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5129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淡水渔业、福建水产、河北渔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2015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一次学术会议等;人工催产的相关文献由1074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楼宝、吴兴兵等。

人工催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6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129 占比:99.42%

总计:65509篇

人工催产—发文趋势图

人工催产

-研究学者

  • 楼宝
  • 吴兴兵
  • 张友良
  • 张玉勇
  • 张飞明
  • 徐冬冬
  • 朱永久
  • 杨德国
  • 蒋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永凯; 王兰梅; 李建林; 俞菊华; 李红霞
    • 摘要: 3.产卵(1)鱼巢制备。鱼巢常用材料为棕片和柳树根等,鱼巢经清洗、消毒、晾干备用。鱼巢消毒可用浓度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2)产卵池。产卵池应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水质清新、阳光充足,面积2~5亩,水深80~100厘米。注水前应彻底清塘,进水需经孔径0.25毫米的筛网过滤,池边和池内无杂物。(3)自然产卵。选择天气晴朗、水温适宜时进行人工催产,效应时间控制在晚上10时至清晨。
    • 张晶晶
    • 摘要: 近年来大刺鳅苗种生产和养殖发展较为迅速,但大刺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还不完善,限制了产业化发展。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组建大刺鳅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了亲本驯养、人工催产、孵化和批量化培苗技术研究,在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7月,笔者在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刺鳅苗种养殖时,大刺鳅苗出现身体发白、死亡情况,经过镜检发现是车轮虫病合并细菌感染。现将病例治疗情况分享如下。
    • 张驰; 沈智宾
    • 摘要: 开展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的研究,在10 m^(3)的孵化桶单次筛分优质受精卵240万粒,孵化率、成功率达到95%以上;通过控制仔稚鱼培育密度、仔稚鱼的培育技术措施(水质管理、换水、清污、充气、培育饵料分阶段饲喂等),成功培育大黄鱼鱼苗160万尾。并探明了大黄鱼运输最佳方案,为大黄鱼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经验基础。
    • 蒲德成; 李虹; 苏胜齐; 翟旭亮; 牟重宁
    • 摘要: 【目的】开展云南盘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盘鮈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野生云南盘鮈采用混养驯化和单养培育方法,对比筛选4种催产剂组合,统计分析批量繁殖效果,并观察产卵行为和仔稚鱼发育情况。【结果】云南盘鮈卵大、数量少、繁殖力低,绝对怀卵量(F)与体质量(W)呈线性关系,拟合关系式为F=15.336W+103.01(R^(2)=0.6267)。亲鱼培育的适宜温度为年水温7~25°C,注射催产剂(LHRH-A_(2)+HCG+DOM)可使亲鱼自然产卵受精,11批次催产云南盘鮈929组,产卵201866粒,孵化出鱼苗96049尾,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8.47%、76.86%和53.1%;效应时间8~14 h;最适催产水温15~19°C。【结论】人工驯养条件下,云南盘鮈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人工繁殖增殖是云南盘鮈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 夏子惠; 赵贺; 邱梦; 聂竹兰; 陈克迅; 李学涛; 秦晓芳; 魏杰
    • 摘要: 为实现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的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2019年在新疆克孜勒河进行了该鱼(亲鱼体质量93.26~317.22 g)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了宽口裂腹鱼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催产药物和水温条件对宽口裂腹鱼催产效果和孵化率有显著性影响,最适催产药物组合为鱼脑垂体(PG)10.27 mg/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0.00 IU/k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A_(2)(LHRH-A_(2))19.41μg/kg,最适孵化水温为16.0~17.0°C;宽口裂腹鱼繁殖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中旬,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3.43±0.11)mm,历经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受精至仔鱼孵出共经过145 h 48 min,总积温为2364.80°C·h;初孵仔鱼全长为(8.03±0.15)mm,出膜480 h后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20.17±0.96)mm。研究表明,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和催产药物种类、剂量,可实现宽口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殖。
    • 杨家贵; 牟洪民; 刘本祥
    • 摘要: 鲈鲤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鲈鲤属,其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在自然界中专门猎食小型鱼类。我所人工催产试验用的鲈鲤亲本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及支流的金沙鲈鲤,产卵地点在长江上游激流水域中。餉鲤是产区大型经济鱼类,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违法滥捕,近些年鲈鲤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濒危等级已达濒危级别,已成为多个省市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为保护这_物种,我所于2004年就开始陆续收集野生餉鲤进行内塘移养驯化培育,于今年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
    • 摘要: 日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贵阳市水产站和贵州省罗甸县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联合实现了斑鳠的人工繁殖。据贵州大学教授姚俊杰介绍,经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两批人工催产共获得斑鱯受精卵3万余粒,第1批2000余尾鱼苗已经孵化,目前长势良好。斑鳠,俗称芝麻剑,享有“淡水鱼王”的美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分布于贵州罗甸境内。
    • 胡佳祥; 张植元; 王雄延; 陈娇; 范泽
    • 摘要: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不同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A3(LHRH-A3)和鲤鱼脑垂体(PG)对性腺发育良好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进行人工催产,半干法授精,采用锥形底冲水孵化器和孵化框分别置于江水和循环水中进行孵化,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早期发育过程,详细记录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时序.结果显示:底冲水孵化效果优于孵化框,循环水孵化效果优于江水;圆口铜鱼成熟卵圆形、青灰色,卵径(1.71±0.23)mm,受精卵吸水后迅速膨胀,卵膜外径平均(6.89±0.43)mm.在19.8~20.1°C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48h+30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共27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6.45±0.21)mm,眼色素、胸鳍明显,背鳍、鳃弓、肛门原基出现.出膜第4天鳔充气,肠道贯通,开口摄食.研究结果丰富了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和早期发育资料,可为其人工增殖提供参考.
    • 张亮; 顾若波; 闻海波; 郑冰清; 李红霞; 宋长友; 金武; 马学艳; 徐跑; 华丹
    • 摘要: 以人工培育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亲本为基础,首次通过人工催产突破了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并系统观察了其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淡水石首鱼野生苗种经过3年的人工培育,雌、雄亲鱼达到性成熟;结合产前加温与营养强化培育,采用LHRH-A2一次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获得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4°C条件下,淡水石首鱼的催产效应时间为25~27 h.其成熟卵为淡黄色,卵径为(1.07±0.04)mm;卵受精的同时吸水膨胀呈圆球形,浮性,半透明,无黏性,有1个同心油球,少数受精卵油球有2~3个,大小不一,膨胀后的卵径为(1.41±0.03) mm,油球径为(0.66±0.02) mm.淡水石首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孵化7个阶段29个时期;受精卵经25 h 30m 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88±0.10) mm.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淡水石首鱼在人工养殖和催产条件下的胚胎发育特征,将为进一步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参考.
    • 张卫芳
    • 摘要: 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 Jarocki).淇河鲫鱼胸尾鳍透明,背色浅褐,腹色银白,鱼背宽厚,体态丰满,俗称"双背鲫".以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自古闻名,备受养殖者青睐,近几年来,在郑州市郊区对淇河鲫鱼人工繁殖技术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