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典型草原

典型草原

典型草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38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等;典型草原的相关文献由11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英舜、马红彬、侯琼等。

典型草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12.7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138 占比:87.09%

总计:3603篇

典型草原—发文趋势图

典型草原

-研究学者

  • 王英舜
  • 马红彬
  • 侯琼
  • 冯起
  • 贾冰
  • 郭瑞
  • 李晓兵
  • 梁存柱
  • 王炜
  • 刘钟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天成; 李晓佳
    • 摘要: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CVOR)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地(MG)、夏季放牧草地(SG)、冬季放牧草地(WG)、禁牧刈割草地(MP)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季放牧草地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MP>WG>SG,放牧刈割草地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地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恢复内蒙古典型草原健康水平。
    • 李营; 赵小蓉; 李贵桐; 林启美
    • 摘要: 土壤微生物量磷和磷酸酶在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度放牧干扰微生物主导的草原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地形也会驱动土壤磷的形态转化和积累。然而,地形与放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参与磷活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它们对不同地形单元放牧强度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十年定位不同地形单元(坡地和平地)放牧试验,研究不同地形单元放牧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磷(SMBP)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而不是放牧显著影响土壤全磷(TP)、有机磷(P_(0))、有效磷(Olsen-P)含量。坡地SMBP含量显著低于平地,平地重牧(G7.5-G9.0)显著提高了SMBP含量,而坡地放牧则对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碱性磷酸酶(ALP)和磷酸二酯酶(PD)活性的变化只受放牧影响,而酸性磷酸酶活性(ACP)受地形驱动。平地土壤PD、ALP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复杂的联系,且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地则只保留了土壤PD活性与磷、全氮(TN)的联系。平地和坡地的土壤ACP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无关。土壤含水量(WC)驱动了平地和坡地SMBP和磷酸酶活性的差异,其中WC、P_(0)、TP、TN驱动平地土壤变化,而坡地土壤则受到WC、P_(0)、TOC的影响。综上,地形驱动SMBP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放牧的响应。本研究表明在平地放牧和坡地放牧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的微生物活化磷的过程,并且土壤含水量起到关键作用。
    • 特日格勒; 包玉龙; 陶赛喜雅拉图; 图布新巴雅尔; 包玉海; 郭恩亮; 陈晓慧
    • 摘要: 打草是畜牧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牧草的表型特征,并且对地表温湿度、地表反射率甚至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典型草原打草场为试验区,采用无人机(UAV)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地物光谱仪等设备,采集了打草场打草前后的牧草高光谱数据及地面样方生物量,分析了已打草和未打草区域植被表型特征差异。从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来看,未打草区域植被反射率和离散程度均高于已打草区,地面光谱仪和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上的表现结果一致。从窄波段植被指数特征来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SRI)和Voglemann红边指数(VOGI)等指数在2个区域均表现正常,且打草区的值高于未打草区,其中,VOGI指数差异最明显。未打草区域和已打草区域地上生物量与实际产草量存在一定差异。从分析结果来看,打草前后草场植被表型差异明显,原因主要有2个,其一,与典型草原主要优势种(针茅Stipa capillata L.)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二,由于打草后植物的绿色根系会留在地上,所以打草和采集地上生物量不同。
    • 苏玥; 张存厚; 阿木尔萨那; 李轲
    • 摘要: 以1981—2018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最大冻土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影响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内蒙古典型草原季节性冻土冻结初日在9—11月,终日在4—6月,年内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2—3月,深度在100~280 cm之间。(2)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化分为下开口抛物线型、上开口抛物线型、正弦曲线型,从最大冻土深度气候倾向率看呈现减小趋势的站点有68%。(3)最大冻土深度年代际变化分为逐年代递减、减-增型和无明显变化规律,50%的站点在1989年以后最大冻土深度发生突变。(4)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气温冻结指数、年平均风速、年极端最低气温对最大冻土深度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最大冻土深度存在退化的事实,为草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指导,为陆地土壤和大气碳循环交换的研究给出提示。
    • 王梓凡; 塔娜; 张晓庆; 萨其日; 潘强
    • 摘要: 将3~3.5月龄、体重相近的16只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典型草原放牧,另一组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荒漠草原放牧,放牧99d后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分析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羊产肉力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典型草原放牧组干物质采食量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荒漠草原放牧组(P<0.05),采食行走里程显著减少(P<0.05)。(2)荒漠草原放牧组肉色较浅而剪切力较大(P<0.05),且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3)荒漠草原放牧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荒漠草原放牧组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赖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其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C10∶0、C12∶0、C14∶0、C15∶0、C16∶0、C17∶0、C18∶0、C20∶0、C14∶1、C16∶1、C18∶1trans-11和C18∶1cis-9均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典型草原放牧组CLAcis-9 trans-11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荒漠草原放牧组PUFA/SFA比例显著提高(P<0.05)且达到理想推荐值0.44以上。由此可见,荒漠草原有效提升放牧羊肉中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有益脂肪酸组分沉积。
    • 秦加敏; 王常慧; 曹颖; 郝杰; 陈晓鹏; 董宽虎
    • 摘要: 外源氮输入和割草是影响草地植被碳、氮库的两个重要因素,外源氮能否补充因割草带走的养分使得植被和土壤碳、氮库保持平衡尚不明确。为了解刈割和氮输入对植被碳、氮库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刈割和5水平氮添加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和碳、氮库(P<0.05),氮添加可促进刈割后的生长补偿;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碳、氮库(P<0.05),同时改变了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碳、氮库的分配;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影响植被碳、氮库,当氮添加水平为10 g·m^(-2)·a^(-1)时,植被碳、氮库最高。以上结果表明,刈割与10 g·m^(-2)·a^(-1)氮输入相结合可支持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 侯林秀; 张斌; 孙浩宇; 徐智超; 王永慧; 温璐; 王立新
    • 摘要: 为探讨围封、放牧、刈割对典型草原土壤线虫的影响,本文基于高通量测序确定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差异及其表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围封、放牧、刈割处理下的线虫群落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下,土壤线虫在优势营养类群、生态学指数层面表现为有差异性的响应结果;与围封处理相比,放牧和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干扰作用,这使得土壤线虫连通性和捕食关系有所减弱;刈割使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降低,但有利于土壤养分富集。研究结果丰富了草地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群落演变的研究内容,证实土壤线虫所指示的草地生态系统状况随着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温带典型草原的草地恢复、可持续发展等不同阶段制定科学的草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 杨天成; 海春兴; 李晓佳; 姜洪涛; 曲文静; 高文邦
    • 摘要: 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畜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天然牧场下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草原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利用方式之间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10 cm表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0~30 cm土层夏季草场有机质含量低于刈割草场(P<0.05),土壤速效磷,速效钾随土层呈现减少趋势且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草场0~5 cm速效磷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冬季草场速效钾含量高于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其余土层速效磷在利用方式间、冬季草场在土层间不显著;冬季草场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土层间pH值差异不显著,冬季草场表层土壤含水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1)。冬季草场SQI在0~5,10~20、20~30 cm三个土层上显著高于其他草场(P<0.01),5~10 cm刈割草场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914),且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综合来看刈割草场和冬季草场土壤质量优于夏季草场,应当加强对夏季草场的合理利用,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
    • 侯东杰; 乔鲜果; 郭柯
    • 摘要: 围封草原枯落物累积通过改变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探究不同植物种群对枯落物累积的适应性,2015—2017年在内蒙古围封典型草原设置了枯落物去除实验,对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了原位监测,也对群落优势物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亚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种群数量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枯落物累积显著降低生长季表层和深层土壤温度(1.3—4.6°C和1.5—3.2°C),并提高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1.4%—10.4%和1.0%—5.0%)。枯落物累积对大针茅种群返青时间的延迟(16.9—24.2 d)显著高于羊草种群的(5.2—6.7 d),但对大针茅和羊草种群的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影响。枯落物累积显著提高大针茅种群的高度但显著降低其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引起大针茅种群的重要值显著降低(0.38→0.22)。枯落物累积显著提高羊草种群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进而显著提高其重要值(0.16→0.28)。大针茅和羊草种群重要值排序的更替驱动围封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本研究从植物种群的角度为阐明围封草原群落结构与功能改变提供新视角,也为科学合理制定围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罗培; 赛西雅拉图
    • 摘要: 为客观评估阿巴嘎旗北部牧户草场健康程度现状,本研究采用CVOR模型对该地区北部的4个牧户和1个封育草场进行草场健康程度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牧户草场出现健康(牧户NR和封育草场FB)、亚健康(牧户AL和牧户CG)、警戒(牧户BL)三个层级,牧户健康现状差异主要体现在植物群落上。牧户间草场健康差异显著可能与定居放牧以来,牧户对草场的管理水平差异有关。禁牧休牧是短期调节牧区人地关系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根本之策。牧区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