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社会观察、书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苏珊·桑塔格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艺、陈文钢、唐蕾等。

苏珊·桑塔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98.9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07%

总计:187篇

苏珊·桑塔格—发文趋势图

苏珊·桑塔格

-研究学者

  • 张艺
  • 陈文钢
  • 唐蕾
  • 朱红梅
  • 卢晓敏
  • 周思源
  • 欧梅
  • 姚君伟
  • 蒋秀云
  • 闫金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陆道夫; 谢慧
    • 摘要: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瞩目、最具争议的女学者、作家、文艺批评家之一,有“美国最智慧的女人”之称。近年来,苏珊·桑塔格的译介在国内得到诸多学者的不断引入,桑塔格研究的热潮也一直持续不断。在此背景下,爬梳整理中国近十年桑塔格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创作论、艺术观、疾病隐喻和政治介入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评价,可以窥探未来桑塔格研究在中国的研究路径和态势:国内桑塔格研究今后应更多关注桑塔格后期的创作和思路发展,研究重心和视角也亟待朝着多元化和本土化方向拓展,从而有望推动桑塔格研究在中国实现质的飞跃。
    • 薛百成
    • 摘要: 作者说,阿巴嘎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北部,冬季非常寒冷,最低温度时或在-40°C以下。图中人物形象地向我们表明,这里的人,属于一个适应环境能力极强的民族。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就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犹如物象的汇编。
    • 刘亚群; 虹影
    • 摘要: 刘亚群(下称刘):虹影老师,您好。作为女性主义作家,您曾说女性写作应进入一个新领域,中国作家需要革自己的命。您所谓的“女性写作的新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呢?虹影(下称虹):女性写作领域现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作品好像没有跟上。我们女性写作者的思想要高于我们的作品这个当然很难,全世界也都是一样,目前超越伍尔芙和苏珊·桑塔格的作品还比较少,像波伏娃《第二性》这样的我们虽然早期也出现过,比如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里面有女性身体写作,但目前现阶段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
    • 陈星君
    • 摘要: “电影迷恋”是苏珊·桑塔格于电影诞生百年之际,鉴于电影越来越商业化,从而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审美感受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电影美学重要术语。文章则认为从本质而言,“电影迷恋”是一种基于“观看文化”的审美品味,具有强烈的偏执性和仪式感。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想要创作或欣赏作为艺术的电影,都需要这种“电影迷恋”。同时,“电影迷恋”要求人们走进电影院,亲自去观看、欣赏电影,这与桑塔格本人的观影体验和她的感受力美学思想紧密相关。
    • 张俊峰
    • 摘要: 苏珊·桑塔格的长篇小说《火山情人》具有“罗曼司”的文体特征。《火山情人》不仅讲述骑士的浪漫故事,还沿用“罗曼司”的形式特征,富于传奇性与情感性。“罗曼司”文体的使用是对“反对阐释”主张的延续,也作用于女性主义主题的表达。
    • 陈雪; 景坚刚
    • 摘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中指出,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充斥着意义,没有比赋予疾病某种意义更具有惩罚性的了。她反思并批判了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在社会中被赋予隐喻,导致患者要承受一种加诸疾病之上的道德评判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她提出,疾病不应该带有任何隐喻,要摆脱隐喻,就必须正视、揭露、批评、细究、接纳和利用它。笔者通过疾病叙事类文学作品来解读这种隐喻背后的深意,以提高大家对于疾病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在叙事医学理念的指引下,医者应该帮助患者正视隐喻的“污名化”枷锁和“宿命论”思想,接受并且好好利用它,将其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有希望的隐喻,帮助患者在饱受歧视的世界里寻求新的突破。
    • 曹林
    • 摘要: 苏珊·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我认真研究了一些常用的文论关键词,才知道过去对这些词的理解太肤浅了,只看到单一的表层,而忽略了其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比如“悲剧”这个词,我们一向的理解就是,让人觉得悲哀、悲痛、悲伤的情节和美好事物的毁灭。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王富仁教授从美学层面对“悲剧”作了非常精妙的阐释.
    • 李宜君
    • 摘要: 文章以当代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所坚持践行的人道主义摄影为切入点,将其历时30多年的纪实摄影实践置于伦理学的视域中,并结合美国文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基于权力视角的摄影消费主义批评,分析伦理视角之下,影像拍摄者所承担的对被拍摄者、观看者的尊重与责任,以及在拍摄者创作影像、观看者接受影像的双向过程中,摄影活动所面临的关于建构与解构意义的现实困境,旨在展现摄影师本人所始终践行的摄影自律,以及对一切所拍之物心怀敬畏与关怀的伦理取向,为数字化时代的摄影伦理提供视角和建议。
    • 曹林
    • 摘要: 过去对一些词的理解太肤浅了,忽略了其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苏珊·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我认真研究了一些常用的文论关键词,才知道过去对这些词的理解太肤浅了,只看到单一的表层,而忽略了其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比如“悲剧”这个词,我们一向的理解就是,让人觉得悲哀、悲痛、悲伤的情节和美好事物的毁灭。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王富仁教授从美学层面对“悲剧”作了非常精妙的阐释。
    • 吴以熙
    • 摘要: 从瓦尔特·本雅明对机械复制的认识,到苏珊·桑塔格的图像理论,到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对摄影的美学经验和情感的阐释,到约翰·伯格在电视节目中对“观看之道”的释义,各个时期对摄影本体的论述皆有解释。20世纪90年代摄影开始流行,大众对摄影的介入使摄影处于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枚镜头,普通人与艺术家之间的摄影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引起很多追问摄影的本体是什么的讨论,尤其是什么让摄影变得如此特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