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形态
知识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757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理论导刊、思想政治课教学、湖湘论坛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2007年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知识形态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岱、李志厚、李志松等。
知识形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757篇
占比:98.39%
总计:22112篇
知识形态
-研究学者
- 徐岱
- 李志厚
- 李志松
- 马丽
- 黄勇鹏
- 卢衍鹏
- 孙振华
- 李西建
- 侯顺启
- 刘峰
- 张奕
- 本刊编辑部
- 朱正国
- 权雅宁
- 李清华
- 李胜清
- 李芒
- 李莉
- 杨小彦
- 林春山
- 毛刚飞
- 王佐旗
- 王刚
- 王国胜
- 王能昌
- 翁光明
- 蔡桂生
- 谢瀑
- 贺凯
- 赵宝天
- 邓波
- 邵建
- 郑小讯
- 金卓
- 陈炜
- 高耀
- 高迎斌
- 魏江
- 鲁洁
- Cary Siress
- 丁柏林
- 万君康
- 严耕
- 乔国顺
- 于淼
- 亓惠胜
- 付昌玲
- 付雷
- 任丹凤
- 何尚武
-
-
金琼
-
-
摘要:
科技档案真实反映了科技生产活动的过程与成 果,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完善科技档案管 理的体系建设亟不可待。 一、科技档案的价值 科技档案对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具 备很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技术价值 广义上,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但能够促进生产 力各要素的改进与提高,还可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变 换成直接生产力,推动科技知识向科技成果转化,服 务于当前科技生产工作,从而促成生产力的进一步提 高。狭义上,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能够减少科技生产 工作中对人、财、物的消耗。科技档案作为提供科技 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的资料,为科技生产和研究贡献 了有价值的参考,不断使蕴藏的科技知识向科技成果 进行转化,避免了多余的劳动,从而增强科学研究的 效率。
-
-
耿战超
-
-
摘要:
谶纬之学因其极为凸显的现实指向与政治功用,在知识材料的选择以及学理结构的建构上都是独特的,故不能简单将此类知识体系视为经学之流裔。通过对谶纬中“枉矢星”“蚩尤旗”等典型天文异象的知识溯源,以及对相关文化认知转变的梳理,可见谶纬之学既是在前代知识形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受到所处时代文化认知、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谶纬话语制作的过程中,先前的知识资源已被化为要素,同时迎合时代所需,在内容以及结构层面也发生着嬗变。谶纬在汉代被明确尊为“内学”,应该视为一种知识形态嬗变的结果。同时,这一嬗变过程在汉代文献体系中也有明确的呈现。所以,看待谶纬之学的盛衰,应该采取一种历史维度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史的视野。
-
-
-
姜寿田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西学术的双重深化进展,学术文化界对本土学术理论开始进行反思,这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西学范式下,对本土学术艺术理论的"失语症"反思。按最早提出"失语症"观点的曹顺庆的说法:"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古代文论话语只是一种知识形态,从而从一般文学理论中消失了……失去了传统和历史,我们成了文化上的断裂人,文学精神上的断裂人。"
-
-
付昌玲
-
-
摘要:
21世纪以来,国内文论界产生争鸣的一些前沿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均与西方文学文本理论的逻辑变迁密切相关。因此,学界亟须采用一种知识学反思视角,对西方文学文本理论的知识生产形态、范式转型、意义探寻进行考察和研究。受哲学、美学、语言学以及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影响,西方文学文本理论表现出古典型、现代型、后现代型三种知识形态。当代西方文论的范式转型也与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观念的变革密切相关。文学意义取决于作者、文本、读者相互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本文诗学不失为一种充分发挥了对话思想的文学意义观。
-
-
袁振国
-
-
摘要:
学习的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推动这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革命奔腾不止,改变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式,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和人类学习的方式。学校作为培养学习能力,传递知识的地方,也面临着很多现实和挑战。学校教育如何面对挑战来适应变化,培养能够胜任未来的人,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讨论,我想聚焦于知识的产生、发展、知识形态的变化、对学习的方式不可避免引起的变化来讨论教育的变革。
-
-
-
黄文艺
-
-
摘要:
张文显教授发起和推进的“法理研究行动计划”的重要贡献,是把作为知识形态的法理与作为学科形态的法理学区分开,推动法理从相对封闭的法理学空间里解放出来,成为各类知识生产主体能共同参与、分享的广阔知识场域。
-
-
-
-
张备
- 《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学术论坛论-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描述了明末到清中期工匠的“巫术”知识形态,以及这个形态在官方、民间、士人之间的互动以及长时段的流传,在这个流动过程中,巫术既可以构成Klaas Ruitenbeek所评述的《鲁班经》百科全书般地位的知识形态的合法性,也可以在士人世界和民间世界以神秘的方式予以传递.与之相呼应的是,巫术的扩大会左右官方的政治策略,既存在收纳又存在整顿,既存在一致又存在背离.
-
-
-
-
苟强诗
- 《2016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文章认为以下方面呼唤着动画学的设立:1.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发展现状,需要动画学知识生产的智力支持;2.动画创意产业发展与学院动画学理论研究的冷热不均;3.当前面临的知识生产及其存在的问题,动画学研究期待具有明确的体系化、深度化、反思性的动画学科知识形态;4.在艺术的一般性与特别性方面,更应在艺术的特别性上突出动画艺术的本体与规律;5.人才培养方面,在结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更需要学科化、制度化的动画学科进行规范与引导.
-
-
李震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当代欧美身体哲学促使各学科由身体视角来解读人类社会与生活,形成了身体研究和身体理论.身体理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身体的心灵化存在和体现、身体的社会性存在与身份、身体的现实构建与虚拟塑造.身体理论对当代文论的知识形态的影响在于推动文论关注作者、读者与文本的身体性,关注文学中身体符号的制造及其文化寓意,同时也给文论留下了两难困境.
-
-
张俊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主义的"向内转"——把文学研究的关注视野转向"内部研究",由此确立起精英主义的纯文学观念及现代文学的"主体性".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继兴盛,又使得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确立起来的纯粹文学理论的知识幻象破灭.文学知识界已经普遍接纳"理论"与文化研究为文学理论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重大转型变迁.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必须要放弃其原来的边界甚至学科自足性,成为一种新的跨界知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未来图景,或者将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称其为"文学话语理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