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粉

传粉

传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昆虫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十四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等;传粉的相关文献由103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明迅、张奠湘、刘林德等。

传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76.7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82 占比:22.47%

总计:365篇

传粉—发文趋势图

传粉

-研究学者

  • 任明迅
  • 张奠湘
  • 刘林德
  • 彭艳琼
  • 杨大荣
  • 刘丽
  • 张勃
  • 李朝绪
  • 覃伟权
  • 赵丽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华堂; 李良斌; 陈海玉; 张学锋; 陈隆达; 赵红霞
    • 摘要: 蜜蜂授粉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与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增产及品质提升有着密切联系。中蜂(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的蜜蜂遗传资源,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民间饲养基础好,种群数量大,是本土开花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但其传粉作用未受到足够重视,中蜂传粉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本文主要综述了中蜂的传粉生物学特性,中蜂传粉作用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其生态学意义,并结合当前中蜂传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中蜂传粉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进一步促进中蜂传粉作用在其应用领域得到最佳效益,为推动中蜂传粉在我国农林业生产和特定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 张勃; 孙淑范
    • 摘要: 开花植物的繁殖成功在自然种群普遍受到花粉限制的影响。选择理论认为,当植物种群内不同个体的花粉限制程度存在差异时,将发生传粉者介导的自然选择。通过比较毛地黄鼠尾草在不同授粉条件下的繁殖成功和花性状选择,探究了该植物花表型的适应性及其选择机理。结果表明:1)在自然授粉条件下,该植物的繁殖效率(即坐果率和结籽率)与个体的花柱头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其繁殖效率与个体的花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个体的结籽率与柱头探出花冠长度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31)。2)在自然授粉条件下,该植物因花粉限制导致的结籽率折损与个体的花数量和柱头探出花冠长度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6,0.041)。3)在两种授粉条件下,花产量性状均受到显著的定向选择作用,且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的选择强度显著低于自然授粉状态。花柱头高度仅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检测到显著的定向选择,相反,柱头探出花冠长度仅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检测到显著的定向选择;另外,花冠口大小与柱头探出花冠长度的组合性状受到了显著的相关选择。研究表明,毛地黄鼠尾草的花性状明显受到传粉者介导选择;其中,花部结构性状为提高传粉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整合趋向。
    • 田丽霞; 王甦; 方锡红; 徐希莲
    • 摘要: 昆虫为植物传粉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蜜蜂、熊蜂为代表的传粉蜂因其高效传粉及可人工饲养的特点,已成为设施农业中的优势传粉昆虫。本文总结了传粉蜂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从温湿度、农药、重金属等非生物因素和蜂种、病原生物、天敌、蜜源植物等生物因素两大方面讨论了传粉蜂在应用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此外,本文初步探讨了植物病虫害对传粉昆虫传粉效率的影响,并对传粉蜂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实现传粉蜂在农业中的高效授粉功能,为农产品增产增效服务。
    • 金晓芳; 肖昌龙; 侯杰希; 张北红; 李春江; 李凤; 金志农
    • 摘要: 花内蜜腺是很多被子植物重要的花部器官,有分泌花蜜、吸引传粉者的作用。樟科植物的可育雄蕊蜜腺和退化雄蕊蜜腺两种类型的花内蜜腺呈现与否以及数量在物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两性花樟科植物存在两种蜜腺,单性花则往往缺失其中一种蜜腺。利用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树,概述了两种蜜腺及性系统在樟科植物中的系统发育分布规律。并检测了3种樟科植物两种蜜腺分泌的蜜量和含糖量差异。结果显示,樟科植物两性花和单性花有着很明显的分化界限;退化雄蕊蜜腺也随着单性花的出现而在雄花中消失;所测两性花中退化雄蕊蜜腺花蜜分泌量显著高于可育雄蕊蜜腺。
    • 骆望龙; 夏建强; 李佳欣; 孙淑范; 汪睿; 张勃
    • 摘要: 被子植物的繁殖性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通过传粉者介导的自然选择而进化.为了探究狼毒花性状的适应性,以天祝高寒退化草地狼毒为研究材料,通过检测其繁殖相关性状的选择差和选择梯度,探讨了该物种花表型的适应性及可能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单花序小花数和冠筒长具有显著的选择差和选择梯度(P<0.05),即受到正的定向选择作用;同时,两性状也检测到显著的非线性选择梯度(P<0.05),表现出稳定选择趋向.株高(即花序高度)受到负定向选择作用,其选择梯度为-0.102±0.039(P=0.008);其他性状,如花冠口大小和单株丛花序数均未检测到显著的选择作用.总体表明,在该研究种群,狼毒的部分繁殖性状表现出适应性进化趋势,株高相对较矮、花筒较长和花序小花数较多的个体越有利于其适合度实现而受到选择.
    • 黎维平
    • 摘要: 传粉生物学的学习对理解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中文植物学教材均教导学生,自花传粉是原始的传粉方式,异花传粉更为进化,因为前者会导致近交衰退,而后者具杂交优势.这种说法其实是对进化内涵的误解.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以异花传粉为主,而自花传粉少见且是次生的;从异花传粉转变为自花传粉在被子植物中反复、独立地发生.自花传粉之所以被自然选择保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近交优势.在自花传粉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对进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近交衰退,并通过采取辩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术语进行逻辑性强的论证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儒雅的学者气质.
    • 王子琪; 黄石连; 洪欣; 温放
    • 摘要: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类群,其纷繁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和属下种间的特有分布引起了分类学家和植物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属除了极少数的物种如牛耳朵[(Primulina eburnea(Hance)Y.Z.Wang)]以外,绝大部分的物种为狭域分布或地方特有种,其分布范围很窄.为了揭示牛耳朵的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对其生殖过程和拓殖能力的影响机制,作者系统地研究了牛耳朵的开花物候、花粉与柱头活性、访花昆虫的种类和访花行为、花粉胚珠比、OCI指数和套袋实验结实率,探究其传粉等生殖过程对牛耳朵的广布是否有正面影响.结果表明:牛耳朵的自然花期是3—5月,全花期约45 d,其中盛花期约20 d,单花期6~8 d;开花后1~2 d花粉活力最强,开花前柱头没有可授性;花粉胚珠比为537;杂交指数为5;去雌套袋、去雄套袋均无法结实,说明本种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与自然授粉相比,自花授粉结实率略低,异花授粉结实率略高,说明自交亲和;牛耳朵的主要传粉者是花条蜂(Anthophora florea)和熊蜂(Bombus sp.).花蜜产量较高、花粉量较大、花粉活力较强等特点,有利于牛耳朵完成传粉和结实的整个繁殖过程.因此,这一结果显然有利于牛耳朵的拓殖进而广布在我国华南至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区.
    • 马兆兰; 王磊; 陆璐; 翟利; 赵永军
    • 摘要: 本文对凤丹所吸引的访花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等进行了调查,并探究了昆虫访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凤丹的访花昆虫有膜翅目中的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马蜂,双翅目中的家蝇和铜绿蝇以及鞘翅目中的苹毛丽金龟。对各类昆虫的访花行为及频率的调查发现,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是主要的传粉昆虫,家蝇为驻停昆虫不参与授粉,苹毛丽金龟为食花昆虫,其他昆虫出现的频率较低。凤丹的花瓣颜色、香气成分及花粉颜色以及外界环境温度、天气等会对访花行为产生影响。
    • 金璇; 凌少军; 温放; 任明迅
    • 摘要: 本文系统总结了广义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的地理分布范围和花部特征,利用核基因ITS1、ITS2和叶绿体基因trnL-trnF重建广义马铃苣苔属主要物种的分子系统关系,并结合花部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分析花部特征的适应性与演化规率.结果显示:广义马铃苣苔属可分为两个支系,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黄色花冠、雄蕊4为主;另一个支系则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南部区域,以紫色花冠为主,并出现了雄蕊2的特化类群.广义马铃苣苔属花冠发生了两侧对称向辐射对称的演化.海南岛分布的所有4个物种都是该岛的特有种,来源于一个共同祖先(可能是花冠亮黄色、花辐射对称),后期逐渐出现花冠橙红色、两侧对称等性状.高山深谷的地理隔离作用、不同生境的隔离作用以及以不同蜂类传粉者类群的趋异选择是马铃苣苔属物种花部特征多样性演化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