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剧批评

戏剧批评

戏剧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专利文献170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福建艺术、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戏剧批评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写时、陈佳、姚文放等。

戏剧批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52.38%

专利文献>

论文:170 占比:47.62%

总计:357篇

戏剧批评—发文趋势图

戏剧批评

-研究学者

  • 夏写时
  • 陈佳
  • 姚文放
  • 章诒和
  • 陈世雄
  • 付飞亮
  • 傅谨
  • 单世联
  • 吕效平
  • 孙延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锐
    •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为戏剧融入了许多全新的元素.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从戏剧创作、戏剧批评和戏剧传播三个角度探讨新媒体对当代戏剧的影响.
    • 陈军
    • 摘要: 本文从话剧接受主体入手将中国当代话剧接受分为三个结构层次:1、主管意识形态的官方意见;2、专业艺术工作者的戏剧批评和研究;3、普通观众的戏剧欣赏和反馈,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层次的接受主体,即官方主体、专家主体和大众主体,并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考察这三种接受主体场域的功能和位置。
    • 盛雅琳
    • 摘要: 金圣叹作为独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家,一度将中国小说戏曲推进至新的高度,推举《西厢记》为天下妙文,在他评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烙有金圣叹标志的批评观。戏剧情节上他承认“因文生事”,关注前后联系,反对狗尾续貂;戏剧人物的刻画上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以及人物与性格的匹配;戏剧语言上则推崇和而不同、清丽并举、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金圣叹的戏剧批评观和戏剧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戏曲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推举作用。
    • 杨扬
    • 摘要: 不同的戏剧理论体系或许各有千秋,但每一个体系一定都是有自己的核心概念,脱离了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指导,所谓的训练和戏剧表演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混乱。因此,戏剧批评以及相应的理论建构,并不是戏剧艺术中可有可无的一环,而是十分必要,需认真对待。对于戏剧艺术,一般人比较看重创作和演出,有关剧本、表导演和舞美的关注度比较高。
    • 简贵灯; 钟婉茹
    • 摘要: 作为民国上海及南方地区首个剧评家社团,成立于1918年3月9日的上海“评剧俱乐部”鲜为人知,它对于剧评界的意义也一直被学界所忽视。上海“评剧俱乐部”是周剑云等剧评家倡导成立的,旨在建立“有力之剧评”的剧评家团体,它的出现是上海剧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剧评界“行业化”形成的重要标志。依据新发现的文献,考证上海“评剧俱乐部”成立始末、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章程信约,探讨它与北京“评剧俱乐部”异同之处,评估它在戏剧批评研究中的价值及在批评史上的意义。
    • 范浩
    • 摘要: 很多论者将雅俗共赏的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受到的严厉抨击归罪于学界的智性傲慢。笔者则认为,针对谢弗的负面批评本质上源于戏剧批评中长期存在的重文学文本、轻现场演出的偏颇倾向。本文检视了若干谢弗研究的代表性著述,旨在厘清谢弗研究中的思路和问题,以期为更准确揭示谢氏戏剧创作特色、纠正戏剧批评中“戏”“剧”分离的“精神分裂症”提供一些思路。
    • 傅谨
    • 摘要: 京剧《文明太后》表现北魏冯氏太后的统治,将冯太后塑造得高大伟岸,全力贬抑她的对立面献文帝;话剧《郁达夫·天真之笔》重塑了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形象,按“革命烈士”的理想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完全扁平化了.湘剧《云阳壮歌》表现红军家属玉姑在等待丈夫胜利回来的15年里一直与救助了她及女儿的男人一起生活,饱受村民误解与嘲讽,该剧所强调的是她始终为丈夫守住了贞洁.三者都是基于主观理念改造历史与人生,导致作品显得虚假的例子.文艺必须兼顾与平衡作品与所表现对象的关系,才能真实可信.
    • 傅谨
    • 摘要: 京剧《文明太后》表现北魏冯氏太后的统治,将冯太后塑造得高大伟岸,全力贬抑她的对立面献文帝;话剧《郁达夫·天真之笔》重塑了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形象,按"革命烈士"的理想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完全扁平化了。湘剧《云阳壮歌》表现红军家属玉姑在等待丈夫胜利回来的15年里一直与救助了她及女儿的男人一起生活,饱受村民误解与嘲讽,该剧所强调的是她始终为丈夫守住了贞洁。三者都是基于主观理念改造历史与人生,导致作品显得虚假的例子。文艺必须兼顾与平衡作品与所表现对象的关系,才能真实可信。
    • 傅瑶
    • 摘要: 阿尔都塞通过对戏剧《我们的米兰》的批评对传统情节剧的虚假意识形态和"共鸣"观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剧本的"离心"结构形成了戏剧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距离,使观众从艺术幻觉中退回到现实,意识到戏剧中的虚假意识形态并对其进行批判.同时,从这一批评实践中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十分重视"距离"并将其作为一种艺术批判的策略.阿尔都塞的批评观不仅指出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而且对当前的文艺批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徐瀛
    • 摘要: 美国当代女性戏剧家玛莎·诺曼的戏剧作品《出狱》《第三和橡树》和《晚安,妈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第二次女权运动催生的新女性的审视.本文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研究理论来解读诺曼作品中的新女性的形象,分析新女性产生的背景以及内在矛盾.巴特勒认为偏离性别规范的新女性有身份消解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使诺曼在女权主义的激进立场和传统社会家庭关系之间徘徊,表现了诺曼在女权运动浪潮中所感到的性别焦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