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757836篇;相关期刊1311种,包括法国研究、青春岁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四届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结构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853位作者贡献,包括姬长军、王伟、佟兆俊等。

结构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7836 占比:99.85%

总计:1760564篇

结构主义—发文趋势图

结构主义

-研究学者

  • 姬长军
  • 王伟
  • 佟兆俊
  • 朱涛
  • 李娟
  • 钱翰
  • 陆扬
  • 刘琳
  • 周启超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贵芳; 王海芸
    • 摘要: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科学城建设是实现原始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已有研究,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以北京怀柔科学城为例,对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外部共时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性上看,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类型较为单一,创新生态系统种群的多样性尚且不够;从共时性来看,系统各部分内部、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系统外部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互均显不足。从促进创新要素大量集聚并发生聚合反应、创新主体之间充分协同并形成自组织性和营造宜研宜业宜居且开放的创新环境3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和演化的政策建议。
    • 陈思佳
    • 摘要: 克里斯蒂安·麦茨开创了电影符号学,对电影的意指进行了系统解读,把关注点放在电影的影片意义上。人物作为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体,关于人物符号的构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把握好电影人物符号的构建,才能深层领略作品的涵义,挖掘作品的主题。文章结合大量影片分析人物符号构建的几种重要表现形式:人物名字符号、人物关系符号、人物造型符号、人物象征符号,旨在分析电影中的各种人物符号对于电影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当下说明电影人物符号构建的社会意义。
    • 刘燕
    • 摘要: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作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其突出贡献在于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阐释的强调上。他的理论上承英美新批判,下启现代阐释学,成为文学观念转折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观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得以显现。
    • 刘燕; 周安馨
    • 摘要: 郑敏的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1991)是为纪念九叶派诗人唐祈而作,充分呈现了诗人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型之踪迹。使用"结构—解构"视角和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诗人与死》中核心意象的词频数据,可以阐明《诗人与死》的多元复杂的时空意象,解码本诗的"结构—解构—重构"的拓扑思维特质以及延异、反讽、互文性、播撒等艺术手法。此哀诗彰显郑敏融通德里达解构哲学与古典道家思想而成的"结构—解构"诗学,这为中国现代汉诗的诗学创新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 徐亚清; 于水
    • 摘要: 吉登斯与沃勒斯坦虽同为当代英美左翼结构主义思潮之代表,但他们在社会批判的路数上差异明显。吉登斯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活动重组所产生的、诱发的风险“脱域”是结构的内在主线,以关注日常为内涵的“生活的政治”则是风险中的应有主题。受马克思影响较多的沃勒斯坦则将社会结构阐释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认为分工塑造了社会活动的重组,分工中的结构失衡则是风险的来源,突破现有体系才是唯一出路。总体看来,吉登斯与沃勒斯坦叙事的起点分别为民族国家与经济生产,主线分别为脱域与分工,主张则分别为生活的政治与体系的突破,而对先验结构概念的执著和由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产生的疏离,则是二人的共同特点。
    • 张瀝元
    • 摘要: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和医学人文思想的复苏,临终关怀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基于甘肃省H镇裕固族仪式经验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中本就蕴含着临终关怀思想。临终关怀是关乎个体的一系列关怀,经由特定仪式中不同阶段的习俗表达出来。除了临终阶段的关怀,过渡阶段、祭祀阶段的仪式实践与表达也属于临终关怀及其延伸,这套关怀背后是基于生死观认知的凝练和表现。通过临终关怀的建构与实践,结构主义将其视作重组社会结构和实现个体生命升华的过程,也是由社会结构的不断破损和持续重塑衍生出来的实践结果。将蕴藏于民族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模式引入现代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可为推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 代利刚
    • 摘要: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托姆巴在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线性历史观时,继承布洛赫的文化平行世界理论,提出了关于资本、世界市场、阶层的时间分层辩证法。该辩证法借用休厄尔的事件社会学,揭示了多层时间性之间的运作机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性推进到事件时间性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层面。但是托姆巴的问题在于,把分层结构的各个要素当作平权的关系,忽视内在的不均衡性,陷入偶因论,需要融入根基性的要素加以重建。对托姆巴思想批判的教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需要事件时间性复合视角,还需在偶因论和决定论、结构主义和生存论之间保持张力。
    • 滕藤
    • 摘要: 结构主义人类学将语言看作一种文化,而语言又取决于无意识的结构,于是文化被看作与主体性意识无关的社会历史现象。这一定义虽然抓住了西方极权社会人之生存抽象化物化这一现象的外在特征,但却根本误读了文化的本义。事实上,文化应是人之本质性的生存的内容之一,而人之本质性的生存包含超越性与客观现实性两个方面,文化就处于理想的超越性和客观的现实性之间,它起到了沟通理想与现实的作用。但是在极权社会中,人之本质性的生存包含的两个世界完全分离了,文化转变为极权主义统治的工具,而人也舍弃了总体性的生存结构,转而沉溺于“游牧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只有从总体性视角重新理解文化,突显文化本身的属人功能,构建以文化共通性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人才能实现对极权主义-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性超越,并真正摆脱被极权主义统治和奴役、被消费主义浪潮裹挟的历史命运。
    • 王寅
    • 摘要: 从20世纪所经历的三场语言学革命(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雷约的认知语言学①)来看,一个学派的流行期约为50-60年(其中多有交叉)。认知语言学滥觞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近50个年头,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摆脱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等基于唯心论和客观主义哲学所建语言学理论的窠臼,终使语言研究回归唯物论、人本观的殿堂,将落后于文学和译学的语言学带入到后现代时期。
    • 徐慧
    • 摘要: 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顺利收官,随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路径进行学理探究具有重要的总结性意义。在贫困归因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爬梳,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路径可以学理性地抽象出结构主义、行动主义与文化主义三种理想类型。为对农村反贫困路径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机制进行深入探究,选取三种路径对应的三个典型扶贫案例——P村、郝堂村与河边村案例开展具体分析。在比较分析与理论提炼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结构主义、行动主义与文化主义反贫困路径在贫困归因、介入主体、优势与局限等方面存在区别,尤其在作用机制方面存在资源调配、组织再造与文化转型三种核心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