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四川省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城市意象的相关文献由7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祎绯、梁晶、武强等。
城市意象
-研究学者
- 刘祎绯
- 梁晶
- 武强
- 傅玮
- 张阳生
- 李大椿
- 熊鹏
- 王杨
- 白波
- 瞿华兵
- 肖越
- 许心宏
- 龙瀛
- 伍洋宇
- 余溪
- 刘怡芳
- 刘敏
- 刘洋
- 刘海晓
- 刘鑫
- 史静
- 吕静
- 吴一洲
- 周玲
- 周静莉
- 姚璐
- 孙璇
- 宋佳佳
- 尹喆
- 张亚津
- 张宁娇
- 张开翼
- 张春霞
- 张玉婧
- 张琳
- 张立书
- 徐姗
- 徐寻
- 徐洁
- 曹越皓
- 朱庆
- 李建宏
- 李汶柏
- 李翅
- 李雪铭
- 杨健
- 杨培峰
- 林轶
- 汪大伟
- 沈小华
-
-
王伯航;
刘鑫
- 《港口经济》
| 2020年
-
摘要:
本问探讨了在三亚旅游业的旅客的消费价值休闲效益,以及三亚旅客的消费价值、城市意象与休闲效益的实质性关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以期最终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旅游行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三亚市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加强服务质量与服务礼仪管理、规范旅游市场、“互联网+旅游”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
何强;
徐光辉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和壮大市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城市效益视角剖析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分析其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其前景指向:在形式内容上,应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取向,将体育竞赛的场景与内容融入城市生活;在利益福祉上,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的体育赛事活动,不断衍生更加完整的体育赛事产业链,推动城市经济集聚发展和社会效益溢出;在神韵风格上,避免体育赛事沦为商品包装的手段,应在城市文化根基上将赛事旅游融入城市转型升级、城市再造战略,塑造赛事举办地独特的生活风格与城市意象.
-
-
孔铎
- 《江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城市不仅是固定的实体空间,还是无形意涵交汇与生成的节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城市的空间意象,并以一定的媒介载体表现出来.网络以其突出的互动性、可视化、便捷性、多元参与,以及数字影像编辑等新手法,变革了原有的城市意象生成机制,使媒介功能由以往的“记录城市意象”逐步转变成“广泛参与城市意象生成”.媒体虚拟空间与城市现实空间的融合,在城市中构建了新型的一体化空间,推动媒介城市由理论猜想逐步成为现实.媒介城市给城市空间意象的重构带来了机遇,网络对城市空间意象生成发生“三重改变”,新的城市空间意象生产机制出现,新传播环境下城市意象的价值提升需结合城市空间与媒介逻辑两条线索进行考量.
-
-
-
-
-
刘珂秀;
刘滨谊
- 《中国园林》
| 2020年
-
摘要: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窖互动关系.基本结论: “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
-
-
谢雅茜
- 《东南传播》
| 2020年
-
摘要: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其特定的物质载体构建了城市的文化精神空间.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因其注重将在地的历史、人文古迹等打造成有机整体,根据建筑展开自身的叙事,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一种城市景观符号,参与城市空间的再造.台湾的博物馆,在突显在地特色上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在地博物馆进行案例研究,从台湾的在地原乡迷思、集体记忆认同及博物馆虚实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入手,看台湾博物馆何以借助地方文脉实现对城市形象的表征.
-
-
-
陈渫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市意象地图是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一种工具,重点反应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空间要素的自我认知.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了解本地居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地图是尊重空间使用者意愿,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城市设计方案中的重要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移动网络使用的普及,结合POI、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和问卷调查,不仅可以知道目标人群对城市空间使用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知道目标人群对于城市空间的态度.从而更加高效的形成城市意象地图,进而落实到城市规划方案中.本文基于苏州高新区城市总体设计,通过POI的空间分析研究苏州高新区空间使用情况,结合问卷设计研究于苏州高新区空间感知的城市意象,为规划方案提供理性和感性的双重依据.
-
-
刘思;
武滨洋;
周天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基于2019年住建部提出的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的号召,结合"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要求,以盘锦市辽东湾新区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色彩规划基础上,探求新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即通过总结城市意象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整体结构,得出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与景观带,通过借助城市意象要素中的节点、道路、区域等实现以点线面不同层次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与控制.试图解决传统城市色彩规划中出现的城市主导色的落实缺少科学指导,硬性划分色彩控制区域,导致色彩景观连续性较差等问题,同时可以提升规划成果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指导政府管理部门对城市色彩规划的落实与控制.
-
-
吴康
- 《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意象这个概念是由凯文林奇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城市的环境形体,从而对城市产生认知并形成意象,区域地标和道路等要素形成结构性的城市总体形态,加上作为个体的建筑物的主体外形,共同组成了城市形体环境的视觉秩序.
-
-
-
-
周晗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城市意象体现了城市的整体风貌,对塑造独特性的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Lynch K问卷调查、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等定性描述城市意象为主的研究方法相比,空间句法基于空间的定量描述,操作简便、客观,同时使城市意象调查在时间维度上得以拓展.所以本文运用空间句法对长沙不同时期的城市意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城市意象及其结构特征的稳定性.
-
-
仲呈祥;
张金尧
- 《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城市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作为《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的序,本文从城市建设过程和鉴赏城市两个层面分析了城市意象的内涵,总结出当下中国城市意象出现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般来说,意象既可指“表意之物象”,还可指“情意与物象融合而生的心象”。据此,城市意象亦可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从建设过程来说,将建设可视物的城市作为一种表意之路径,其主体是建设者,其视域中心是表意的“容器”(城市),其成品是作为可感知的市民生存的空间;二是从鉴赏城市来说,将可视物的城市作为一种心理接收对象,其主体是城市精神的理解者、反映者,其视域中心是城市蕴涵的精神与灵魂,其成品是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
-
龙瀛
- 《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龙教授通过三个图片数据平台:Flickr、微博、街景图片对城市意象、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Flickr是全球大型的照片分享网络平台.基于Flickr的中国城市意象研究中,通过深度学习25万张中国境内的上传照片,给每个照片做标签识别,使每张照片平均拥有5.75个深度学习标签.根据城市意象的研究与标签内容,构建城市意象研究模型,将物质要素分为三类:公共空间、标志建筑、自然景观,非物质要素为市民生活.以各类别标签数量比例,表达各要素在城市意向中的构成关系.反映城市意象的不同要素,分析出城市主导要素、城市意向特色度、城市意象构成相似度,得到城市意象综合评价结果.
-
-
侯玉洁;
尹海伟;
徐建刚;
李砚芬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色彩依附于城市实体,与城市景观、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代表了一定的城市印记,色彩规划是城市风貌整治的重要手段.随着色彩规划地位的上升,现有编制体系的内容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多功能的城市的发展需求.在新型城镇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色彩规划应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城市意象、色彩韵律为理论依据,采用多因子分析和基于色彩心理学的调查问卷分析方法,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对城市空间中色彩基本影响因子和主观影响因子的总结,探究色彩在城市宏观、微观层面的结构规律.色彩规划编制体系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突显色彩的景观特征,为色彩规划编制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
仲红卫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不应该简单地从诗歌是否反映了现实的角度去认识,而应该视作传统士人以求"道"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借助于诗歌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体裁而进行的面向公众的"话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