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尚任

孔尚任

孔尚任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4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齐鲁学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九届五四科学讨论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孔尚任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亚楠、颜健、井维增等。

孔尚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4 占比:99.6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4%

总计:586篇

孔尚任—发文趋势图

孔尚任

-研究学者

  • 王亚楠
  • 颜健
  • 井维增
  • 张崇琛
  • 徐振贵
  • 黄强
  • 徐爱梅
  • 梁燕
  • 车振华
  • 邹自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思佳
    • 摘要: 近几年,江苏省昆剧院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合作,以昆曲折子戏形式挖掘、创排《桃花扇》选场作品,并于2017年将《桃花扇》全本及折子戏选场带到全国巡演的舞台。选场演出包含《侦戏》《寄扇》《逢舟》《题画》《沉江》五个折子戏,其中《逢舟》为新创作首演。《桃花扇》讲述明朝末年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遭遇,剧情大家耳熟能详,它诞生于1699年,正好是昆曲最盛行的清朝康熙年间,但很可惜没有折子戏存世流传,仅存三折曲谱散落于部分谱集中。建国后京昆或地方戏院团排演《桃花扇》故事,大多只能依据主线结合话剧及电影剧情改编创作,台词也不再是孔尚任原本。《逢舟》(原本第二十七出“逢舟”),讲述已嫁作船娘的李贞丽搭救落水的苏昆生、他乡遇故人的故事。五折全部沿用回目本来名称,并由孔尚任原作回目文本结合前后文本整理成舞台剧本。整理改编《逢舟》时,编剧张弘老师在人物设置上做了比较大的取舍。
    • 江爱华
    • 摘要: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①。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源自民间,写市井细民之悲欢,演村夫村妇之笑谑,曲调委婉,戏韵悠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戏迷观众口誉之而心乐之,详之于耳,播之于口。
    • 车振华
    • 摘要: 《桃花扇》作为一部伟大的戏剧,无论置之案头,还是搬上舞台,都能感人至深,这与其严谨巧妙的戏剧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桃花扇》在结构上最大的创新就是把男女爱情与忠奸斗争糅合在一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为《桃花扇》的每一出剧目都写有“总批”,流露出自己在情节结构安排、艺术表现、史实取舍上所蕴含的深意,方便读者理解剧作。孔尚任借鉴《周易》中阴阳对立的模式来设置人物角色,使得人物性格鲜明,使故事的展开更加流畅。在戏剧体制上,《桃花扇》在全剧正文的四十出之外,又另加了四出,极大地增强了全剧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 刘洪强; 尹慧蓉
    • 摘要: 孔尚任还有较多的作品散佚在外,随着纸质文献的大量出现,田野调查的进行,有许多作品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这些资料的发现有助于孔尚任全集的完善。新发现的孔尚任佚作主要有序文、诗文评、诗词。通过与《桃花扇》等资料比勘,证明秦生镜未必是孔尚任的岳父。
    • 袁萌萌
    • 摘要: 孔尚任在《小引》中自述《桃花扇》在未仕时已“抉心呕成”,但在《本末》中却自述未仕时只是“画其轮廓”,前后不同的矛盾说辞,主要源于孔尚任撰写《小引》和《本末》时截然不同的心境。
    • 梁智超
    • 摘要: 孔尚任是清代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桃花扇》是戏剧史上的名篇。前人对其戏剧研究多集中在主题意蕴的阐发上,少有人提到孔尚任戏剧的服饰。孔尚任在其戏剧中对服饰规定的详细程度远超其他作家,呈现出细致性、对比性和案头化的特点。服饰在戏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直观的视觉美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寄托道德评价、暗示戏曲主旨等。
    • 陈志勇
    • 摘要: 孔尚任在构思和编创《桃花扇》的过程中,对理想读者有想象与预设,即这是个具有遗民思想的特殊社会群体。为达成与此读者群体的有效交流,孔尚任陆续为他们准备了十余种副文本。这些具有附录性质的文本,信息丰富而功能各异,承载着孔尚任全方位介入读者阅读环节、引导受众正确解读《桃花扇》的真实意图,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通过考察正、副文本之间的互释共存关系,可为深入理解孔尚任的创作心态和《桃花扇》的成书过程及意蕴提供新的角度。
    • 刘瀛璐
    • 摘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北京宣武门外海波巷住着一位人物—时任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从三年治河生涯上退下来后,他就住进了这座由清初文学理论家王士被题名的“岸堂”里,除了往返国子监工作两点一线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太平院(梨园)。孔尚任看戏,多半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打磨自己的戏剧功力。当他发现南雅小班因为没演《招魂》一折而让《楚辞谱》的效果大打折扣时,便立定决心,要写一部能够“列之案头,歌之场上,可感可兴,令人击节叹赏”的双响杰作。十年后(1700)的正月初七,红日映雪,气氛正好,52岁的孔尚任邀上十八友人齐聚岸堂,见证《桃花扇》首演。
    • 冯愿如
    • 摘要: 《桃花扇》是清初传奇剧作家孔尚任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完成撰写的历史悲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女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作为线索,置于明末清初风起云涌、朝代兴亡的历史背景之下,最终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以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作为结局。《桃花扇》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并且为了显示出剧作的真实性,剧作者孔尚任对剧中人物、地点、历史事件做了详细的考证,正如他在《凡例》中说道:“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借确考时地,全无假借。”[1]孔尚任的一生可以说与《桃花扇》紧密相连。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
    • 秦菁
    • 摘要: 《红楼》文化之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所有的阅读都基于文字本身,基于“言”与“意”的转换规律。本文从文字角度解读《红楼梦》题目中的“红”字对全书情感即文化思想的表现。一、“红”的质感能够表示“红”这个颜色的字,除了“红”,还有--丹、赤、朱。说“楼”,也有说“朱楼”的,孔尚任《桃花扇》中就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也有用“丹”的,王勃《寻道观》“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中“丹洞”的意思,也是楼。还有“丹殿”“丹宫”“丹阁”都是宫殿,“丹陛”“丹墀”指宫殿的台阶。也有“赤霄”“赤轩”之说,这两个词用来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