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论话语

文论话语

文论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4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观察、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论话语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顺庆、曾耀农、王天保等。

文论话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15.4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494 占比:84.01%

总计:588篇

文论话语—发文趋势图

文论话语

-研究学者

  • 曹顺庆
  • 曾耀农
  • 王天保
  • 刘亚斌
  • 古风
  • 康梅钧
  • 杨一铎
  • 王超
  • 章洁慧
  • 褚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梅培军
    • 摘要: 所有学术文化的发展几乎都会面临“古今中外”关系处理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是系统化的形态,而主要采用诗性化的言说方式来进行文学批评,采用“意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和阐释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则有清晰概念体系和逻辑框架,因此当代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和体系主要使用西方的思想体系,使得在文本解读的范式基本上是西方的话语,在这种吸收和引进的过程中丰富了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了本土文学理论话语的边缘化,甚至失语,这无疑不利于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不利于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理论资源的有效整合。
    • 王洪岳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文论就进入了“后现代之后”的发展阶段,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恰切的概念和理论来对此加以表述,直到“元现代主义”出现。元现代主义是因应当代千禧年前后新的文化艺术和感性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论话语,它试图在现代主义的担当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洒脱游戏之间探寻一种文化和文论发展的新路,其话语表达的主要策略是“非托邦的中位”,从认识论上来说“带着”现代和后现代的印迹,从本体论上来说“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而从历史角度来说又在现代与后现代“之后”。环境设计师以“绿图”替代“蓝图”,新生代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日渐抛弃解构、并置和拼贴等美学观念,转而青睐重构、神话和中位等美学-伦理学(aesth-ethical)范畴。这些趋势和潮流表达了一种(通常伴有谨慎的)希望和(时常是伪装的)真诚,体现出一种深具包容性和在两极之间摇摆的感性结构。
    • 姜寿田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西学术的双重深化进展,学术文化界对本土学术理论开始进行反思,这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西学范式下,对本土学术艺术理论的"失语症"反思。按最早提出"失语症"观点的曹顺庆的说法:"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古代文论话语只是一种知识形态,从而从一般文学理论中消失了……失去了传统和历史,我们成了文化上的断裂人,文学精神上的断裂人。"
    • 侯传文; 高妤
    • 摘要: 作为东方重要文化体系的佛教,对东方文论话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印度文论寂静味的"寂静为乐",中国文论意境论的"作意取境""思与境偕",妙悟说和神韵论的"以禅喻诗""诗禅一致"等,是佛教影响东方文论话语的典型案例。日本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镜秘府论》出自佛教高僧空海之手,其中有引自中国文论家的"诗家中道"等源于佛教的文论话语。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文论范畴"幽玄""寂"都来源于佛教用语,其"物哀"论也与佛教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紫式部将小说创作与佛陀教诲相提并论,川端康成演讲以"进魔界难"形容艺术家的境界追求,都显示出佛教对文论话语的影响。
    • 费钰茜; 孟祥春
    • 摘要: 对《人间词话》原本的研究甚众,而对其英译研究甚少.在诗学范畴下选取核心话语进行案例对比分析,可得出涂译本的"三失"和李译本的"二失".对两译本不足之处的解决之道在于"中西互参互释",即英译时应首先考察话语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内涵,再考察话语是否有西方文化的外延,翻译出其文论话语的特色,推动中西方文论话语的对话与交流,进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 摘要: 2019年,以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项目编号:192DA289)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基于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整理,总结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的独特特征,梳理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重建“东方”,以构建真正全球视野下的东方文论话语体系。
    • 方志红
    • 摘要: 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蕴藏于古代丰富多样的叙事作品中,也蕴藏于古代文论中.当代中国叙事学研究对古代叙事理论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发掘与系统建构,产生了不少极有价值的理论话语,如闲笔、虚实相生、春秋笔法、意象叙事、“夜化”叙事等,这些理论话语可以被借鉴用于当代叙事文学研究.当代叙事文学研究借鉴古代叙事理论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国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传统、诗性传统.同时,这也启发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的叙事学、文论体系建构时要打通古今、融合中西,以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文学规律为旨归,并能有效用于世界文学批评实践.
    • 刘巍; 宋梓祎
    • 摘要: 对文论本土化问题的辨析,要厘清讨论该问题时容易陷入的理论误区,找到进入本土化问题的有效切入点.跨文化身份意识既是解决文论本土化问题的核心,又是总结当代文论本土化经验的前提.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在中西文论的"关系体"中,当代文论本土化经历了身份意识的萌芽、觉醒与自觉三个阶段.自觉地建立跨文化的文化身份意识,立足当代文论的"现实性"与"当代性",是重构当代文论的理论话语和文论身份、重建当代文论本土化的路径.
    • 刘先飞
    • 摘要: 平林初之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论家,中国译者对其文章的取舍充分反映出中国现代文论建构过程中译介日本文论的动机。从选材标准来看,其译介动机包括了话语权驱动、理论建构驱动和索引驱动。在中国现代文论建构中,日本文论译介提出新的议题,带来新的文学批评模式,并在话语权的争夺中为译者增添砝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