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圣叹

金圣叹

金圣叹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3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748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国戏研究生论坛、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金圣叹的相关文献由1231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林、张国光、林文山等。

金圣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3 占比:99.7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9%

总计:1698篇

金圣叹—发文趋势图

金圣叹

-研究学者

  • 陆林
  • 张国光
  • 林文山
  • 牧惠
  • 尹缉熙
  • 陈洪
  • 周淑婷
  • 周锡山
  • 樊宝英
  • 武小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韦强
    • 摘要: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 盛雅琳
    • 摘要: 金圣叹作为独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家,一度将中国小说戏曲推进至新的高度,推举《西厢记》为天下妙文,在他评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烙有金圣叹标志的批评观。戏剧情节上他承认“因文生事”,关注前后联系,反对狗尾续貂;戏剧人物的刻画上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以及人物与性格的匹配;戏剧语言上则推崇和而不同、清丽并举、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金圣叹的戏剧批评观和戏剧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戏曲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推举作用。
    • 吴正岚
    • 摘要: 金圣叹借用《大般涅槃经》"月爱三昧"来论述佛学上的呈露清凉本体和文学上的忽隐忽现、翻苦为乐之境,极尽变幻和超脱之美。金氏《唱经堂圣人千案·独超案第十三》和《怀感诗序》等篇还模仿《大般涅槃经》的文体来阐述"月爱三昧"。钱谦益、金圣叹等人皆通过佛经古注疏这一中介而关注"月爱三昧",折射了明清之际江南佛学的征实风尚与文学的互动。以"大般涅槃经体"建构"月爱三昧"之境,体现了金圣叹化实为虚的文学才能。
    • 田孟龙; 李兴盛
    • 摘要: “吴县抗粮哭庙案”为顺治年间江南十大案之一,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十八名秀才惨遭杀害,震惊古今,成为清初文史研究尤其是金圣叹评价中的焦点问题。然而,对金圣叹蒙难后,其家人及子孙流人的流放地及行实际遇,一直缺乏关注。通过金圣叹及友人、家人著述与诗文的综合考察,辨析金圣叹蒙难后家人及子孙流人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对金圣叹文艺活动、家世际遇的辨正与把握,进而推动金圣叹研究的深入。
    • 侯飞宇; 丁放
    • 摘要: 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选录温庭筠七律诗20首,既彰显了其深受尊唐思想浸润而推重杜甫、标举七律、以敦厚雅正为旨归的诗学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时人对温庭筠其人、其诗评价不高的禁锢,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圣叹不为时代束缚的独到眼光与灼灼创见。金圣叹对于温庭筠诗歌的具体品评,一方面,通过颇具特色的起承转合分解法拆分诗歌结构,剖析了温庭筠七律字法的常语成妙与句法上的转笔奇巧,关注到频繁出现的对比辞格,重点聚焦了其中时间、空间的非线性处理与时空的数次转换;另一方面,评点中也时见金圣叹个人情感体验的介入,不仅饱含对诗歌内容情感共鸣的直接表达,也兼重对诗人创作情境与创作心理的复原,呈现出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完美交织融合。
    • 陈芳
    • 摘要: “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 吴宪贞; 王振星
    • 摘要: 《水浒传》中卢俊义的绰号“玉麒麟”源于中国文化中的麒麟意象。卢俊义虽然武功超群,气度过人,忠于大宋王朝,但他对底层社会了解不深,缺少仗义疏财之举,难孚众望;又猎奇好名,刚愎自用,思虑疏阔,识人能力不足;金圣叹视之为“骆驼”式人物,张恨水目之为“土骆驼”。但金圣叹又颇钟情于“玉麒麟”,在金批《水浒传》结末,安排他承当“惊恶梦”的主体;金圣叹基于麒麟意象,让“玉麒麟”回归于传统的忠义伦理境界,寄托深沉;这一删改应是暗含了史书“下至麟止”之意。
    • 胡亮
    • 摘要: 1.读原著,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可参考金圣叹点评)。2.做“人物故事”表格。按照回目、主要人物、绰号、情节名称、人物性格特征等制成表格,把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把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加强记忆。3.选择与主要人物(武松、林冲、鲁智深、宋江等)相关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绘制“人物性格发展”思维导图。4.梳理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叙议结合,给人物写小传。
    • 蔡燕
    • 摘要: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写到:"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本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1]如今金圣叹批评的读过书之后"只记得若干事迹"的中学生多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化浅阅读为深阅读呢?评点是个好方法。所谓"评",就是评论,或言简意赅或洋洋洒洒;所谓"点",意即圈画标点,留下印记,突显阅读直感。
    • 高洪波
    • 摘要: 书与书生,似有一种递进转换互补的关系。明人于谦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很准确地道破了这层关系。人们往往先是读书、买书、找书,甚至偷书、抄书,学问一旦做大了,这种主仆关系开始转换,变为批书、评书,当然还有著书、编书和印书。司马迁写《史记》,藏之名山传诸后世,那是读完了书之后为书立下的汗马功劳,李贽、金圣叹批书评书,也属书们的真正知音,曹雪芹蘸着血泪写红楼,高鹗先生又涕泗横流地补齐,二人都应列入书痴队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