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意象

空间意象

空间意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6829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北方文学(下旬刊)、大众文艺、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工业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第七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会议等;空间意象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振平、朱文一、赵渺希等。

空间意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829 占比:99.56%

总计:77165篇

空间意象—发文趋势图

空间意象

-研究学者

  • 冯振平
  • 朱文一
  • 赵渺希
  • 石晓珍
  • 胡晓丽
  • 韦峰
  • 任伟
  • 刘欢
  • 刘永黎
  • 刘瑞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赖永兵
    • 摘要: 受童年生活留下阴郁忧愁的原乡记忆、求学时期吸纳现代文明思想以及初涉社会体察底层艰辛等人生经历的影响,何其芳在《画梦录》和《还乡杂记》中,以回望者身份重返故园讲述的原乡民俗故事,显露出深沉的现代性情怀.无论是有着浓厚乡土味的嫁妆押头等物质性生产生活民俗元素,还是影响甚广的驱邪敬香等精神性信仰民俗元素,都被何其芳巧妙地用于人物形象心灵世界的刻写,并由此转化为对现代性精神的自觉探索与表达,体现出"超达深渊的情趣".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空间再现""再现的空间"三维空间理论进一步加以考察,还可以发现"寨子"等空间意象的生成,为何其芳原乡民俗叙事张扬现代性旨趣,提供了实际的空间权力关系格局.
    • 陈麦池; 屈桂春; 朱婷婷
    • 摘要: 面对当前城乡的噪声污染和声景危机,声景观已成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对象。“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作为理想的城乡人居环境,自然声景可标示着生态环境构成令人身心愉悦的恢复性的声景空间环境。归纳总结城乡人居环境的声景观及其意象,可区分为安静宁静、自然声景、人文声景等类型,涵盖着声环境、自然生态、声景空间、声景遗产等方面,并得出结论,认为城乡人居环境的静谧清幽、虫鸟声境、文化声韵等声景观意象,亟待关注、保护和优化。
    • 陈芝欣
    • 摘要: 佛罗莱恩·泽勒的电影处女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用影像语言还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观世界,再现混乱的时空,带领观众体验生命秩序崩溃后的混乱和未知。影片利用密闭环境的宏观相似性与室内陈设的微观混淆性,将空间营造出扭曲感,并通过狭长的走廊和紧闭的门来表现电影中空间意向的象征隐喻作用,最后通过空间维度的叙事来塑造主人公安东尼的人物形象。影片的立意拥有超越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老龄化社会等社会议题的深度。
    • 吴春花
    • 摘要: 记得2021年4月参观品鉴江苏园博园主展馆,那是基于水泥厂的改扩建项目,从建筑单体到群组空间,从保留遗存到穿插新建,从厚重的结构到柔和的结构,建构如植物一般生机勃发;此次来到荣成市少年宫,当听海风呼啸穿越拱洞,当感清水混凝土拱券之山石趣味,当观屋顶斜坡上狼尾草随风摇曳与海面辽阔,那是一种拥抱自然的心旷神怡。一个是为大众观览的集群,一个是为青少年的活动中心,开放、自由的空间体验下,不同的环境、功能,不同的空间意象,不同的材料与工艺,塑造了完全不同的趣味。本期“AT建筑”选取崔愷院士团队设计的荣成市少年宫,从建筑、景观、照明、材料、建造层面多维解读风景中的“砼”趣。
    • 元博雅; 张鸿翎
    • 摘要: 为更好地体现植物景观,对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园林植物景观除具备观赏性,还具备限制空间与组合空间的作用。对园林空间进行规划时,要注重园林植物的有效运用,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空间,使得空间景观排序错落有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寄托。
    • 丁怡萌
    • 摘要: “圆周”circumference及其相关词在狄金森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透露出诗人的宇宙观及认识论的基础。本文结合爱默生超验主义,关注狄金森如何将这一审美原则实现在诗中。本文将辨析区分“圆”与“周”,对其形态、意义做出考察。在通读狄金森诗歌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天的上限和地的下限为界,建构出一个圆。圆内是19世纪中期的人所生存所认知的世界;圆外是人类视野之外的无限时空和未知领域。圆内外的边界就是“周”,将人类能感知的有限世界与人类无法感知的无限时空分离开来。“周”的形态如光晕般模糊,且在不断变化,不断扩大之中。“周”的意义在于能阐明内与外、上与下间的辩证关系,能弥合有限与无限。本文尝试以空间上的“圆周”意象为线索,阐明贯穿狄金森诗歌背后的思想特征。
    • 裴晓斐
    • 摘要: 网红景点打卡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流行现象,文章通过分析用户对网红地的打卡行为及其认知体验,探讨社交媒体平台网红的生成机制和空间意义赋予,以及用户主体的能动性实践,阐释媒介场景与物理空间的时空特征与互构关系,探析日常生活的媒介化生存状态及其对社会的现实影响,以期重新检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文化工业如何重构社会生活,并反思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异化问题。
    • 李路珂; 蒋雨彤; 杨志国
    • 摘要: 北京智化寺藏殿建筑梁架、斗栱、彩画、雕饰与造像完整,是一处难得的完整保留了明代空间特色的建筑遗存。本文以智化寺藏殿及其经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字史料与遗迹现象互证,廓清智化寺营造史与藏殿形制中的两大“反常”之处:“快速建造”与“不能转的转轮经藏”,并指出后者可能为明正统年间的新创形式。其次,通过对相关图像与实物的比较及对历史环境的分析,探讨新形式可能的来源。最后,尝试重建明正统年间智化寺藏殿的空间意象,并解析这些意象背后的四种突破“常规”的形式操作方法:一,功能的集约化;二,意义的整合与渗透;三,空间的轴线、比例与分层;四,装饰表皮与结构骨架分离。通过对营造意图与操作方法的双重解读,得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营造者面对特定问题时展现的设计智慧。
    • 汪云霞; 戴思钰
    • 摘要: 钱钟书《围城》与阿道斯·赫胥黎《滑稽圆舞曲》描绘了战争语境中陷入精神困境的中西知识分子群像。两部小说在空间书写上具有内在联系性,突出地表现在四组相互对应的空间意象上:伦敦穹顶模型与三闾大学、实验室与家宅、地下室与箱子、乡村与城市。这些空间意象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建构的乌托邦想象,关于社会的“圣化构想”或“悲观构想”,以及“疯狂症”或“失语症”。两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都采用了圆形结构,与人物循环往复的挣扎状态互为呼应,与其间压抑、封闭的空间情境氛围相互契合。小说标题亦具有强烈的空间隐喻色彩,传递出中西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围困”处境和“滑稽”命运的共通体验与深入思考。
    • 赵哲; 曹铨; 张婷
    • 摘要: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城镇作为城乡连接的重要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提升城镇空间的环境品质,突出城镇文化特色,基于城市空间意象理论,从不同观察者和空间要素的角度,对龙泉镇中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可为小城镇更新改造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