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本形态

文本形态

文本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8643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社会科学家、中州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本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才训、何家兴、刘顺利等。

文本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8643 占比:99.49%

总计:28789篇

文本形态—发文趋势图

文本形态

-研究学者

  • 陈才训
  • 何家兴
  • 刘顺利
  • 张树国
  • 段运冬
  • 泓峻
  • 王硕
  • 贺如文
  • 郑兆雨
  • 陈才训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文新
    • 摘要: 宋代轶事小说的文本形态,主要包括七种类型:杂录类,如欧阳修《归田录》、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陆游《老学庵笔记》;丛谈类,如沈括《梦溪笔谈》、庄绰《鸡肋编》;小品类,如苏轼《东坡志林》;“笑林”类,如高怿《群居解颐》、吕居仁《轩渠录》;“世说”类,如王谠《唐语林》;风土类,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恩怨类,如魏泰《东轩笔录》。虽种类繁多,却有大体一致的文体风范:在题材上广泛涉及百姓日用、民俗淳浇、风土人情,在趣味上偏于掌故、谈资或秘闻,在表达上平易亲切,技巧和藻饰的痕迹趋于消泯。它与现代意义的小说差异甚大,反倒近于掌故类的随笔。
    • 周才庶
    • 摘要: 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以及文学创作和接受的社会情境。超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电子文学是新媒介文学的诸种理论表述,新媒介文学形成了印刷文本、影像文本和网络文本交叉融合的复合文本形态。数字文学情境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倾向,其一为商业化、产业化,其二为社交化、社群化,其三为文学的审美特性从语言文字向画面影像层面渗透。
    • 严家丽
    • 摘要: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个层次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第三个层次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第四个层次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第五个层次是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基于此,教师既要准确理解文本形态的课程,又要将其创造性地传递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组织能力,即能把课程内容转换成学生的教育经验,或者说能用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 武斌
    • 摘要: 有的学者认为,当下处于后新闻传播业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决定了个体化节点以分布式方式参与媒介内容生产,新闻行业的壁垒被拆除,专业与业余的边界被打破,舆论场的喧哗与骚动带来了嘈杂的信息传播环境。解构当下失范的新闻导语文本形态,呼唤弘扬报人精神、强化职业规范,以优质的导语书写统摄新闻话语,廓清新闻业的合法边界,推动报业文化在转型与重生中得到传承和赓续,巩固新闻所需要的专业权威。
    • 姜常鹏; 朱盈萍
    • 摘要: 21世纪中国纪录电影获得较快速的发展,虽然2000年至2010年间仅有10余部纪录片上映,但2011年至2021年间却有120余部院线纪录片。纪录电影不仅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其文本形态、叙事策略、宣发途径、接受方式均得以创新。21世纪前后十年的巨大反差彰显了中国纪录电影的发展演进历程,促使探索研究其“反差”背后的动因及意义,这有助于深刻把握纪录电影的演变动力,进而促进新时代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 汤黎
    • 摘要: 书名:《视觉修辞学》作者:刘涛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ISBN:978-7-301-32064-8自1990年中期视觉文化转向起,随着新兴媒介的不断增殖,超文本和网络话语等新文本形态在社会语境中呈爆发之态。丹尼尔·贝尔(1992,p.351)指出,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视觉观念占统治地位;在一个大众的社会里,图像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学的统率力量。在高度视觉化的文化语境下,图像成为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场域,视觉因素则成其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 荣四华;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摘要: 随着歌手、文本、听众以及语境四要素的变化,歌手之于文本的首要角色从创编者向传播者转化,口头传统的演述性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演述性的弱化由史诗文本化的内驱力决定,它并非意味着口头传统的断裂。物化文本给予叙事空间可资跨越的前提条件,在多形态的文本接受过程中,口传史诗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地区、民族和国界,呈现出史诗叙事功能的多重性。整体而言,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主要表现为演述性的弱化、文本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叙事功能的多重性。
    • 吕华亮
    • 摘要: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诗经》研究史上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该著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诗经》中的部分名物作了详细而周到的解释,为后代名物研究树立了典范。关于《陆疏》的研究,前贤今人虽做出了多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然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文章就现存本《陆疏》的文本形态、编次特点,以及《陆疏》的作时、创作缘由等几个问题,考证发覆,提出浅见。
    • 孟庆彪; 严胜
    • 摘要: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教师可从价值视角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依据其具体呈现形式及功能,将之解构为不同形态,然后发掘不同形态的价值内涵及教育意义,采用相应的教材使用及核心素养培育策略。这有利于摆脱学科知识本位思维的羁绊,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突显教学价值特质,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性变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实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 景海峰
    • 摘要: 汉代儒学,复杂已极,其面貌绝不像现代哲学史所展现得那样简单。仅就西汉一朝而言:秦火之后,诸子复苏,儒学与子学之关系又处在新的博弈之中;儒经残缺,传衍断片,如何收拾遗存、重续前缘,线索极为复杂;老儒口耳相传的授经路线向文字记述的大规模转移,导致了文本形态的根本变化和解释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如何改变处境,调整思想学术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为汉制法”,以开新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