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论思想

文论思想

文论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8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淮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论思想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跞、李波、陆文虎等。

文论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2.6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185 占比:97.22%

总计:3276篇

文论思想—发文趋势图

文论思想

-研究学者

  • 何跞
  • 李波
  • 陆文虎
  • 叶当前
  • 孔波
  • 张裕思
  • 徐国华
  • 徐新韵
  • 曹山柯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强
    • 摘要: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 任彦智
    • 摘要: 柳冕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反对南朝骈俪文风,主张复古。其文艺观点客观上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淫丽空洞的文学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认为“儒之用,文之谓也”的看法显得更为荒唐,这实际上是把文完全当成了一种政治的工具,从而彻底抹煞其独立的艺术价值。与柳冕强调文章的教化功能不同,柳宗元的文论思想显得更为中正。文章主要通过对柳冕矫枉过正的文学思想和柳宗元相对中正的文学思想的分析,探求正确的文学发展意识和文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 祁春风
    • 摘要: 贺仲明建构起统摄而兼容的"文学本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涵盖百年新文学史上的大众化、民族形式、文学寻根等文学论争和运动,并兼容现代性、世界性的视野,从而能够探讨新文学的发展问题。贺仲明的"文学本土化"逐渐从文学史问题意识、文学批评标准上升为"方法",可以考察文学活动全领域,坚持文学主体性,并促进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他的文论思想根植于中国新文学本身,既发现新文学的局限性和潜流,从新文学内部去寻找解决当下文学发展困境的方案,还包含对"为什么人写作"这一文学根本问题的追问,带有身处本土的现实关怀和理想色彩。
    • 赵丽娜
    • 摘要: 钱钟书的文论思想是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他突破了学科的藩篱,打通古今、汇通中西,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将多种文学现象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个性化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感受,探本溯源寻求跨文化跨地域的共同规律.文章试图对这些散见在不同篇章里的"零星随感"加以采撷,将钱钟书"碎片"式的文论思想概括为文学"打通"论、文学本体论和文学创作论三方面,并加以梳理和分析.
    • 刘洪生
    • 摘要: 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擅长赋的写作,并对赋有着独特的热情.他在掌学主教应天书院时,曾自编教材《赋林衡鉴》,以训练学子写作和应对科考,《赋林衡鉴序》是他为这部参考读物所撰写的序言.《赋林衡鉴》开一代类文汇编体例之先,而且继《文选》之后,保存了大量唐代优秀赋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赋林衡鉴序》则全面反映了范仲淹系统、科学的赋学理论,与《唐异诗序》交相辉映,堪称其文论和诗论的"姊妹篇"和双璧.
    • 赵丽娜
    • 摘要: 钱钟书的文论思想是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他突破了学科的藩篱,打通古今,汇通中西,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将多种文学现象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个性化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感受,探本溯源,寻求跨文化跨地域的共同规律.他的文论思想散见在不同的篇章里,这些"碎片"式的文论思想可以概括为文学发展论、文学本体论和文学创作论三方面.
    • 叶当前
    • 摘要: 桐城派初兴之际就强调“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文论观,“有所法”是文学流派的必然要求。桐城派的“有所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纂圈点古文选本,作为学习古文的津筏;二是总结相对一致的文论观点,作为家法传承后学;三是明确师承统绪,作为正本清源、赓续薪火的依据。“有所法”有利于不断增强桐城派的凝聚力,巩固文坛地位。
    • 叶当前
    • 摘要: 桐城派文人学行、文章并重,教育子弟重视大节细行,指授文章重视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故桐城派文人子孙多数能够谨遵家训家教而赓续家学,桐城派文章及其理论以师徒授受或私淑传承而历久致远。因此,桐城派文人家风研究与文论思想阐释在学术界均有丰富成果,然而这两个领域却界划清晰,鲜有贯通。事实上,家教与师教虽有教学空间、教学时间、主客关系的区别,但亲师一体,育人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方法大体上是相融相通的,文统与家风亦可以互补相生。
    • 王嘉军
    • 摘要: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年月:2019年12月本书分析了列维纳斯思想中"存在""异在"与"他者"三个不同维度的复杂交缠,并重点解析了这种交缠与列维纳斯独特的文论思想之关系。本书同时也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爬梳了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的关联。本书指出,列维纳斯分别在这三个维度上深刻影响了法国当代文论的发展。
    • 周新民; 余存哲
    • 摘要: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在《诗品序》中言:"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上述文论思想都指向"季节感深植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特性之中"的文学传统。(1)季节美学传统在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