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3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341种,包括做人与处世、读书、出版广角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钱钟书的相关文献由24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绛、舒展、钱钟书等。

钱钟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3 占比:99.8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8%

总计:3259篇

钱钟书—发文趋势图

钱钟书

-研究学者

  • 杨绛
  • 舒展
  • 钱钟书
  • 罗新河
  • 伍立杨
  • 田建民
  • 陈颖
  • 佚名
  • 谢泳
  • 钱之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打动别人的方法就是:关注别人的需求,且告诉别人如何才能去获得。——卡耐基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汪国真《我喜欢出发》明朝即前路,惜取此时心。——钱钟书《玉泉山同绛》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蒋润
    • 摘要: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秉持“集部之学”的理念治清代诗文,此理念以别集为中心,重心在作品本身的讲读研究,着重辨析诗文之源流正变与各家异同得失。钱基博关注之重点在清代文章,对桐城派尤多创见;而钱钟书关注之重点在清代诗歌,他的研究成绩多可见于《谈艺录》及其笔记手稿。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钱氏父子均深受“集部之学”的影响:钱基博虽有文学史编纂的尝试,但未能摆脱传统文苑传及诗话文评著作的影响;钱钟书学术视野贯通中西,但在方法上更注重“文学批评”,其阅读趣味和批评方式均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钱氏父子“集部之学”的研究方式,虽有助于他们对清代诗文的关注,却与新兴“文学史”研究范式颇多扞格,其中呈现出的传统文学研究理念与新兴研究范式之间的互动,是近现代学术转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 李霞
    • 摘要: 钱钟书小说通过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讽刺手法的运用,不断反思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的现代意识中,主要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的怨恨。钱钟书不但怨恨传统知识分子,还怨恨现代知识分子。通过多角度的表达方式,体现自我小说在创作和发展中的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怨恨和多重思想中,钱钟书也是在二者之间苦苦挣扎的一个作家。钱钟书对于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也是每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进而将小说创作的主题表达出来。
    • 任竞泽
    • 摘要: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其《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中都有集中体现。他往往在引述历代经典文体文献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独到的文体批评见解和论断。在其文体观念之中,“辨体”这一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又是其用力所在,主要包括体制为先与亦遵格式、严分体制与得体失体、严于辨体与文体界限三个方面。通过对其著述中相关辨体文献的辑录整理和分类分析,系统地构建其辨体理论批评体系。
    • 汪洁
    • 摘要: 钱钟书的《纪念》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作品,两位作家对于爱情中女性的心理描写都别样的细腻,生动展现了当时不同类型的女性在爱情中的进退攻守。两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在爱情中的不同境遇,表现了战争背景下命运的无常及人的某种劣根性。
    • 吴琪
    • 摘要: 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结果,长时间、广范围、跨学科的讨论已凸显其研究价值,但因优秀的双语作家、自译者在少数,自译仍是被边缘化的特殊现象,自译研究也存在个案研究不够丰富、文本分析研究匮乏和系统的自译理论还未形成等不足。钱钟书是出色的双语作家,关于他的研究十分丰富,但自译研究却从未出现。故本文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对其自译作品进行语言层面的变译分析,以期归纳其自译特点,填补钱钟书自译研究这一空白,并扩充自译个案研究,为未来建构系统化的自译理论做准备。钱钟书自译之变译分析
    • 汪云霞; 戴思钰
    • 摘要: 钱钟书《围城》与阿道斯·赫胥黎《滑稽圆舞曲》描绘了战争语境中陷入精神困境的中西知识分子群像。两部小说在空间书写上具有内在联系性,突出地表现在四组相互对应的空间意象上:伦敦穹顶模型与三闾大学、实验室与家宅、地下室与箱子、乡村与城市。这些空间意象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建构的乌托邦想象,关于社会的“圣化构想”或“悲观构想”,以及“疯狂症”或“失语症”。两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都采用了圆形结构,与人物循环往复的挣扎状态互为呼应,与其间压抑、封闭的空间情境氛围相互契合。小说标题亦具有强烈的空间隐喻色彩,传递出中西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围困”处境和“滑稽”命运的共通体验与深入思考。
    • 钟文榕; 周军
    • 摘要: 学者钱钟书曾从文学意义上深刻重释“诗可以怨”,认为这个概念是“常谈”与“套板”,但牵涉非常重要的诗学问题。其旧体诗集《槐聚诗存》中就有大量的“怨诗”,这为“诗可以怨”的诗学考察提供了典型的考察对象。就文学来源而言,钱钟书深受古典文学及“诗可以怨”相关诗学命题濡染;从社会背景看,不幸的现实境遇是促成创作“愁诗”的重要原因;从心理基础看,除了情感需要发泄以及忧愁郁结难以排遣等表层心理原因外,“精神返祖”情结使得钱钟书在旧诗写作的潜意识里也倾向于“诗可以怨”。考察《槐聚诗存》诗集中“诗可以怨”的现象之因,不仅可以丰富当下对旧体诗的认知,而且有助于开掘现代旧体诗在当下文学生产中的意义。
    • 孙媛
    • 摘要: “活参”代表着钱钟书最基本的文学接受态度和诗学阐释意识。借助诗禅比照与中西互证,钱钟书不仅深入阐发了“活句”“活参”对于文学接受和诗学阐释的重要意义,而且围绕着“活参”的重要表现方式——“当机煞活”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见解,其对“镜花水月”一喻的灵心妙解即是“当机煞活”“活句”“活参”的典范例证。
    • 张彦萍
    • 摘要: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诗人,在外交、政治、教育方面的功绩均得到一致公认,因此有关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视点。国内外学者在“黄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就钱钟书的《谈艺录》中对黄遵宪诗歌的评价进行论考,通过梳理、考察、概括其要点,目的是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