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氏田鼠

布氏田鼠

布氏田鼠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8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动物学报(英文版)、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27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第26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第25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布氏田鼠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大钊、王德华、房继明等。

布氏田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67.0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7.03%

专利文献>

论文:81 占比:25.88%

总计:313篇

布氏田鼠—发文趋势图

布氏田鼠

-研究学者

  • 施大钊
  • 王德华
  • 房继明
  • 宛新荣
  • 钟文勤
  • 王广和
  • 海淑珍
  • 孙儒泳
  • 刘晓辉
  • 张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瑞洋; 王慧渊; 王道晨; 戴鑫; 杨生妹
    • 摘要: 单宁为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酚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但是否影响动物细胞的自噬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对4周龄雌雄性布氏田鼠饲喂高、低浓度单宁酸溶液9周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浆抗氧化水平和肝脏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单宁酸对布氏田鼠的体重增长率和肝脏指数均无显著影响。高剂量组布氏田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浆丙二醛(MDA)水平、肝脏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p62的表达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雄性布氏田鼠中,高剂量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自噬相关基因LC3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雄鼠血浆的GSH-Px水平,以及高剂量组雄鼠血浆的CAT水平都高于雌性布氏田鼠。本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单宁酸能提高布氏田鼠的抗氧化水平,降低肝脏细胞自噬,同时雄性布氏田鼠抗氧化系统对单宁酸的响应程度大于雌性布氏田鼠,提示低量植物单宁摄入将提高野生布氏田鼠的抗氧化能力而有利于其种群。
    • 石超; 杨冬梅; 陶双伦; 何纤; 李双; 李俊年
    • 摘要: 为探明食物多样性对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以羊草、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葱和阿氏旋花5种实验地常见的草本植物,组成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饲喂布氏田鼠幼体,探究布氏田鼠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对不同食物多样性的响应.结果 表明:(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与单一食物组相比,2~4种食物组饲喂的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分别增加15.6%、18.0%和12.2%;不同食物占食谱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变化具极显著作用(P<0.01);随着克氏针茅、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在第5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食物在食谱中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1).随着羊草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在第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提高(P<0.01),随着克氏针茅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和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的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 表明,布氏田鼠幼体随着克氏针茅和阿氏旋花在其食物中所占比例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和生长率相应下降,随着羊草在布氏田鼠幼体食谱中比例增加其生长率显著提高.因此,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影响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生长和种群密度.
    • 王乐文; 应亚奇; 刘晓辉; 宋英; 李宁; 王大伟
    • 摘要: 为评价植物源鼠类不育剂雷公藤甲素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本研究采用每千克体重0 mg、0.1 mg、0.2 mg,0.4 mg的雷公藤甲素溶液对雄鼠进行连续7 d灌胃处理,并在停药2周和4周后检测其体重、性腺重、精子密度及配对雌鼠怀孕率与胎仔数.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处理未显著降低雄性布氏田鼠的体重、性腺相对重量、附睾尾精子密度,以及停药4周组配对雌鼠的怀孕率与胚胎数;但停药2周低剂量(0.1 mg)处理组配对雌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出现显著降低,怀孕率与对照组(100%)相比下降66.7%,胎仔数与对照组(8.3)相比下降了 72.3%.这说明,雷公藤甲素对雄性布氏田鼠繁殖力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受孕阶段,但其不育效果未呈现剂量效应,反而在低浓度表现出更好效果.雷公藤甲素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可能是其不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是仍需深入研究不同剂量的作用机制,为其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彭延; 吴涌珍; 顾晨; 杨生妹; 殷宝法; 魏万红
    • 摘要: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d,青春期布氏田鼠隐藏行为显著增加,而移动行为、跳跃行为、修饰行为和接触行为均显著减少;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至18 d,其反捕食行为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产生了行为适应.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重复暴露后,青春期布氏田鼠在旷场中的移动总距离和总平均速度显著减少,但其在旷场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明暗箱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组雌性布氏田鼠进入明箱次数显著高于雄性个体,不同性别与处理之间的布氏田鼠在明箱中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显著差异.长期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浓度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初次猫气味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的反捕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存在明显的适应性.
    • 孙美琪; 宛新荣(指导); 刚永运(指导)
    • 摘要: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的主要害鼠,它会啃食牧草,造成草原载畜量大幅度下降,还会传播鼠疫,造成疾病的感染。七八月份时,布氏田鼠频繁的挖仓储草行为造成当地植物产量的下降。然而,一味地强调将布氏田鼠一举灭绝真的是当代生态学上正确的处理办法吗?通过阅读有关布氏田鼠的文献,我提出了以下疑问:土壤硬度与植物根系的生长速度有密切的联系,疏松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被顺利生长。
    • 宋怡然; 李国梁; 张知彬
    • 摘要: 合作贮食是社会性动物应对食物匮乏的重要对策,但其内在的生态学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以布氏田鼠为研究对象,根据亲缘关系划分为亲缘组和非亲缘组.在人工实验箱中录像统计不同组别合作贮食行为占用时间的差异,探究亲缘关系对合作贮食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亲缘组个体对贮食的贡献—收益关系以及与贮食行为相关的个体特征因素.结果 表明,在组间水平上,与非亲缘组相比,亲缘组的布氏田鼠表现更多的合作贮食.在亲缘组个体水平上,不同个体对贮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存在很大差异.个体对合作贮食的付出与其取食的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个体合作贮食贡献越大,其睾丸指数和睾酮含量降低越显著.研究结果说明,亲缘关系的存在有利于布氏田鼠的合作贮食,但合作贮食贡献大的个体,其繁殖受到了抑制.
    • 刘荣荣; 王平; 代心灵; 陈科宇; 李国梁; 宛新荣; 纪宝明
    • 摘要: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主要啮齿类动物,其活动既可以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又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潜在影响与绝大多数草原植物共生的重要土壤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但目前关于啮齿动物活动对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的大型野外布氏田鼠围栏实验平台,选择其中3个田鼠密度处理(低、中、高密度,对应的初始投放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12、24和48只·样地-1),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密度布氏田鼠处理对AMF群落的影响,采用标准网格交叉法测定根系侵染率和土壤菌丝密度,探究布氏田鼠活动对典型草原AMF群落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主要结果表明:1)在土壤样品中共鉴定到6科9属的AMF,其中优势属为球囊霉属(Glomus);2)高密度布氏田鼠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植被盖度、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土壤水分、pH,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AMF侵染率、菌丝密度、丰富度和多样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密度与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侵染率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AMF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同操作分类单元(OTU)丰富度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pH显著正相关;4)NMDS和PerMANOVA分析显示AMF群落结构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土壤NO3-和pH是影响AMF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因此,布氏田鼠密度过高会导致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同时两者的改变导致了AMF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可能会加速典型草原的退化.
    • 田林; 李昊璁; 李江鹏; 王大伟; 李宁; 宋英; 刘晓辉
    • 摘要: 日照时长是调控季节性繁殖动物性腺功能的重要因子.长期处于繁殖抑制光周期相位中的动物,往往出现性腺功能恢复的现象,被称为“光周期不应性”.布氏田鼠是严格的季节性繁殖鼠类,但是其光周期不应现象是否存在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比了室内秋季出生的雄鼠在长光照(16 h)、短光照(8 h)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的体重、睾丸、储精囊的重量,及粪便睾酮含量变化.结果 表明,与长光照组相比,自然光照组和短光照组雄鼠性腺重量和睾酮含量在6周龄时被显著抑制,而在6~24周龄增长迅速,至24周龄(春分左右)达到长光照组水平.这些结果说明,短光照可以显著抑制雄性布氏田鼠性腺发育,但布氏田鼠存在光周期不应机制,在春季繁殖期到来前恢复性腺活性.
    • 岳闯; 刘建文; 李永善; 郭乾伟; 张卓然; 李鑫; 满都呼;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金国
    • 摘要: 研究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不仅可以了解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营养层,而且可以揭示啮齿动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食物来源及变化,通过分析营养生态位的特征及变化,可以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7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采用铗日法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种81只,应用稳定性13C、15N同位素技术对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营养生态位及其与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s)、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布氏田鼠不同年龄组骨骼组织营养生态位宽度即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标准椭圆面积,Ⅲ龄组最高(0.802‰2),Ⅱ龄组次之(0.699‰2),Ⅳ龄组最低(0.666‰2),3个年龄组之间营养生态位共同重叠面积为0.064‰2,其共同食物源仅占不到10%;(2)布氏田鼠无论是长期食性或短期食性,与另外3种均不存在食物源竞争,但布氏田鼠生态位宽度较窄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因此一旦食物源成分改变不再适于该鼠,布氏田鼠种群极有可能面临食物源短缺,种群迁移可能是最直接的选择.
    • 郭乾伟; 袁帅; 杨素文; 纪羽; 付和平; 武晓东; 张卓然; 马崇勇; 金国
    • 摘要: 2016~2018年每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针茅草原通过随机区组设置连续放牧区、按月轮牧区和禁牧区3个处理,应用标志重捕法对各放牧区中布氏田鼠的数量进行调查,同时应用样方法对各放牧区中的植物种群特征指标进行调查,并对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和植物种群特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连续放牧区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显著低于禁牧区(F=5.59,P<0.05);野韭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与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禁牧区,植被盖度、小叶锦鸡儿高度和多根葱密度与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多根葱地上生物量与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