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
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

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7-04-21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都完成概念任务,结果表明获得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2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3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4中在学习阶段的概念任务中呈现汉语单字词,在测验阶段的词汇任务中呈现英语翻译对等词,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需要经由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英语单词的概念表征,支持了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
  • 摘要: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在词长效应上的差异是口吃语音编码缺陷的一个重要的支持证据.本研究在综述词长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种解释提出了三点置疑,即词频、句法复杂性和发音长度也可能是造成词长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三个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一和实验三在口吃者和非口吃者之间都得到了稳定的词长效应差异,并且排除了词频和发音长度对于这种差异的影响;实验二在控制词长的条件下,发现口吃者对于句法复杂性是敏感的.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口吃在言语产出中的语音编码和句法编码中都存在缺陷.同时,本研究对于口吃治疗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 摘要:探讨回指距离、干扰词的精细描述、干扰词的典型性对回指推理(先行词通达)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被试是华南师范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164名.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一定篇数(如,实验1a每个被试阅读15篇)的文章,对不同条件的探测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实验1探讨干扰词精细描述类型(精细描述高和精细描述低)对回指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的精细描述并非是影响回指推理的主要因素.实验2探讨干扰词和先行词的典型性类型的相对变化对回指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典型干扰在不同回指距离条件下都会对回指推理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在影响回指推理的干扰典型性和干扰精细描述的二个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干扰的典型性.
  • 摘要:反馈刺激会诱发分布于前额叶的反馈相关负波(FRN),负性反馈会比正性反馈诱发更大的FRN,而且普遍认为FRN的脑内源位于ACC附近.FRN所反映的心理意义到底是"行为正误"尤其是"利益得失"诱发的特意性成分,还是仅仅反映了知觉冲突,目前尚未有定论.我们记录了被试在完成与奖惩无关的"猜测-反馈"任务时的脑电位,结果表明错误与颜色知觉冲突都可以单独诱发FRN,没有错误也没有颜色冲突的时候不会诱发FRN.也就是说负性反馈是FRN出现的充分非必要条件,然而负性反馈本身就是期待与事实之间的冲突,因而知觉冲突才是诱发FRN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认为FRN不一定与"利益得失"有关,错误觉察也只是诱发FRN的一种特例,其更本质的心理意义是知觉冲突.
  • 摘要:面孔认知的反转效应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研究使用情景启动范式检验自上而下激活对面孔反转效应的影响.被试在经过面孔或者汉字的启动任务之后,可以将双关图知觉为面孔或者汉字.结果显示:在对面孔的相对辨认情景中,被试对反转面孔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正立面孔的反应时间,存在反转效应.在对汉字的相对辨认情景中,被试对反转汉字的反应时间和正立汉字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面孔专家化系统自上而下的激活对面孔反转效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研究采用emotional Stroop范式要求8-12岁学校恐惧儿童和控制组儿童对计算机上呈现的红色或绿色的学校相关词或家庭相关词的颜色尽可能快地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学校恐惧儿童对学校相关词具有反应偏向,随着刺激重复次数的增多,这种反应偏向消失了,而在控制组儿童身上始终未观察到其对学校相关词具有反应偏向.表明,学校恐惧儿童与控制组儿童对学校相关刺激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学校相关刺激在学校恐惧儿童身上获得优先加工,产生反应偏向,并且这种反应偏向随着刺激重复次数的增多由趋近变为回避.
  • 摘要: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挫折心理、意志、情绪、不良个性等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心理矛盾,并且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等几方面.
  • 摘要:面对呈现面前的视觉场景,我们总会进行一系列的眼跳.近些年来很多研究对系列眼跳这一现象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争论.本文就从系列眼跳产生的生理基础、人们对系列眼跳的准备及过程中的视觉信息更新的影响、注意在系列眼跳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记忆与系列眼跳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对该现象的研究进展和心理学意义加以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摘要:工作记忆与复杂认知任务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工作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广度不仅是评价工作记忆能力的一种指标,而且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高级认知能力的预报因子.本文从工作记忆的本质以及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干扰不仅是影响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而且也在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目前存在争议的四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理论进行检验.用典型的前瞻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 摘要:采用标准-匹配的实验程序,操纵刺激材料的空间整合性和知觉的整体性水平,探讨逐个呈现刺激材料时影响被试类别建构策略的根本原因.本文报告了3个实验,结果证明:逐个呈现并不一定会导致被试倾向于家族相似性归类;刺激材料的空间整合性不一定会影响被试的类别建构策略,空间整合和空间分离都可能出现家族相似性和单维归类倾向;刺激材料的整体性知觉水平对类别建构影响明显,知觉为分离则倾向于家族相似性分类;知觉为整体则倾向于单维分类.被试在实验可能采用分析性策略,然而材料的整体性知觉是影响了分析的侧重点,从而对类别建构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 摘要:本研究采用S.W.Allan和L.R.Brooks1991年的实验范式来研究明确规则呈现条件下的样例效果.通过控制实验材科各个维度的感知相似性,采用2(项目类型:练习、测试)×2(项目性质:积极、消极)被试内实验设计,进一步验证在实验材料的各个维度特征的感知属性平衡和不平衡(非规则属性属性突显)两种条件下的样例效果,结果发现在材料的感知属性平衡的条件下,错误率和反应时的项目类型和项目性质的主效应都显著;在材料的感知属性不平衡的条件下,只出现了反应时上的项目性质的主效应.实验得出样例效果的产生与测试样例和训练样例的感知相似性有关的结论.
  • 摘要:通过两个实验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三语为日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三语为法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两个实验都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语义通达方式,但其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一语词为中介从而间接通达三语词汇的概念意义.综合先前系列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晚期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主要因素,晚期双语者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在本质上属于经验性变化.
  • 摘要:许多前人研究支持了超音段信息的识别独立于音段信息的识别,在汉语普通话中表现为声调的加工独立于韵母的加工.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声调与韵母加工的分离程度.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是在单字情况下要求被试对声调和韵母做出判断.在对韵母做判断的材料中,改变依附于韵母的声调形状;在对声调作判断的材料中,改变承载声调的韵母的共振峰.结果显示韵母信息的改变对声调知觉有影响,而声调信息的改变对韵母的知觉没有影响.实验二选择成语作为实验刺激,考察在极强语境情况下,被试在做相同任务时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该实验对成语中最后一个字的处理与实验-相同,让被试对成语中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或韵母做出判断.实验二结果表明在成语背景下,不仅声调的改变影响韵母的判断,而且韵母的改变仍旧影响声调的加工.为了确切获知语境对声调加工的帮助有多大,声调的加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韵母的加工,研究设计了实验三.在单字情况下,将单字切成依次加长的语音片段让被试对汉字的声调或韵母进行判断;在成语情况下,将成语中最后一个字做同样处理并让被试做相同判断.结果发现在单字情况下,被试对韵母的判断无论在准确率上还是在反应时上都要优于声调的识别.在成语情况下,我们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本研究的三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任何语境情况下声调的加工都慢于或弱于韵母的加工,该结果有助于建构一个完善的汉语听觉词汇识别模型.
  • 摘要:在原型激活理论的指导下,以汉语字谜作为实验材料,对顿悟脑机制研究实验范式进行了探索.实验-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测试"两阶段实验范式,发现学习原型字谜对解决靶字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进一步为每条字谜建立了难度、原型启发量等指标体系,创立了研究顿悟问题的新型材料--字谜库;实验二采用"多对多"的实验范式,发现难度是有效的分类指标,该范式模拟了微观发生下的顿悟,并证明原型事件的激活有"平行加工"的趋势.
  •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在归类不确定的情况下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进行还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重复了Murphy等人2005的实验,得出了与之相符的结果,这个结果既可以支持基于特征联结推理的设想,又可以支持基于类别推理的理性模型设想.在这个基础上,实验2控制了特征联结变量,考察被试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进行特征推理是否会基于类别进行,并没有发现基于类别进行推理的结果.实验3进一步控制了类别变量,考察被试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进行特征推理是否会基于特征联结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推理结果,确实受到特征联结的频次影响.综合本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人们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特征之间联结的概率来进行的,而不是基于类别的推理.
  • 摘要:汉语谜语属于顿悟问题,当谜语的谜底为汉语的成语时,这样的谜语问题称为成语谜语问题(简称成语谜题).三个实验以成语谜题为实验材料,通过呈现线索来探讨线索对成语谜题解决的作用.实验中采用了两类线索(语义线索与规则线索),同时操纵了线索的有效性因素,即线索的有效性有两个水平(有效线索占75%或只占25%),在实验1中,线索呈现的时间长,在实验2与实验3中线索只呈现20毫秒.被试为华中科技大学213名低年级本科生.实验的结果表明,(1)有效猜射规则线索可以促进成语谜题的解决,而且规则线索的作用与线索呈现的时间长短无关;(2)当有效的语义线索被有意识地用来帮助解决成语谜题时,它可以大大提高成语谜题解决的正确率,但是,阈限下呈现的有效语义线索对成语谜题的解决没有促进作用.(3)无效线索被有意识地用来帮助解决成语谜题时,它对成语谜题的解决过程具有干扰作用;当无效线索不能为意识所觉察时,它对成语谜题的解决没有干扰.
  • 摘要:首先,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了Block心理弹性量表(ER89),得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其次,研究了不同心理弹性和应激强度水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关系.被试为114名初三学生,分别采用ER89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测量其心理弹性水平、应激强度、状态和特质焦虑,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测量结果.研究表明:(1)状态焦虑是伴随高应激强度与高心理弹性的一种精神机能的内化症状,可作为判断青少年心理弹性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2)应激强度是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与焦虑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 摘要: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50名军校大学生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1)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地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军校大学生;(2)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性别差异;(3)军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城乡差异显著,而地方院校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 摘要: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自我不一致个体对人格特质语词的注意偏向及内部机制,同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实验一结果发现,自我不一致个体确实存在语词注意偏向,但是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要比中性、积极信息明显得多,而且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方式.实验二根据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发现现实--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焦虑类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现实--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抑郁类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不一致个体在环境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和警觉;自我不一致个体的这种注意偏向是个稳定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客体自我"的自我定位和相关信息加工策略,影响了自我不一致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选择和加工.
  • 摘要:本研究通过模拟驾驶实验结合ACT-R认知建模的方法,探讨了驾驶经验对驾驶行为的作用.实验一模拟高速公路简单驾驶任务,新手和专家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二模拟高速公路跟车任务,新手的驾驶绩效差于专家.通过ACT-R认知建模的方法,可以对驾驶行为和驾驶学习进行有效地理论解释,不仅揭示了驾驶行为和学习的认知心理学机制,而且对提高驾驶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文章探讨了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并详细介绍了用于解释态度改变的新模型--联想和态度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这两种过程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 摘要:在汉语背景下使用利克特五点量表时,其备选答案的表述用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极端表述方式",如"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不太同意、不同意";另一种是"极端表述方式",如"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目的在于探寻五点量表中极端与非极端两种表述方式对被试的选择倾向是否存在影响.该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于非极端表述,同时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专业、年级等因素影响.
  • 摘要:人类繁殖策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类的择偶标准,个体采取何种繁殖策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编制了父母投资问卷、男性择偶问卷和女性择偶问卷探讨这一问题.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童年得到的父母投资、长短期性关系偏好、生理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繁殖策略.
  • 摘要:研究表明,在知觉某个被判断为不可信的面孔时,杏仁核被显著激活;面孔的愤怒情绪与对该面孔的可信度判断呈负相关关系;新近接触到的面孔刺激将会影响到对随后接触到的面孔可信度的判断;可信行为与体内催产素的水平相关.
  • 摘要: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对情绪现象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了重视情感因素的一系列教学模式,并围绕如何将情感因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本文从情绪教学理论的发展入手,阐述了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
  • 摘要:尽管看起来精神分析和认知心理学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使得精神分析有助于认知心理学,反之亦然.通过对经典的意识建构论的回溯,清理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视界融合的短暂历史,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可能范式--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试图超越信息加工学派遭遇的深重困境;同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观点比较了弗洛伊德学派与联结主义范式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同构关系;最后将之提升到哲学层次对传统的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分裂式结构进行了解建构主义的批判.
  •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了类似于Delayed-Matching-to-Sample任务范武下12~13岁儿童的工作记忆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无论熟悉客体还是新客体,工作记忆的ERPs均显示了潜伏期350ms左右的一个晚正成分,新客体的潜伏期比熟悉客体有所提前;相比熟悉客体,新客体的工作记忆在ERPs波形上表现出更正走向,这种大脑活动主要发生在额区-中央区.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靶与分心物的ERPs波形在150 ms后出现分离,且靶刺激均比分心物更正;新分心物、熟悉分心物显示出150~350 ms的额区新/旧效应以及350~550 ms的顶区新/旧效应;靶的新/旧效应不同于分心物新/旧效应,新靶更正,且主要发生在250ms之后;与熟悉靶相比,新靶出现P3a成分.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时空特征,且某些特征不同于成人.
  •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了选择注意中的语义N400及工作记忆负荷与N400效应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选择性注意任务的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在刺激呈现后约430ms时出现分离,在500ms处差异最大,并一直延续到600ms.不一致刺激诱发的N400及其后支要比一致刺激的更负,且在额-中央-顶区的差异较大.对高、低负荷下不一致刺激的ERPs减去一致刺激的ERPs得到的差异波进行比较发现,工作记忆负荷的增加并不会对N400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说明工作记忆负荷不会影响语义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 摘要: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关于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解释:Anderson的理性模型和Murphy与Ross的"单类说".理性模型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中,预测事物是否具有某个特征时,人们会考虑该事物可能属于的所有类别,既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又会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单类说则相反,认为在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人们只会考虑靶类别的信息,而不考虑非靶类别的信息.该文重点介绍了单类说的发展进程,并对归类不确定情境中的特征推理进行了展望.
  • 摘要:采用带有颜色的字母为靶刺激,通过操纵对被试的任务要求,考察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因素在辨别任务中对基于位置和颜色的IOR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要求被试辨别带颜色的字母时,没有出现基于颜色的RD效应;当要求被试辨别字母颜色时,则出现了基于颜色的RD效应,这个结果提示,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因素是空间位置不确定条件下基于颜色RD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RD效应可能就是基于颜色的IOR.其内在机制用Tipper的抑制机制模型和注意资源分配理论均可从不同的角度合理地解释.结果还发现,尽管在两种任务中,均没有要求被试辨别靶刺激的位置,却都出现了显著的基于位置的IOR,进一步验证了Russell提出的"注意可能存在对位置信息的自动加工"的假说.同时,本研究的发现还为IOR的多成分说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 摘要:脑损伤研究发现,颞-项皮层在整体/局部加工中起重要作用,且左、右半球的损伤分别削弱了局部和整体加工能力.神经成像的研究部份支持了脑损伤研究的结论,但对等级加工半球不对称发生的脑区存在争议,这引发了关于不对称发生阶段的争论.ERP研究认为,不对称更多地出现在较高级的认知加工阶段.文章对近年来关于半球不对称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影响不对称的因素进行了总结.
  • 摘要:自尊是当代心理学自我认知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自尊的研究是适应时代要求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关系的理论前提,也是解决人们面临内心矛盾和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就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 摘要:语义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先前的一些研究试图通过探测不同语义任务间的启动效应解释长时记忆中的语义存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关于语义存储的所有问题.本研究使用图片和中文双字词为实验刺激,采用语义分类这一内隐概念测试任务,通过五个实验探讨了概念相关的不同语义分类任务间的启动效应,目的是为了揭示内隐长时记忆中概念的激活加工过程,为相关理论提供进一步的实验支持.实验-要求被试进行跨语义的分类判断,没有获得跨语义分类任务间稳定的启动效应.实验二在调整合适的实验刺激后,让被试做同种任务和不同种任务的语义分类任务,同任务条件下获得了启动效应,跨任务条件下仍没有获得启动效应.实验三采用汉语双字词对应的图片为刺激材料,探讨图片对跨语义分类任务的促进效果.实验三的同任务条件下获得了启动效应,跨任务条件下没有获得启动效应.实验四中在指导语未做调整的情况下,同任务与跨任务条件下均没有获得启动效应,而指导语做了调整后,跨任务条件下产生了启动效应.实验五进一步验证指导语的作用,结果发现指导语改变后,字-字、图-字的跨任务情况下仍没有出现启动效应.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TAP理论;跨任务启动效应的缺失反映了人们思维加工的选择性,并得到任务的外显线索是影响相关概念加工方式的主要因素,在总讨论中,探讨了更多的实验启示.
  • 摘要:本研究采用扇效应技术来进一步探讨空间信息和主人公因素在情境模型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共分为两个分实验.实验1在保持G.A.Radvansky等人1993年研究实验三"[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职业人称概念替换为具体姓名人称概念,探讨在不受个体背景知识衰减的情况下,主人公因素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作用.实验2在保持实验1基本材料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将大场所地点替换为中场所地点,探讨在同样不受个体背景知识衰减的条件下,空间信息和主人公因素在情境模型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主人公因素不受个体背景知识衰减的情况下,在"[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可以观察到信息基于主人公因素的整合;在"[具体姓名人称概念]在[中场所]"材料范式下,无论是1人/多场所还是多人/1场所两种条件都观察到了信息的整合.
  • 摘要: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再认时不同再认结果下的ERP效应.实验共分6个"学习-再认"阶段,"学习"和"再认"交替进行.在每个学习阶段共随机共呈现48个汉字,其中前后各有4个缓冲词.被试利用在心里组词的办法尽量记住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单字,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约2分钟的减3运算,防止被试复述.再认阶段,将学习阶段出现的40个"旧字"和相同数量的"新字"(学习阶段没有出现过)混合随机呈现,每个字呈现时间为3秒钟.被试分别用两手食指进行"新旧"判断.只分析再认阶段单字呈现后产生的ERP波形.刺激材料在学习和再认阶段均由电脑屏幕呈现.结果发现在300~600 ms期间击中条件下的LPC最正,正确否定条件下的ERP最负,漏报和虚报条件下的ERP居中并且两者没有差异.不同再认结果下ERP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两种熟悉感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采用双任务条件下的重学再认范式,一方面探讨内隐启动是否受注意分配的影响以及注意分配的程度对内隐外显测验影响的异同,从而考察多重记忆系统模型和迁移适当加工模型的适宜性;另一方面从内隐和外显测验获得的首次学习、二次学习的新旧效应和重复效应寻求意识与无意识提取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发现:(1)在400-600 ms内隐测验获得显著高低注意效应和重复效应.(2)在注意资源很少的情况下,400-600 ms内隐测验首次学习的中央区新旧效应显著,外显测验没有出现显著的中央区晚期新旧效应.(3)内隐测验的新旧效应在中央区,外显测验在额区和中央区.300-400 ms,早期的重复效应只存在于内隐测验中.(4)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相比、高注意与低注意状态相比、二次与一次相比,获得的提取阶段的差异波地形图都更靠后.这些发现表明:尽管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都会受到注意影响,但外显有意识提取对编码阶段资源的需求量更多,重复学习可以使提取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实验结果支持多重记忆系统模型.
  • 摘要:采用模型拟和的方法探讨了刺激呈现方式对间接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共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逐个呈现方式下间接的类别学习的特点,结果表明即便有标准特征存在,有些预测组被试仍然学习了类别的家族相似结构,但分类-预测组被试倾向于学习标准特征,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实验2探讨集中呈现方式下间接的类别学习的特点,结果表明预测组和分类-预测组一样,也倾向于学习标准特征.
  • 摘要: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理解中因果关系对于空间信息加工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故事中物体的空间信息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有两个水平,有因果关系和没有因果关系,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不同条件下物体探测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果关系不仅会影响文本明确提及的空间信息的加工,而且对于隐含的空间信息,因果关系能够促进空间情境模型的建构.实验3的自变量是故事中物体与位置词的空间关系,有两个水平,有隐含空间关系与没有空间关系,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不同条件下位置探测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空间情境模型的建构是读者为了保持故事因果连贯的需要进行的回溯建构,而不是在阅读进程中的实时建构.
  • 摘要:先前研究认为成人句法表征中保留词汇的组合,句法启动依赖词条编码和词条驱动,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所表达的句法形式是独立于特殊词汇而存在的(Janellen Huttenlocher等,2003),即句法启动效应的存在对词条编码加工理论提出了挑战.本研究认为,如果句法启动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的话,中文作为世界语言的一种,也会有句法启动效应的存在.但由于汉语有不同于英语的独特性,汉语中的句法结构更加灵活,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等)的有特殊句法指向的词启动会引起句法启动,因为词启动与句法启动无法分离,正是介词"被"把"的特殊的词启动,体现了中文句式(被动句和把字句)的特征。
  • 摘要:为了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青春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SCL-90、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湖北某中学244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1)被试阳性症状检出率达38.1%,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20.50)、人际关系(16.80)、敌对(10.20);(2)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父亲"惩罚和严厉"、"过度保护"与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与三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智力、性格等方面,但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认知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晚,研究内容零散且不深入.干预研究较少且干预措施与干预效果的评价不完善.进一步研究时,应考虑探明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侧重于薄弱研究;在方法上应注意缩小研究的年龄跨度,细分肥胖度,并考虑文化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等.
  • 摘要:人格自陈量表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它为职业人才选拔、医学研究、犯罪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评判标准,是目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心理量表.
  • 摘要: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整个中学阶段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为更有效的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基础.抽取初一至高三年级5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SCL-90和基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修订的自我差异量表.两类自我差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A类差异),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B类差异).结果表明,高三年级在SCL-90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三和高一年级在SCL-90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三、高二年级的两类自我差异都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一、初三年级的两类自我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心理健康各维度与两类自我差异各维度之间都显著相关(p<.05),但存在年级差异,初一与高一年级相关较低.从回归分析看,A类道德自我差异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R=.314,△R=.099); A类心理自我差异与A类自我概念差异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R=.406,△R=.165;R=.436,△R=.025).
  •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疼痛感觉是人体神经系统对机体遭受损伤或外界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但现在很多研究表明,疼痛感觉与刺激的强度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有很多心理因素都对疼痛产生影响:年龄,个性,个体注意力,以及文化环境等.除上述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个体的痛觉,比如社会因素,伦理因素等.本文重点介绍疼痛与心理学的关系,并据此提出心理治疗及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心理学自冯特以来屡陷困境,其根源之一在于心理学家忽视了清理笛卡尔以降的主体哲学,而且并未理解主体哲学在19世纪遭遇的深重危机之意义;主体哲学把主体想象为先验实在,也就把真实的文化错误地加以自然化了.这种理性主义的主体哲学忽视了无意识现象、忽视了不完全表征、忽视了主体(理性)的历史文化性,因而给心理学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西方思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这一伟大转向中的黄金链条,借助神话我们得以凝视超越了冯特前结构的心理学的新图景.
  • 摘要:本研究编制了一种用于测量儿童语音工作记忆的测验--非词复述测验,并在48名四年级小学生中初步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1)该测验有较高的重测信度;(2)该测验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3)分测验二的项目难度分布比较合理,多数项目鉴别力较高,而分测验-的项目难度分布和项目鉴别力则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
  • 摘要:采用眼球追踪-分析法考察了"句子-图片"验证范式下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式和语义关系类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图继时呈现没有消除语义失配效应,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瞳孔直径扩大.语义失配会显著干扰句法难度低的句式的句图信息整合.(2)句式影响句子-图片信息的整合过程,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瞳孔直径随句法难度增加而增加.(3)汉语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语义失配效应受句式影响,表现出任务的特异性,这说明成分比较模型不具有一般性.
  • 摘要:探讨了Bayesian规则计算公式的具体含义,并在此基础上了考察了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特征预测是否符合Bayesian规则.共包括2个实验:实验1探讨保持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变,而改变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是否会影响被试的特征预测.实验2探讨保持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变,进一步扩大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比例的差异是否会影响被试的特征预测.结果表明: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影响被试的特征预测,而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影响被试的特征预测.据此,本研究认为,Murphy和Ross(1994)的研究中对Bayesian规则计算公式的含义理解有偏差,其由此提出的"单类说"值得商榷.
  • 摘要:本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三类不同难度的数字推理题目作为归纳推理任务,对三组(79名被试,男38名,女41名)数字敏感程度不同的成年被试的数字归纳推理过程及其特点,重点考察做出置信阈限内的归纳推理所需的前提刺激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完成置信阈限内的归纳推理所需最小前提量(前提刺激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其值稳定在3-4之间.(2)难度因素对前提刺激量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对难度水平为"难"的题目被试所需的前提刺激量显著的高于其它两个难度水平的题目.(3)整体来看,数字敏感度因素对前提刺激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就不同难度水平的题目来说,数字敏感度因素对前提刺激量是有一定影响的,具体表现为:在难度水平为"易"和"中"的题目上,"敏感"组被试所需前提刺激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被试.(4)本研究提出归纳推理的过程模型,包括前提比较、特征概括、假设建立、应用(检验)、确信度衡量等5个动态阶段,并采用该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