季放牧对不同植物种子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生长季放牧使得植物的种子产量、种子数、种子大小、坐果率和结实力分别降低28%、22%、9%、10%和3%.但花朵数却在放牧的情况下增加22%.不同物种种子产量对非生长季放牧的响应也各不相同.非生长季放牧显著降低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等物种的种子产量,却显著增加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的种子产量,对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等物种的种子产量无影响.种子产量与种子数量和花朵数密切相关,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 初丽爽; 李海燕; 杨允菲; 郭健
    • 摘要: 本研究以未刈割为对照,设置轻度刈割(剪除株高的1/4)、中度刈割(剪除株高的1/2)和重度刈割(剪除株高的3/4)3个强度以及3个频次(刈割1、2和3次)的刈割处理;研究刈割对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生长和繁殖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刈割处理下牛膝菊干质量补偿指数差异。结果显示:刈割强度和刈割频次对牛膝菊生长和有性生殖特征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总体上看,与对照相比,刈割处理会减少牛膝菊分枝数、茎干质量和叶干质量,促进其分枝伸长。重度刈割会明显降低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总干质量和茎干质量分配;刈割3次会明显减少牛膝菊茎干质量、叶干质量、花序干质量、百粒质量、茎干质量分配、叶干质量分配和生殖分配,增加根干质量和根干质量分配。刈割1和2次的牛膝菊会将资源优先分配到繁殖器官。轻度刈割3次的牛膝菊种子干质量和种子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百粒质量显著低于对照;重度刈割3次的牛膝菊种子干质量和种子数明显低于对照。说明牛膝菊在面对外界频繁干扰时会首先产生小而多的种子,实现种群的扩散和延续,但当干扰超过一定强度时,其有性生殖会受到抑制。此外,牛膝菊干质量补偿指数总体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重度刈割均会使牛膝菊出现显著的欠补偿生长。总之,刈割能够控制牛膝菊的地上部分生长,多次重度刈割可抑制其有性生殖,最终实现有效防控。
    • 刘亚秋; 李新辉; 李跃飞; 陈蔚涛; 李捷; 朱书礼
    • 摘要: 探究鱼类繁殖策略是了解鱼类种群动态的关键.通过对珠江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殖周期、产卵时间、成熟期长度、生殖力类型和生殖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强下,西江广东鲂的繁殖策略适应性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广东鲂个体平均体长245 mm,优势体长集中在260~280 mm,平均体重347 g,优势体重集中在320~480 g.用L50逻辑斯谛回归方法推算广东鲂雌鱼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244.5和232.2 mm.雌雄性比例为1.105:1,且随着体长增加,雌雄性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广东鲂繁殖群体在产卵季节为48月,产卵高峰为6月初持续到7月上旬,产卵季节内广东鲂鱼苗的密度与径流量显著相关.广东鲂绝对繁殖力平均为73069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8.7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广东鲂繁殖群体性腺成熟系数与性腺重、肥满度以及体重密切相关.广东鲂种群繁殖策略在人类活动加剧影响下呈现出适应性变化:初次性成熟体长变小,绝对繁殖力下降.
    • 林东明; 宣思鹏; 陈新军
    • 摘要: 头足类具有生长快、世代更替周期短、资源量丰富等特点,既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种类,也是世界海洋渔业开发利用的重要捕捞对象.为深入掌握头足类的生活史特性,认知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资源量补充过程,就头足类鞘亚纲种类繁殖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包括繁殖力的定义及测定方法、头足类的繁殖力水平以及繁殖力变化特征等.结果显示,种间的繁殖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繁殖力水平与亲体体型呈线性相关性,且与配子大小密切相关;栖息环境对头足类繁殖力特性有重要影响,繁殖力水平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海域呈递减趋势,水温、初级生产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入认知头足类繁殖力特性,将有助于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评估管理政策的制订.
    • 王超; 卢杰
    • 摘要: 结合近年来植物繁殖策略对海拔响应方面的文献成果,总结了植物繁殖物候、叶功能性状、繁殖分配和种子数量、大小及子代特性等方面的适应策略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丰富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