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耳石

耳石

耳石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93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4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等;耳石的相关文献由12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健、姜涛、陈新军等。

耳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 占比:66.4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84%

专利文献>

论文:194 占比:32.72%

总计:593篇

耳石—发文趋势图

耳石

-研究学者

  • 杨健
  • 姜涛
  • 陈新军
  • 刘洪波
  • 刘必林
  • 方舟
  • 朱国平
  • 李建华
  • 陆化杰
  • 张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丛旭日; 李秀启; 董贯仓; 王亚楠; 孙鲁峰; 客涵; 杨健; 姜涛
    • 摘要: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 王硕; 张博伦; 郭彪; 姜涛; 陈卫; 杨健; 高燕; 曾祥茜
    • 摘要: 为探究耳石锶(Sr2+)标记技术在(竣)(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竣)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竣)幼鱼生存环境中Sr2+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竣)3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2质量浓度50~4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竣)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2+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竣)耳石Sr2+标记.双环标记实验(竣)耳石Sr2+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竣)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2+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 韩牧轩; 秦杰文; 段友健; 骆小年; 姜玉声
    • 摘要: 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鸭绿江支流、太子河与碧流河采集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共472尾,成功鉴定年龄并称取457个耳石样本。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鸭绿沙塘鳢种群年龄结构简单,最小为1龄,最大为4龄,2~3龄居多。通过回归拟合耳石质量与体长、年龄之间的关系,得到鸭绿沙塘鳢耳石质量与年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据此可利用耳石质量推断鸭绿沙塘鳢年龄。
    • 王硕; 张博伦; 郭彪; 姜涛; 陈卫; 杨健; 高燕; 曾祥茜
    • 摘要: 为探究耳石锶(Sr;)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质量浓度50;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 陈一竹; 朱峰跃; 刘明典;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汪登强
    • 摘要: 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是怒江上游鱼类的优势种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裂腹鱼类,分析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对种群资源现状及保护有重要意义。2019年3-5月和9-11月,在西藏自治区怒江干流八宿至那曲江段设置7个采样点,共计采集热裸裂尻鱼245尾,以微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初步探讨怒江上游热裸裂尻鱼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结果显示,所采集热裸裂尻鱼体长为3.1~35.5 cm,体重为1.28~504.42 g。体长(L)与微耳石半径(r)长轴呈正相关,其表达式为:L=22.537r-5.469(R^(2)=0.9518,n=229)。体长(L)与体重(W)表达式为:W=2×10^(-5)L^(2.8833)(R^(2)=0.9915,n=229),生长系数k值为0.099,生长指标Φ为4.22,生长指数b为2.8833,拐点年龄ti为11.62龄,拐点体长L_(i)为26.74 cm,拐点体重W_i为260.4g,表明热裸裂尻鱼为异速缓慢生长类型。样本中共发现16个年龄组(2~17龄),各采样点间年龄结构存在差异,高海拔地区热裸裂尻鱼种群年龄范围和个体平均年龄均大于低海拔地区。
    • 瞿俊跃; 方舟; 陈新军
    • 摘要: 为了解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2018—2019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捕获的该种类耳石样本为材料,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测定了18尾蓝点马鲛的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微量元素,分析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钙(Ca)元素比值的变化,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元素重要性,利用回归树分析法,尝试推断蓝点马鲛的生长阶段,并探讨其存在的差异和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蓝点马鲛耳石中主要微量元素为Mg、Na、Ca、Mn、Cu、Sr和Ba,除了Ca之外,Na和Sr的含量较高,各微量元素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趋势明显。相较于其他元素,Na、Mg、Mn元素可以较好地体现蓝点马鲛生活史变动特征。根据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距离,蓝点马鲛生活史主要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0~150μm、150~450μm、450~750μm、750~1200μm和1200μm以上,分别对应胚胎期、孵化期、索饵期、越冬期和产卵期。分析认为:Mg、Na、Ca、Mn、Cu、Sr和Ba的含量在胚胎期及孵化期显著高于索饵、越冬和产卵阶段。研究认为,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的差异是探究其生长及栖息地变动的有效方法,Na∶Ca、Mg∶Ca和Mn∶Ca可以作为分析其生活史变动的指标。
    • 邱晨; 姜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 摘要: 为了探究鱼类增殖放流标记过程中进行荧光物质和锶复合标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鲤幼鱼作为供试鱼,采用200 mg/L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和80 mg/L SrCl_(2)·6H_(2)O混合溶液浸泡2 d进行标记,以未标记鲤幼鱼作对照,采集鲤幼鱼的矢耳石、微耳石和星耳石进行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标记组鲤幼鱼的3类耳石上均产生了可明显识别的ALC标记环和Sr标记区,标记率为100%;不同耳石类型的ALC和Sr标记强度不同,在蓝色激发光下,耳石ALC标记总体观察效果较好,以星耳石上ALC标记环最为清晰,而微耳石上Sr标记的效果最好,证实了荧光-Sr复合标记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基于标记效果的显著性和标本前处理的便利性综合考虑,建议首选星耳石作为鲤幼鱼荧光-Sr复合标记相关检测的靶样本。
    • 李宇; 陈建华; 冯广朋; 庄平; 王海华; 宋超
    • 摘要: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洄游型鱼类。受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资源量已极度匮乏。总结了日本水域、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内刀鲚生境履历的研究进展,解析不同水域刀鲚群体的生境履历模式,以期为刀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资料。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充分了解长江水域刀鲚的生境履历,有助于为中国刀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 钱红; 王硕; 张博伦; 郑德斌; 曾祥茜; 郭彪
    • 摘要: 为了探究鮻耳石锶标记中较为适宜的标记体长,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海水(通过添加SrCl_(2)·6H_(2)O实现)作为标记实验用水,将体长1、3、5 cm的鮻浸泡在标记环境中48 h,同时选取1 cm鮻在正常海水中进行养殖作为对照组。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体长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且标记期间和标记后暂养阶段鮻的存活率在各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在不同体长鮻间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随着标记用鱼体长的增加,其标记环宽度在下降、标记环距耳石核心距离在增大,上述变化与鱼类耳石生长的规律相吻合。Sr/Ca峰值在标记个体之间不稳定,这种现象在体长1 cm鮻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在增殖放流实践中,鮻苗种体长不是进行大规模标记的限制性因素,但是从标记效果的稳定性上考虑,建议采用3 cm以上的鮻进行标记。
    • 康中杰; 宋大德; 李纲; 严利平; 仲霞铭; 汤建华; 王燕平; 吴磊; 熊瑛
    • 摘要: 为探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矢耳石不同切面年龄鉴定和生长方程年龄反演的准确性,选取2018年4月采自黄海南部吕四渔场和2019年9月采自大沙渔场的共45尾小黄鱼进行分析,对小黄鱼矢耳石开展年龄鉴定,并系统归纳国内近30年来的小黄鱼生长方程,同时以其体长为生长参数进行年龄反演。结果显示:以轮纹清晰、年轮直观为最高标准,3个切面的年轮清晰度评分分别为纵切面最低(53.33%)、水平切面居中(66.67%)、横切面最高(73.33%);经酸蚀处理,3个切面的年轮清晰度均有所提高。通过比较纵切面、水平切面、横切面的年龄鉴定结果与19个生长方程的年龄反演结果,3个切面相似度较高的方程为:L_(t)=366[1-e^(-0.11777(t+1.76429))],相似度水平分别为纵切面53.33%、水平切面86.67%、横切面86.67%。以耳石为材料对小黄鱼进行年龄鉴定时,所选矢耳石切面以横切面为最佳、其次为水平切面;针对黄海海域小黄鱼群体,以体长为参数快速反演年龄时宜以生长方程L_(t)=366[1-e^(-0.11777(t+1.76429))]为优选。结果表明,在以鱼类体长或体质量作为参数估算鱼类年龄时,不能任意选择生长方程进行反演,应结合鱼类年龄印证结果择优选择。研究结果可为鱼类年龄鉴定和反演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