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本

底本

底本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中州学刊、杜甫研究学刊、蒲松龄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等;底本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杰、宁稼雨、李晶等。

底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4 占比:96.9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5%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2.25%

总计:355篇

底本—发文趋势图

底本

-研究学者

  • 刘杰
  • 宁稼雨
  • 李晶
  • 梁颂成
  • 邓雷
  • 陈传坤
  • 付宏颖
  • 何英芳
  • 刘兴汉
  • 卢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呼木金; 聚宝
    • 摘要: 据调查,目前有大量体例与版本形制不一的钟无艳题材文学作品蒙译本庋藏于国内外各图书馆。其中,庋藏于内蒙古图书馆的鼓词《英烈春秋》蒙古文译本是今存钟无艳题材汉文文学作品蒙译本中篇幅较大、内容相对完整的文本。经持此译本与不同体裁的钟无艳题材汉文文学作品比勘发现,此译本与汉文鼓词《英烈春秋》之东二酉堂《新刻国母钟无盐娘娘鼓词全传》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此译本与另外分别庋藏于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两种钟无艳题材蒙译本《钟齐员传》和《七国志传》进行对读发现,蒙译本《七国志传》在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与《英烈春秋》和《钟齐员传》相比都较为丰富。
    • 齐季
    • 摘要: 《水浒传》蒙译本现今存世数量与种类颇为可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本是诸多《水浒传》蒙译本中的一种。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初步判断是译者参互使用《水浒传》汉文版本之芥子园刊本、李玄伯藏本和三大寇本的译作,并在翻译中对所依底本进行了一些改动。详细介绍与考证该藏本,不仅能够为梳理《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可对蒙汉文学交流与交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 刘泽
    • 摘要: 文章从明代人对《楚辞集注》的认知、《楚辞集注》的流布情况、《楚词笺注》的解题、笺注文字等若干方面,对李陈玉《楚词笺注》的工作底本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朱熹《楚辞集注》为其底本的结论。
    • 苟东锋
    • 摘要: 近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制各自哲学理论的过程中,虽然都力图保持中国哲学的特色,却也均无可避免地挪用或借鉴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观念。这就难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站在西方哲学的“底本”上来发展中国哲学。当21世纪初前十年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沉寂为近十年来做中国哲学的实践以后,一种希望通过发掘“生生”这一中国传统思想固有观念的造论热潮开始出现了。“生生”观念体现了部分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底本”的一种更切近的把握。然而,“生生”哲学主要侧重于古今问题,由近代“名学”发展所彰显的中西问题同样重要。进而言之,不管从中西两种哲学形态的比较,中国古代哲人对“底本”的体贴,抑或从“形名相耦”的汉语言哲学思维特点来看,“生生”都无法脱离“名名”问题。“生生”“名名”两不相离是中国哲学“底本”的基本形态。从“底本”入手可视为研究中国哲学的一道法门。不过,人们也应当明白,“底本”观念既有重大价值,也有自身的限度。
    • 马楠
    • 摘要: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本"当指底本.对应"本""本书",整理定本可称"新书",誊抄副本可称"别本"."本""本书"又可与重修、续书、附记、注解对文,《汉书》之于《汉纪》,《东观汉记》之于《后汉书》,《三国志》之于裴松之注,《春秋谷梁传》之于范甯集解,都可称"本书".
    • 徐迎春
    • 摘要: 日本在江户时期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成了日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之一。在18世纪清朝的海商们带来了日本喜欢的生丝、糖等商品,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的各种风俗习惯。但是海商的语言,即白话文的“唐话”和日本人掌握的汉语文言文不同,因此,在日本兴起了“唐话”的学习热。随着“唐话”的普及,中国白话小说的翻译呈现出了空前的景象。可是对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翻译作品人们的评价不高。《小水湾天狐诒书》也是当时的一部翻译作品,先后由泽田一斋和石川雅望翻译完成。两种日译文本的参考底本、翻译风格都不同,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白话小说在日本的传播问题是个值得探讨的材料。
    • 王光松
    • 摘要: 朱志先《李承箕集》点校本的刊行,为李承箕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同时对白沙学研究也将产生相当的促进作用。《李承箕集》由《大厓李先生诗文集》与附录构成,前者以湖北省图书馆藏吴廷举刻本为底本。将点校本与底本加以对照,发现点校本存在误识44处、漏识19处、句读不当30处等诸多问题。为了使点校本趋于完善,今将误者正之,漏者补之。
    • 付宏颖
    • 摘要: 编辑古籍要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其中包括甄别版本,选定好的底本;核对原稿,规范文字;仔细审读,标对句读;平时积累,提高古文修养。具备了这些,那我们就一定能够为读者提供一部高质量的古籍类图书。
    • 马琳; 赵季
    • 摘要: 韩国古代文献多以汉文进行写作,在传抄、刻印、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字讹误.就韩国汉诗文献底本文字讹误而言,可分为由作者引起的"作者型讹误"和刻钞过程中产生的"刻钞型讹误"两类."作者型讹误"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记忆讹误"和"书写讹误"."刻钞型讹误"多为"形似而讹",形成原因有四:不明典故致误、不明字义致误、不明文义致误、不明声律致误.利用韩国汉诗文献进行研究,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讹误进行校勘,勘误依据有四:依据典故、依据字义、依据声律、依据其他文献.
    • 黄晓燕
    • 摘要: 文章以《荆楚文库·文献编》为例,从书目遴选、版本择定、编纂体例和编辑培训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在大型文献类丛书出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施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提高大型古籍整理出版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