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华中三省昆虫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华中三省昆虫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华中三省昆虫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河南信阳
  • 出版时间: 2017-11-03

主办单位:;湖北省昆虫学会;;湖南省昆虫学会;;河南省昆虫学会;;

会议文集:华中三省昆虫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为寄主,探讨了斯氏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imilis的繁殖效率及策略.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随着单位时间的增加,斯氏侧沟茧蜂的寄生率不断提高,当寄生时间达到4h时,斜纹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达到67.50%以上.亲代雄蜂日龄对子代蜂数量无显著性影响,但对雌雄比有显著性差异.连续传代实验显示雌蜂数随子代数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的结果旨在为大量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试验采用室内叶碟饲养法进行,首先利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果园常用药剂阿维菌素、三唑锡和甲氰菊酯对山楂叶螨的毒力,并且计算出其相应的亚致死剂量(LC1、LC5、LC10、LC25和LC50).然后采用叶碟残留法研究了这些药剂对山楂叶螨定居、扩散、产卵选择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三唑锡和甲氰菊酯对山楂叶螨的定居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山楂叶螨在药剂处理区的定居量显著减少;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对山楂叶螨的扩散有刺激作用,三唑锡对山楂叶螨的扩散无明显影响;雌成螨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处理区的产卵量显著减少.
  • 摘要:玉米已成湖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但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虫害问题是玉米稳产、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湖北襄阳等12个玉米种植区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明确了本省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湖北玉米害虫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高粱条螟、桃蛀螟、斜纹夜蛾、黏虫、棉铃虫、玉米蚜、玉米黄尾球跳甲等.生产上应采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摘要:目前化学农药过量使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发展害虫高效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非化防措施是减少设施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的重要途径.2016-2017年,通过文献查阅、用户座谈及实地调研,明确了湖北省设施蔬菜的主栽品种、常发害虫种类以及害虫非化防措施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湖北省设施蔬菜主栽品种多样,常发害虫多达20余种.针对这些害虫的非化防措施整体使用比例较低,其中生物农药应用最为广泛(50.45%),其他依次为轮作(29.21%)>粘虫色板(20.22%)>棚室消毒(17.92%)>清洁田园(16.39%)>防虫网(14.79%)>杀虫灯(10.14%)>性诱剂(2.68%)>天敌(1.34%)、抗虫品种(1.34%)>间作(0.00%).从用户分类来看,合作社的害虫非化防措施应用种类和比例均高于农户.这些数据说明,非化防措施在湖北省设施蔬菜害虫综合防控中未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建议在湖北省设施蔬菜生产中,加强设施蔬菜害虫非化防措施的宣传普及,开展针对性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集成并示范害虫防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设施蔬菜害虫的非化防措施,减少设施蔬菜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
  • 摘要:本文对2016-2017年在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蝴蝶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系统整理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名录,共289种,隶属于11科139属.
  • 摘要:为更加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夷陵区)农村白蚁危害现状,于2016年5-9月对宜昌市夷陵区库区三镇——三斗坪、太平溪、乐天溪等乡镇30个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在30个村中有24个村严重受到白蚁危害,6个村白蚁危害轻微,三镇白蚁危害率达到100%;白蚁危害的种类主要为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结合近几年实践,对三峡库区(夷陵区)白蚁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因地制宜的防控对策.
  • 摘要:召陵区保护地蔬菜鼠妇发生严重,直接影响保护地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并加重软腐病、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已成为该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虫害.但是有关鼠妇的研究资料不多,对其发生规律了解甚少,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大困难,为此,利用4年时间基本摸清了保护地蔬菜鼠妇发生规律、为害特点,提出了保护地蔬菜鼠妇的综合防治措施.
  • 摘要:目前我市梨树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已经呈现出日趋严重趋势,对品质、商品价值以及产量影响很大.成为我市梨树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梨小食心虫1.1为害症状梨小食心虫是我区梨树的主要害虫,为害严重.幼虫从梨萼、梗畦处蛀入,直达果心,高湿情况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俗称"黑膏药".初孵幼虫白色,体长约1.5mm.头和前胸背板褐色.老熟幼虫桃红色,体长10~14mm,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成虫为小型蛾,体长4.6~6.0mm,翅展10.6~15mm,体灰褐色,无光泽,前翅前缘有10组白色斜纹,翅中央有一小白点,后翅浅茶褐色,腹部灰褐色.
  • 摘要:随着漯河市召陵区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蜗牛已逐渐从次要害虫成为危害本地区保护地蔬菜的主要害虫,召陵区技术人员经过多年观察、试验、查阅有关资料,基本摸清了保护地蔬菜蜗牛发生规律、为害特点,提出了保护地蔬菜蜗牛的绿色防控技术.
  • 摘要:尺蠖幼虫是危害国槐、丝棉木、龙爪槐等花卉苗木的暴食性食叶害虫.阐述其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开展以植保无人机作业防控措施是行之有效控害的途径.
  • 摘要:为筛选一种合适的白僵菌孢子悬浮剂,对使用ES-87助剂和不同含量的吐温80作为悬浮剂进行白僵菌高孢粉含孢量检测、萌发率影响研究表明:ES-87助剂作为悬浮剂在白僵菌孢子分散作用和促进孢子萌发效果方面要优于吐温80;在适宜的吐温80含量范围内(0.1%~1%),浓度越大,孢子分散效果和孢子萌发率越高.针对白僵菌研制的特定浓度的新型ES-87助剂,在白僵菌防治农林害虫方面应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笔者在研究有关文献基础上,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供广大食用菌工作者和菇农朋友们参考。
  • 摘要:2014-2016年笔者对三门峡市陕州区仰韶黄杏鳞翅目害虫发生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仰韶黄杏鳞翅目害虫发生种类共19种,本文简要介绍该19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供广大果农及技术人员在仰韶黄杏害虫防治时参考应用.1卷叶蛾科Tortricidae1.1褐卷叶蛾Pandemis heparana Schiffermuller1.1.1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粗皮缝、剪锯口裂缝、死皮缝隙和疤痕处做白茧越冬.杏树萌芽期越冬幼虫出蛰取食幼芽、叶和花蕾.5-6月上旬卷叶为害,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在7月中旬始发,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孵化,于10月中上旬寻找越冬场所.
  •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茶黄螨的寄主植物有114种,隶属26科;受害较重的寄主有辣椒、四季豆、茄子等.茶黄螨发生量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发育起点温度为11.3°C,有效积温为62.8日度;发生高峰在8月底9月初;茶黄螨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并具有趋嫩性,85%以上分布在植株1~2层分枝上;茶黄螨的天敌种类丰富,利用空间较大,应加强保护和利用.
  • 摘要:白星花金龟学名Potosia(liocola)brevitarsis(Lewis)鞘翅目、花金龟科,别名白纹铜花金龟、白星花潜、白星金龟子、铜克螂.成虫取食玉米、小麦、蔬菜、林果等多种作物,是一种食性广、危害性强、扩撒快的农业害虫.2013年,在全区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的部分玉米田发现白星花金龟,危害并不是很大,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召陵区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新品种和高产示范方创建(常年玉米种植面积34万亩,其中玉米高产6万亩,平均亩产600kg以上),白星花金龟为害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严重地块损失率高达60%以上,是当前玉米高产创建主要障碍,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分包乡(镇)、村,但是,玉米白星花金龟发生为害的关键时期正值7-8月高温季节,玉米植株高大,农民防治积极性不高,常常被动防治,其效果较差,且喷药时易发生中毒、中暑事件,造成环境污染.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新要求,实现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确保粮食安全、人畜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站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多年观察、试验、调查分析并查阅有关资料,基本摸清了夏玉米白星花金龟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 摘要:召陵区地处河南省中部,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以及不利的气候条件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原因为黏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玉米黏虫为害呈逐年梯升趋势,但是玉米黏虫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正值7-8月高温季节,尤其三代黏虫发生盛期玉米植株高大,农民防治玉米黏虫积极性不高,常常被动防治,其效果较差.为此召陵区植保技术人员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其发生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措施.
  • 摘要:复眼是昆虫重要的视觉感受器.复眼对昆虫感受光波、认识环境、决定行为方向等具有重要作用,参与调控昆虫觅食、求偶、避敌等多种行为.不同种类的昆虫复眼的结构和感光特性也不相同,这些差异与其自身的行为习性相关.深入研究复眼结构的差异,有助于研究昆虫视觉感受对其行为的调控机制.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都具有趋光性的鳞翅目夜行性昆虫,但趋光性强弱不同,研究其复眼结构差异有助于揭示视觉感受调控昆虫趋光行为的解剖学机制.在本项研究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复眼的结构.研究发现:复眼外部结构方面,棉铃虫复眼显著大于黏虫(相对于体长),复眼表面感觉毛数量显著少且短,感觉毛直径显著长于黏虫,复眼曲率显著高于黏虫;复眼内部结构方面,棉铃虫和黏虫复眼的基本结构相同,都为重叠像眼,棉铃虫的角膜层数显著多于黏虫.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和黏虫复眼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解剖学差异可能与趋光性差异相关.
  • 摘要:隐芒蝇科Cryptochaetidae是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无瓣类(Acalyptrata)中种类较少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已知2属52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隐芒蝇科昆虫多为寄生性,是珠蚧科的内寄生性天敌昆虫,对吹绵蚧、草履蚧等害虫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中国双翅目资源十分丰富,但之前隐芒蝇科的少量记录全部由外国学者完成,中国仅有杨集昆先生对这一类群进行研究.中国已知1属15种,尖角隐芒蝇Cryptochetum acuticornutum Yang et Yang,1998,尖顶隐芒蝇Cryptochetum acutulum Yang et Yang,1996,北京隐芒蝇Cryptochetum beijingense Yang et Yang,1996,折横隐芒蝇Cryptochetum curratum Yang et Yang,1996,三角隐芒蝇Crypto-chetum deltatum Yang et Yang,1996,梵净山隐芒蝇Cryptochetum fanjingshanum Yang et Yang,1988,昆明隐芒蝇Cryptochetum kunmingensis Yang et Yang,1996,茂兰隐芒蝇Cryptochetum maolanum Yang et Yang,1996,中原隐芒蝇Cryptochetum medianum Yang et Yang,1996,九七隐芒蝇Cryptochetum nonagintaseptem Yang et Yang,1998,陕西隐芒蝇Cryptochetum shaanxiensis Xi et Yang,2015,中华隐芒蝇Cryptochetum sinicum Yang et Yang,1996,天目山隐芒蝇Cryptochetum tianmuense Yang et Yang,2001,云南隐芒蝇Cryptochetum yunnanum Xi et Yang,2015,宽唇隐芒蝇Cryptochetum zalatilabium Xi et Yang,2015.在近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未发表的种类,将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昆虫,其应用于害虫防治可追溯到1888年,美国昆虫学家将吹绵蚧隐芒蝇Cryptochetum iceryae(Williston,1888)从澳洲引种到北美、南美等地区,用于防治柑橘吹绵蚧,防治效果在50%以上,对控制柑橘害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又被引种到智利,同样建立了良好的生物防治体系.德国昆虫学家将隐芒蝇属昆虫引种到当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主要的特点是隐芒蝇属昆虫具有很低的重寄生率,保证了其种群的数量.对隐芒蝇科昆虫生物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掌握人工繁殖技术,将会对蚧壳虫起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 摘要:寄主种群形成是生态物种形成的第一步,季节性生殖隔离是促进生态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取食水稻、茭白、甘蔗、高粱等植物,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二者均受短光照诱导进入滞育.在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过程中,存在季节性生殖隔离,这种生殖隔离与两寄主种群的滞育个体生活史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二化螟对水稻和茭白不同栽培时间的适应,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解除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茭白种群越冬代发生期要早于水稻种群.同时,二化螟取食茭白的发育进度快于取食水稻后的发育进度,进而影响其受短光照诱导进入滞育的时间.由此推测,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可能存在差异,促进了寄主种群间的季节性生殖隔离.因此,本研究以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为材料,在25°C下比较了两种群在滞育诱导临界夜长、滞育诱导敏感龄期的差异;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两种群响应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差异基因,进而比较两种群间在滞育诱导上的分子应答差异,为明确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形成的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①水稻种群的滞育临界夜长为11h20min,而茭白种群虽不存在明显的临界夜长,但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茭白种群滞育率均高于水稻种群;②两种群的诱导敏感期均处在三龄,水稻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11~12d,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9~10d;③通过分析测序结果发现了许多与滞育诱导有关的差异基因.在水稻和茭白种群中,发现许多差异基因的功能与氧化还原反应、血红素结合有关,在茭白种群中,另外发现许多差异基因功能与糖酵解和氨基酸合成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在进入滞育的时间,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分子应答上均存在差异,暗示了滞育诱导的差异可能促进了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本试验从昆虫滞育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二化螟寄主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为揭示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昆虫学证据为法医工作者提供特殊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在解决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等方面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线索.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Aldrich,1930)分布广泛,属趋寒性种类,常常是春、冬季节尸体上的优势种类,有时甚至是唯一种群,大量案例和研究已经证实,该种具有较好的法医学应用价值.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作为新型毒品,滥用率逐步增长并趋向低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也是中国滥用最为广泛的兴奋剂,因此越来越多的法医昆虫学者开始关注毒品对蝇类生长发育等嗜尸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1mmol/L甲基苯丙胺从耳缘静脉注射至家兔体内,构建MA中毒死亡动物尸体模型,同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空气栓塞处死),收集MA中毒尸体上巨尾阿丽蝇生长发育数据.实验结果显示,1mmol/L甲基苯丙胺注射后5分钟内家兔迅速死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巨尾阿丽蝇幼虫长度和体重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蛹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蛹期比对照组的蛹期明显延长.该研究提示MA中毒相关死亡案例中,巨尾阿丽蝇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可能会造成PMI推断的偏差.今后应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明确MA影响巨尾阿丽蝇羽化的规律及其机制,为MA中毒案件提供更为精确的PMI推断依据.
  • 摘要: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大量抗生素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规模化禽畜养殖废弃物中的兽用抗生素是环境中抗生素的重要来源,而磺胺类抗生素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量最多的兽用抗生素之一.有研究发现腐食性昆虫可以加快抗生素的分解.另外本研究以麦麸为基质,以添加磺胺类抗生素的形式研究磺胺类抗生素对亮斑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亮斑扁角水虻分解禽畜废弃物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发现:10000μg/kg浓度磺胺类抗生素处理的亮斑扁角水虻的存活率下降,存活幼虫的预蛹体重显著高于对照,化蛹率显著下降,蛹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羽化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幼虫的生长历期、蛹期均增加,幼虫期肠道嗉囊与回肠的pH值没有变化.而100μg/kg与1000μg/kg浓度磺胺类抗生素处理的亮斑扁角水虻各项指标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亮斑扁角水虻在低浓度和中浓度抗生素环境中仍可以快速生长,而有机废弃物中抗生素含量集中在低浓度和中浓度水平,所以有机废弃物中抗生素并不会影响亮斑扁角水虻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摘要: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2012年秋季在华北、东北特大爆发.成虫羽化后在蜜源植物上吸食花蜜是其迁飞、繁殖的先决条件.2014和2015年黏虫夏季成虫迁飞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下旬)河南、山西两省的多点调查发现,荆条Vitex negundoL.var.heterophylla是此时期泌蜜的首要蜜源植物种类,夜间观察发现了该植物附近飞行和其上停歇的黏虫成虫.电镜扫描(SEM)检测6-7月虫情测报灯(黑光灯)(2015、2016)、高空测报灯(2016)和性信息素(2015、2016)诱捕黏虫成虫携带的花粉,在228头黏虫喙上检测出14种花粉,其中59.65%成虫携带香椿Toona sinensis花粉,27.19%、4.39%个体分别携带女贞Li-gustrum sp.、丁香Syringa sp.花粉.卵巢发育Ⅰ、Ⅱ、Ⅲ级且携带香椿花粉的雌蛾数量分别为14头、15头和10头,从1头黏虫喙的内壁上发现了20多粒丁香花粉(大量取食花蜜的标志).综合分析认为:香椿是黏虫重要的夏季补充营养蜜源植物.高空测报灯诱捕的黏虫中,卵巢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比例分别为43.5%、23.9%、13.9%、8.6%和10.0%,而黑光灯诱捕的黏虫中,卵巢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比例分别为23.1%、6.0%、11.6%、24.1%和35.2%,表明高空测报灯更适合用于监测黏虫的远距离迁飞.
  • 摘要: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有效防治水果害虫,但在水果中的残留严重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分析水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酶抑制法是当前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经济等优点.酶抑制法利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的原理,将提取的残留农药与酶以及底物反应,根据反应溶液吸光度的变化,评估残留农药对酶的抑制程度(抑制率),而抑制率与农药的残留量呈正相关.为了解河南市场上大宗水果农药残留现状,本研究从不同水果市场随机采样,利用酶抑制法检测了苹果、梨、桃和杏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情况.结果显示,7个批次的花牛苹果中,果皮中农药对酶的抑制率高于10%的有5个批次,个别甚至达70%以上;果肉中抑制率最低的不足1.5%,最高的超过15%;经清水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接近30%.9个批次的红富士苹果中,果皮中抑制率低于10%的有4个批次,另外5个批次的抑制率均高于10%;果肉中抑制率最低不足2%,最高超过20%;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不足16%.6个批次的皇冠梨中,果皮中抑制率低于10%的有3个批次,另外3个批次中抑制率最高的接近20%;果肉中抑制率在0%~15%;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超过10%.4个批次的砀山梨中,有2个批次的果皮中抑制率高于10%,其中1个超过60%;果肉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超过13%;经清水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依然超过50%.10个批次的水蜜桃中,有一半的果皮中抑制率高于10%,其中最高的接近60%;果肉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超过20%;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在0%~30%.甜杏中农药残留量相对较高,6个批次的甜杏,果皮中抑制率均超过10%,最高的超过60%;果肉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接近30%;经清水清洗后,果皮中抑制率最低为0%,最高不足3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果以及同一种水果不同批次之间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有较大差异,抑制率从0%(无残留)到高于70%(残留严重超标)不等;残留农药主要集中在果皮中,而清水清洗可以有效降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水果中的残留.本研究结果对水果(食品)安全食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是近年来在瓜类植物和一些其他植物上严重发生的一种病毒,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和Q生物型半持久性传播.为系统阐明CCYV的传播机理和持续控制措施,本课题运用分子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等技术,研究了Q型、B型烟粉虱种群在健康和感染CCYV的寄主植物黄瓜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并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上各龄期若虫的带毒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试验设置四个处理:Q型烟粉虱和健康黄瓜苗、Q型烟粉虱和带毒黄瓜苗、B型烟粉虱和健康黄瓜苗、B型烟粉虱和带毒黄瓜苗.结果表明:①Q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植株与健康黄瓜植株上各个龄期的若虫除二龄外,体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比发现带毒植株上的一龄若虫体型更大,健康植株上三龄和四龄若虫体型更大;Q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上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更低,而且发育历期更长,但是新羽化成虫的雌虫比例更高,与健康黄瓜上的Q型烟粉虱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见,Q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与健康黄瓜上的适合度显著不同.根据现有结果推测,Q型烟粉虱可通过调整后代性比增加其在带毒寄主植物上的种群数量.②Q型与B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上一龄和四龄若虫的体型有显著差异,二龄若虫的体型有极显著差异,均是Q型烟粉虱体型更大,三龄若虫则没有显著差别.B型烟粉虱的一龄若虫发育历期更长,两者差异显著;Q型烟粉虱的二龄若虫发育历期更长,并且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卵到成虫的整个发育历期中,Q型烟粉虱的更长.③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Q型和B型烟粉虱在带毒黄瓜上卵及各龄期若虫的带毒量,结果显示两者的带毒含量在卵和二龄若虫时期存在显著差异,Q型烟粉虱的带毒含量更高.本研究明确了CCYV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等均有显著影响,而且对不同生物型烟粉虱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种群后代的生存规模和质量,并进一步表现在后代种群的相对优势上.
  • 摘要:介体昆虫能特异性传播植物病毒.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寄主植物范围广,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世代重叠严重,且能够传播5个病毒属约200多种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在瓜类作物上发生严重,由烟粉虱B.tabaci B和Q型以半持久性方式特异性传播,但对其传毒机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拟以Q型烟粉虱、健康黄瓜,以及获CCYV后10d、20d、30d的黄瓜为实验材料,利用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方法,进行病毒-介体-寄主植物互作研究.实验设计三组进行比较:即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间的选择行为;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和分别获CCYV后10d、20d、30d的黄瓜植株间的选择行为;以及Q型烟粉虱在都获CCYV黄瓜植株间的选择行为,每组实验设置3个重复.研究结果发现: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和健康黄瓜上的降落头数分别占总数的51.15%,58.85%,差异不显著(P>0.05);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和获CCYV后10d的黄瓜上的降落头数分别占总数的65.77%,34.23%,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和获CCYV后20d的黄瓜上的降落头数分别占总数的43.89%,56.11%,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Q型烟粉虱在健康黄瓜和获CCYV后30d的黄瓜上的降落头数分别占总数的37.23%,62.77%,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Q型烟粉虱在携带CCYV黄瓜和携带CCYV黄瓜上的降落头数分别占总数的49.29%,50.71%,差异不显著(P>0.05).
  • 摘要:皮蠹科昆虫是一类重要的贮粮害虫,对皮蠹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二代测序方法测定了一种皮蠹Anthrenus fuscus的线粒体近全基因组,该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793bp,其中A+T含量为72.38%,G+C含量为27.62%,包含37个基因(2个rRNAs;22个tRNAs;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CDS)和一段不完全的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基因排列顺序像大多数昆虫一样,不具有基因重排现象.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只有nad2和nad1的起始密码子不是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而是TTG,cox2、nad5及nad6的终止密码子也不是典型的TAA和TAG,而是T结尾.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中,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苯丙氨酸(Phe)、异亮氨酸(Ile)使用频率较高,平均比例依次为13.845%、9.492%、9.951%、9.355%.半胱氨酸(C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天冬氨酸(Asp)使用较低,平均比例依次为1.082%、1.514%、1.839%、1.812%.atp8中出现的氨基酸种类最少,半胱氨酸(Cys)、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组氨酸(His)和精氨酸(Arg)都未出现,cox1、nad4L、nad1和nad6序列中出现氨基酸种类约18种,剩余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中出现的氨基酸种类均是20种.除了tRNASer(AGN)之外所有的tRNAs均是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ASer(AGN)缺少DHU臂而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环,不能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另外,tRNASer(AGN)的反密码子变成了TCT而不是更常见的GCT.本文依据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rRNAs的二级结构模型绘制了A.fuscus的核糖体RNA的二级结构.16S rRNA的二级结构包括5个结构区域(Ⅰ至Ⅵ),第Ⅲ结构区域普遍缺失而变成一条单一的核苷酸链连接第Ⅱ和第Ⅳ结构区域,共44个螺旋.12SrRNA的二级结构包括4个结构区域,共27个螺旋,其中螺旋H47序列变异性较高,不同模型的二级结构也不相同,A.fuscus的螺旋H47结构由一个长茎和一个大环组成组成.
  • 摘要:本实验室于2015年开始摸索亮斑扁角水虻的室内繁殖体系,2016年获得初步成功.为扩大繁殖规模,对室内扩繁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为亮斑扁角水虻的大规模养殖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并鉴定了视蛋白基因9个,对7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并进行了RNAi研究验证其功能.
  • 摘要:滞育是昆虫提前感受不利环境信号的暗示,进而调节自身进入一种生长、发育停滞的生理生态过程.光周期作为最稳定的环境信号,是诱导昆虫触发滞育程序最重要的环境信号.然而,昆虫如何感受光周期变化而被诱导进入滞育对于生物学家而言仍是一个谜.因此,本研究以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为对象,深入探究昆虫对光周期滞育诱导的分子应答机制.大猿叶虫是一种兼性滞育昆虫,在长日照条件下可被诱导进入生殖滞育,幼虫期是光周期诱导其进入滞育的关键阶段.本研究对滞育诱导(25°C,LD16∶8)和非滞育诱导(25°C,LD12∶12)条件下获得的大猿叶虫3、5、7日龄幼虫头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建立了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DGEs).研究结果表明,测序共得到平均长度为1468bp的78899条Unigene序列信息,分别有43525条(55.2%)、30844条(39.1%)、13011条(16.5%)转录本在NCBI、KEGG、GO数据库中获取注释信息.分析滞育诱导和非滞育诱导条件下相同日龄幼虫头部DGEs结果发现,3、5、7日龄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19、116、98个,相较于非滞育诱导条件下的个体而言,滞育诱导条件下的3、5、7日龄个体中上调基因数目分别为8(42.1%)、114(98.3%)、97(99.0%)个,下调基因数目分别为11(57.9%)、2(1.7%)、1(1%)个,并且随着幼虫日龄增加,上调表达的基因数目及占差异基因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KEGG结果发现,多个与细胞通讯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在滞育诱导个体中显著富集,如Calcium signaling、ECM-receptor interaction、Tight junction、Focal adhesion、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等信号通路,且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在昆虫中,前两者与环境信号处理相关,后三者则参与了信息传递、细胞运动及物质运输等多种生命活动.这些细胞通讯及信号传导相关通路的基因在光周期滞育诱导中显著上调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大猿叶虫感受并传导光周期信号继而引发滞育这一生理过程,这为揭示昆虫感受环境信号进而引发滞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
  • 摘要:随着畜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化,由粪便污染导致的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残留以及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日趋受到人们重视.利用昆虫转化动物粪便是一种快速,经济的粪便管理新方法,目前已在逐步推广应用蝇蛆转化猪粪的技术,高效转化粪便的同时还可将收获到的蛆加工成为优质的动物饲料,进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重金属在这一生产链中的流动情况必须经过严格的监测.本研究分别对蛆处理前后的猪粪,收获的蛆以及用蛆饲养的鸡(胸肌和肝脏)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并以此评估这一生产途径中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发现,锌、铜、铬、硒、镉和铅的含量在蛆处理前后的猪粪中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日龄的蛆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检测发现,重金属在蛆体内的生物富集因子(BAF)随着蛆日龄的增加而下降,表明在蛆生长的过程中,重金属会从其体内排出,而在老熟幼虫中,除了镉和硒以外,其他的重金属含量都符合许多国家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含量标准;此外,对鸡肉中的重金属检测结果表明,用蛆饲养的鸡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符合各国对食品中重金属的限量标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用蛆进行猪粪管理并用作动物饲料这一生产方式在重金属方面是安全的.以上研究成果已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
  • 摘要:开展了辽宁省韭菜根蛆示范基地在2015年不同月(5月、8月、11月)的土壤测试工作,主要测试土壤理化性质中的大量元素(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钙、有效镁)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辽宁省韭菜根蛆示范基地发生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在5月、8月、11月均高于辽宁省韭蛆对照地土壤pH值,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辽宁省韭蛆发生地与对照地土壤有机质在调查月5月(F=6.83,P=0.0592)、8月(F=7.01,P=0.0571)无显著差异,但韭蛆发生地土壤有机质在11月显著高于对照地(F=10.20,P=0.0331);辽宁省韭蛆发生地与对照地土壤全氮在调查月8月(F=6.83,P=0.0592)、11月(F=7.01,P=0.0571)无显著差异,但韭蛆发生地土壤全氮在5月显著高于对照地土壤全氮(F=10.20,P=0.0331);辽宁省韭蛆发生地与对照地土壤碱解氮在调查月5月(F=4.98,P=0.0894)、8月(F=3.29,P=0.1439)、11月(F=6.02,P=0.0701)无显著差异;辽宁省韭蛆发生地与对照地土壤全磷含量在调查月5月(F=2.06,P=0.2243)、8月(F=5.32,P=0.823)无显著差异.但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土壤全磷含量在11月(F=26.94,P=0.0066)显著高于辽宁省韭蛆对照地土壤全磷含量;而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在调查月5月(F=0.08,P=0.7865)、8月(F=0.12,P=0.7501)、11月(F=0.24,P=0.6532)无显著差异.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土壤全钾含量在调查月5月(F=0.70,P=0.4510)、8月(F=0.84,P=0.4410)、11月(F=3.62,P=0.1298)无显著差异;但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月(F=16.01,P=0.0161)显著低于辽宁省韭蛆对照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辽宁省韭蛆发生地与对照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调查月8月(F=5.94,P=0.0714)、11月(F=2.02,P=0.2279)无显著差异,但韭蛆发生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5月显著高于对照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F=8.53,P=0.0432).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土壤有效铁含量在调查月5月(F=22.86,P=0.0088)显著高于对照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但韭蛆发生地土壤有效铁含量在8月(F=6.28,P=0.0663)、11月(F=1.74,P=0.2576)与对照地土壤有效铁含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监测不同韭蛆暴发地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明确不同韭菜种植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对韭蛆发生动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土壤肥力与韭蛆暴发危害的作用机理.
  • 摘要:利用16S V4区域测序技术,开展了辽宁省韭菜根蛆示范基地发生地及未发生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比例的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韭蛆发生地微生物种类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6纲占15.83%,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15.73%,绿弯菌门Ellin6529纲占10.56%,变形菌门β-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占7.90%,浮霉菌门Planctomycetia纲占7.25%,变形菌门丙型变形菌纲占6.27%,厚壁菌门梭菌属Clostridia占4.83%,变形菌门△-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占3.61%,芽单胞菌门Gemm-1纲占2.55%,放线菌门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占2.23%,放线菌门放线杆菌纲Actinobacteria占2.19%,酸杆菌门Chloracidobacteria纲占1.95%,拟杆菌门Bacteroidia纲占1.83%,拟杆菌门Sphingobacteriia纲占1.83%,硝化螺旋菌门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占1.78%,芽单胞菌门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占1.74%.辽宁省韭蛆未发生对照地土壤微生物种类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6纲占14.01%,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11.09%,变形菌门β-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占9.77%,变形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纲占5.40%,变形菌门△-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占5.37%,变形菌门Clostridia纲占5.18%,浮霉菌门浮霉菌纲Planctomycetia占4.90%,酸杆菌门Chloracidobacteria纲占4.51%,硝化螺旋菌门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占3.81%,酸杆菌门iii1-8纲占3.11%,芽单胞菌门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占2.79%,拟杆菌门Sphingobacteriia纲占2.37%,绿弯菌门Ellin6529纲占2.12%.本研究通过监测辽宁省韭菜根蛆示范基地发生地及未发生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比例的变化,可明确不同韭菜种植地区土壤微生物对韭蛆发生动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土壤微生物与韭蛆暴发危害的作用机理.
  • 摘要:亮斑扁角水虻(Hermitia illucens)可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如禽畜粪便、餐厨垃圾等,并且其营养物质丰富,可加工成动物饲料.因此,亮斑扁角水虻养殖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在饲养亮斑扁角水虻过程中发现其幼虫具有一定的耐饥力,且饥饿影响其发言进程.因此,本研究拟探寻一种可以通过饥饿调控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发育进程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供水条件下(温度:28°C±0.2°C),5~13日龄幼虫耐饥力不同,5~7日龄幼虫能维持30d以上不进入预蛹,且7日龄的耐饥力最强;8~13日龄幼虫可以进入预蛹且预蛹率和饥饿时的日龄有关.因此,7日龄幼虫为调控亮斑扁角水虻发育的关键日龄.本研究可为生产养殖中人为调控亮斑扁角水虻生长发育,同时在饥饿后预测其发育历期提供依据,还可为亮斑扁角水虻进一步耐饥力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虫瘿是植物响应致瘿昆虫刺激而异常生长形成的非正常组织.营养假说认为致瘿昆虫诱导虫瘿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于植物未成瘿组织以满足自身营养需求.瘿蜂(膜翅目,瘿蜂科)幼虫生活于虫瘿的虫室内,以虫瘿为食,而成虫一般不取食,于虫瘿咬破一个羽化口而逃离.为验证营养假说,使用液相色谱首次测定了向川安瘿蜂无性世代幼虫和成虫期虫瘿、成瘿枝和未成瘿枝的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包括10种非必需和10种必需氨基酸.结果表明,对于游离氨基酸总量,幼虫期虫瘿显著高于成瘿和未成瘿枝,成虫期则相反,且幼虫期虫瘿显著高于成虫期虫瘿.对于必需氨基酸总量,在幼虫和成虫期,虫瘿显著低于成瘿和未成瘿枝,且幼虫和成虫期虫瘿无显著差异.对于不同氨基酸含量,幼虫和成虫期虫瘿的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成瘿和未成瘿枝,但成虫期仅脯氨酸1种,而幼虫期虫瘿有12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未成瘿枝和成瘿枝,其中,天冬酰胺和色氨酸分别是含量最高的非必需和必需氨基酸.对于氨基酸组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幼虫和成虫期,虫瘿的氨基酸组分均与成瘿和未成瘿枝不同,而成瘿和未成瘿枝的组分相似.
  • 摘要:近几年,3D打印技术迅速崛起,为教学工具的制作带来便利.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果蝇脑解剖结构模型教具,弥补了昆虫脑解剖结构教学中教具的不足,为昆虫脑解剖结构教学提供了便利.
  • 摘要:当前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的施用处于并行阶段.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害虫会同时经历这两种选择压,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交互抗性的话,会严重影响可持续害虫治理策略的研发.针对两大类杀虫剂,昆虫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综述了昆虫对植物源化感物质的抗性,重点是讨论其分子基础和代谢代价.
  • 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性分布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是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的可靠工具,其波形能够表示昆虫刺探植物组织的某些细节.目前已有许多EPG技术在烟粉虱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从EPG的发展和国内外烟粉虱的研究现状出发,综述了EPG技术在烟粉虱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 摘要:作为昆虫卵黄发生的关键物质,卵黄原蛋白在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卵黄原蛋白的形成机制和转录调控是目前昆虫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昆虫卵黄原蛋白的生物合成、结构特征、转录调控和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生物防治害虫和促进益虫大量繁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在茶园天敌昆虫种类、控制作用与效果、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来综述近年来茶园天敌昆虫的研究进展,分析当今茶园天敌昆虫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 摘要:资源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具有抑菌活性和杀虫功效,因此可被用作植物源农药,但其生长过程中常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取食为害.本文从博落回成分分析、杀虫作用和斜纹夜蛾解毒酶活性、抗性研究等方面进行讨论.
  • 摘要:昆虫具有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大等特征,作为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本文对昆虫脂肪酸的研究与利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昆虫脂肪酸的开发奠定基础.
  • 摘要: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常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本文就二化螟滞育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概述,并展望了二化螟滞育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水稻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及科学合理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昆虫与花形成了长期的协同进化关系.昆虫对花的访问和吮吸过程,需要整合视觉信息、嗅觉信息、触觉信息、图案信息等.本文首先从喜花昆虫和花的关系上讨论了自然界一些矛盾的选择压,然后综述了不同种类的昆虫利用的访花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整合方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讨论了学习效应对访花偏好性转移的影响.
  • 摘要:学习指的是生物的某种行为随着前期经历逐渐变化的现象,与本能共同调控着昆虫出生后的行为.目前已经证实受学习和记忆影响的行为有觅食、寄主搜索、天敌回避、社会分工等.室内饲养的个体容易进行严格控制,有助于从复杂效应中分离出单纯学习效应,但是室内报道的学习效应在推延到自然界时可能被严重高估.本文首先描述了学习的类型,探讨昆虫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习性、人为控制的学习参数与学习表现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当前室内昆虫学习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 摘要:土壤昆虫与植物的根系紧密伴生,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以及营养/毒素的含量,进而影响地上部分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本文综述了食根昆虫对地上部分的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并指出两大类生物相互作用的强度取决于昆虫种类、昆虫种群密度以及它们出现的时期和生态位分布情况.
  • 摘要:不同地理种群的同种农作物害虫由于当地气候变化、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人类活动的干扰、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障碍等,可能导致同一物种各地理种群之间逐渐产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由于人类的贸易和其他活动,使得害虫通过商品和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可能促进了同种害虫不同种群之间的传播和基因交流,增加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减小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本文介绍了不同地理种群的同种害虫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原理、影响因素、分子标记的种类和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对害虫的入侵和扩散途径做出判断和预测,为害虫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致使农作物遭到严重影响,同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昆虫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的繁衍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就重金属污染对昆虫行为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重金属污染对昆虫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以此为基础为重金属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 摘要:访花昆虫的授粉效率是造成草莓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提高草莓的产量,本文对草莓访花昆虫的种类,筑巢及访花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访花昆虫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 摘要:法医昆虫学为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PMI)及死亡地点推断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并表现出独特优势.鉴于嗜尸性昆虫侵袭的死亡案例中以室内等隐蔽环境居多,通过对室内嗜尸性昆虫的种类发育规律、行为节律等资料的研究分析,将对其在法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室内嗜尸性昆虫的研究进展,对室内常见嗜尸性昆虫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室内嗜尸性昆虫觅食、产卵、生长发育等嗜尸行为特点,讨论了微环境因素对室内昆虫嗜尸行为的影响,就室内嗜尸性昆虫在法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群,为蝴蝶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本文总结了以往壶瓶山保护区的蝴蝶调查工作,对蝴蝶研究方法及保护进行讨论,旨在为壶瓶山蝴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2012-2013年从越南3个省调查采集到病死松树样本52份.将病死松木中所获线虫分离、提纯、培养后,通过显微测量及Deman公式计算所获线虫的V、a、b等相关部位数值,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初步结果表明在样本中仅分离到1种伞滑刃属线虫,即泰国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 Brassch&Brassch-Bidasak,2002).通过对其ITS序列的研究,以伞滑刃属线虫ITS区通用引物P1:5'-CGTAACAAGGTAGCTGTAG-3',P2:5'-TTTCACTCGCCGTTACTAAGG-3',分别对分离得到的线虫进行PCR扩增,得到880bp左右的扩增片段.通过克隆并测序,然后进行测序分析及比对,结果鉴定出线虫种群为泰国伞滑刃线虫(B.thailandae),这也与前部分形态鉴定相符合.这是越南关于松树上伞滑刃属线虫种类研究的首次报道.
  • 摘要:为了明确抗病毒制剂使用对田间蚜虫的影响,采用微虫笼法评价了7种抗病毒制剂在推荐浓度下对蚜虫有翅蚜产生等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抗病毒制剂对桃蚜和萝卜蚜成蚜无杀伤作用.7种抗病毒制剂对桃蚜F1代翅型分化无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在20°C,氨基寡糖素处理后的萝卜蚜F1代中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而寡糖·链蛋白则是显著降低了子代中有翅蚜的比例.在25°C下,宁南霉素和盐酸吗啉胍均降低了萝卜蚜F1代有翅蚜的比例.在20°C下,氨基寡糖素和寡糖·链蛋白均缩短了桃蚜的发育历期,而在25°C条件下,寡糖·链蛋白和盐酸吗啉胍延长了桃蚜的发育历期.20°C下,盐酸吗啉胍延长萝卜蚜发育历期,25°C,宁南霉素、香菇多糖显著缩短萝卜蚜发育历期,而盐酸吗啉胍则延长萝卜蚜发育历期.在20°C下,吗胍·乙酸铜增加了桃蚜的产仔数,而葡聚多糖则减少了桃蚜的产仔数.在25°C下,宁南霉素减少了桃蚜的产仔数.在20°C下,7种抗病毒制剂均显著减少了萝卜蚜的产仔数,而25°C,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宁南霉素、香菇多糖、盐酸吗啉胍则是增加了萝卜蚜的产仔数.
  • 摘要: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虫啉混配对防治麦蚜是否具有增效作用,研究了600g/L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及其一比一混配包衣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噻虫胺和吡虫啉混配有效成分用量120g/100kg、240g/100kg和360g/100kg种子时,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百茎蚜量只有132.5~213.5头,防效79.34%~87.30%;在小麦灌浆期,百茎蚜量304.5~612.0头,防效43.29%~71.42%.相同处理剂量时(240g/100kg种子)混配的防效与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相当,但显著高于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混配的低剂量处理(120g/100kg种子)防效显著低于吡虫啉240g/100kg种子的防效,但高于噻虫胺240g/100kg种子的防效或与其防效相当.与对照药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120g/100kg种子处理相比,混配的防效与其相当.试验结果说明噻虫胺和吡虫啉混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 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瓢甲科的系统发生关系,测定了具有代表性的8种瓢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基因间隔区与重叠区、基因组排列方式和密码子使用情况等.已测得的瓢甲科昆虫线粒体长度在9227~17471bp,A+T含量为75.18%~80.45%.瓢甲科线粒体基因组中已知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cox1为AAT外,其余均为ATN,终止密码子为TAA、TAG以及不完整终止密码T.虽然瓢甲科昆虫的基因间隔区和重叠区通常较短,但也存在例外.最后联合了以前已经发表的12种瓢甲科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3种扁虫总科线粒体基因(外群)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支持瓢甲科的以下关系:瓢甲科是一个单系群,瓢甲亚科、植食性瓢甲亚科也都是单系群,但红瓢虫亚科和小毛瓢虫亚科是并系群.这与前人基于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和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为姐妹群,且皆属于裂臀瓢虫属;长崎齿瓢虫属Afissula作为(裂臀瓢虫属Henosepilachna+豆形瓢虫属Subcuccinella)的姐妹群,且皆属于植食性瓢甲亚科;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和十九星瓢虫(Anisosticta novemdecimpunctata)为姐妹群;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为姐妹群;黄菌瓢虫属(Halyzia)和橙菌瓢虫属(Illeis)为姐妹群,两者同属于食菌瓢虫族;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和方斑瓢虫(Prop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为姐妹群.
  • 摘要:本研究对斯氏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imilis的卵巢、蜂幼虫,蜂茧、蛹和成蜂等各虫龄的形态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描述,并对该寄生蜂的产卵器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