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头足类

头足类

头足类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专利文献78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头足类的相关文献由51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军、刘必林、吴常文等。

头足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75.70%

专利文献>

论文:78 占比:24.30%

总计:321篇

头足类—发文趋势图

头足类

-研究学者

  • 陈新军
  • 刘必林
  • 吴常文
  • 方舟
  • 李建华
  • 郑小东
  • 陆化杰
  • 徐佳晶
  • 徐开达
  • 梁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新军
    • 摘要: 日常生活中,不少相当常见的海洋生物,名字听起来耳熟能详,但我们却总是将它们混淆,比如鱿鱼、墨鱼和章鱼。鱿鱼、墨鱼和章鱼都是头足类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现存约800多种,广泛地分布在全球海洋当中。顾名思义,“头足类”意为“头上长脚的动物”,即修长的腕足直接连于头部,这便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 商洋克; 孙润隆; 刘淑德; 李建超; 俞杰; 王欣欣
    • 摘要: 为了获得山东近海四种头足类的选择性曲线,同时评估头足类种群胴长的相对密度分布。本研究根据2016年10月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Logistic选择性曲线和最大体周估算选择率方法,得出渔获物中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和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的选择性曲线,依据选择性曲线的特点,估算被开发海区头足类种群胴长的相对密度分布。研究表明,日本枪乌贼、金乌贼、长蛸和短蛸的50%选择胴长(L_(0.5))为26.63、12.58、24.08和14.99 mm,L_(0.5)处的曲线斜率σ分别为1.62、53.75、36.65和37.78。胴长相对密度的分布结果如下:日本枪乌贼的相对密度最高,胴长相对密度随胴长增加而降低,优势胴长为10~20 mm;金乌贼、长蛸、短蛸的相对密度较低,胴长相对密度随胴长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优势胴长分别为40~80 mm、45~85 mm和35~65 mm。本研究利用网具选择性曲线特点,评估被开发种群胴长的相对密度分布,研究结果可用于头足类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保护。
    • 王晓丽; 李凯; 张收元
    • 摘要: 为及时了解全省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动态,山东省在济南、青岛、威海、日照、滨州、临沂6市设置了水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点,对海、淡水鱼类、甲壳类、贝类和头足类等25个交易品种进行了重点监测。6个批发市场的全年交易总量达107.7万吨,成交额307.1亿元,基本能反映山东省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情况。
    • 欧利国; 顾心雨; 王冰妍; 刘必林
    • 摘要: 为了研究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中角质颚的分类效果,于2017年10月,2018年3、5和11月,收集了南大西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海域的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的36个胃并分析其残留角质颚的形态。对采集的角质颚形态侧视图和顶视图进行种类鉴定,建立检索表,提取椭圆傅里叶描述子(EFDs)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头足类2目10科17种。根据角质颚形态分类检索分析,17种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种间差异明显。枪形目(Teuthoidea)的13种头足类角质颚喙部形态分别为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侧壁为近似菱形,翼部发达;八腕目(Octopoda)的4种头足类角质颚有喙部发育,侧壁近似长四边形,有翼部发育。角质颚形态信息聚类分析在目级别区分效果显著。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佐证胃含物头足类的识别,而且丰富了胃含物头足类的鉴定内容,也为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头足类分类鉴定体系奠定基础。
    • 王冰妍; 刘必林; 顾心雨
    • 摘要: 针对采用传统的边缘检测算子Canny算子提取得到的边缘轮廓易产生冗余轮廓信息、边缘轮廓缺损的问题,而无法满足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边缘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头足类角质颚的形态研究。该方法先后通过图像灰度化、滤波去噪、图像二值化、构造目标连通域、提取边缘轮廓5个步骤,实现边缘检测。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进行边缘检测,能够有效区分信噪,提高了目标选择的准确性,同时又能够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轮廓的完整性,应用在头足类角质颚的识别中效果良好,像素准确率达到97.79%。研究表明,与Canny算子的检测结果相比,本研究中的检测结果直观、完整、精确度更高,为头足类角质颚等生物形态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郭祖霆; 朱阳; 曹慧敏; 李双; 周旭; 迟长凤; 苗增良
    • 摘要: 以FMRFamide为典型代表的FMRFamide相关肽,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神经肽家族。FMRFamide广泛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摄食、心跳、渗透平衡、变态、防御和免疫等。采用同源克隆法与RACE技术获得了虎斑乌贼FMRFamide的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pFaGPCR,OL765295),SpFaGPCR cDNA全长1514 bp,包括222 bp的5′-非编码区(5′-UTR)、35 bp的3′-UTR以及1257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418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MW)为49.8 kDa,等电点(pI)为9.76,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糖基化位点7个、磷酸化位点36个。同源序列比对分析表明,SpFaGPCR与曼氏无针乌贼的FaGPCR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达98%。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pFaGPCR与双壳纲的FaGPCR聚为姐妹支。荧光定量结果显示SpFaGPCR在视叶、视腺、脑、缠卵腺中表达量相对较高(P<0.05)。进一步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到虎斑乌贼视叶的髓质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和缠卵腺的瓣叶外层具有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FMRFamide通过FaGPCR的介导参与虎斑乌贼生理代谢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 林东明; 宣思鹏; 陈新军
    • 摘要: 头足类具有生长快、世代更替周期短、资源量丰富等特点,既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种类,也是世界海洋渔业开发利用的重要捕捞对象.为深入掌握头足类的生活史特性,认知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资源量补充过程,就头足类鞘亚纲种类繁殖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包括繁殖力的定义及测定方法、头足类的繁殖力水平以及繁殖力变化特征等.结果显示,种间的繁殖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繁殖力水平与亲体体型呈线性相关性,且与配子大小密切相关;栖息环境对头足类繁殖力特性有重要影响,繁殖力水平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海域呈递减趋势,水温、初级生产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入认知头足类繁殖力特性,将有助于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评估管理政策的制订.
    • 陈伟峰; 叶深; 余玥; 范青松; 秦松; 彭欣; 陈少波
    • 摘要: 在浙南海域布设42个调查站位,于2015年1 1月、2016年2月、5月和8月进行了4个航次的系统调查.针对获得的头足类样品,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等生态指标,结合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调查海域有头足类14种,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多钩钩腕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火枪乌贼;生态位变化范围为0.09-7.01,多钩钩腕乌贼、剑尖枪乌贼、柏氏四盘耳乌贼和火枪乌贼为广生态位种,四盘耳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田乡枪乌贼为中生态位种,其余为窄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值范围为0.00-0.70,种间变化较大;影响头足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悬浮物,其次为叶绿素和盐度,温度和溶氧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头足类群落结构83%的总变异.
    • 韩霈武; 王岩; 方舟; 刘必林; 陈新军
    • 摘要: [目的]综述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洄游分布的现状和趋势.[方法]通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硬组织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头足类的耳石、角质颚、眼睛晶体和内壳等硬组织在其洄游分布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头足类的硬组织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丰富生态信息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及摄食生态评估等领域;硬组织的微化学在头足类洄游分布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于洄游路径的研究大多以推测等定性分析为主.
    • 陈建伟(撰文/摄影)
    • 摘要: 西太平洋斑海豹(原称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尤为珍贵。斑海豹主要以捕食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中国渤海辽东湾、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中最南的一个。斑海豹有洄游的习性,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水中度过的,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换毛时才爬到岸上或冰块上。斑海豹的数量曾经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猎捕,特别是对幼仔的猎捕,使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数量急剧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