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01篇;相关期刊913种,包括电影文学、中国苏轼研究、小说评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等;悲剧意识的相关文献由1795位作者贡献,包括冷成金、杨敏、丁帆等。
悲剧意识
-研究学者
- 冷成金
- 杨敏
- 丁帆
- 张婷
- 王本朝
- 王艳平
- 穆廷云
- 胡润森
- 马晖
- 余秋雨
- 冯仙丽
- 刘红麟
- 吕树政
- 吴怀琴
- 宋家宏
- 常启云
- 张艺声
- 曾耀农
- 李娟
- 杨经建
- 杨阳
- 林瑞艳
- 潘海军
- 王列耀
- 王卫东
- 王艳红
- 田原
- 翦伯象
- 赵凯
- 邱丽平
- 邱紫华
- 雷达
- 黄尚文
- 伍光琴
- 何如意
- 何艳艳
- 储冬叶
- 冯宗仁
- 冷成金1
- 刘伟
- 刘伟安
- 刘俐俐
- 刘宝侠
- 刘新生
- 刘朝霞
- 刘樱
- 刘秀芬
- 刘蓉
- 刘雄平
- 初娇娇
-
-
张钰杰
-
-
摘要:
认清悲剧意识可以塑造自我的人格精神。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与渺小,随之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价值的空没、生命的无奈。杜甫的人生经历是其诗悲剧意识的源泉。从杜甫的儒家思想和佛学信仰出发,杜诗内容与情感体现的政治失意、理想破灭、乡愁离绪、生命卑微及历史虚无之感,体现为杜诗悲剧意识生命悲剧意识和价值悲剧意识两种表现形式。超越人生的悲剧性,杜诗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建设精神家园,以精神超越现实,并在诗歌创作中凸显个人意志,达成物我合一,体现对价值新的构建。
-
-
程磊
-
-
摘要:
悲剧意识是人对现实悲剧性的理性把握,在暴露困境的同时又加以弥合,最终指向正面价值的建构。《楚辞·卜居》开启了士人借卜居寄托情志、表现悲剧意识的文学传统。杜甫自华州弃官而流离陇蜀,在悲世与藏身的主题上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草堂以幽僻之地、懒拙之人、诗酒之乐等鲜明特征安顿其漂泊生命,成为消释现实悲剧感的诗意象征。缘于"国身通一"的仁者精神,杜甫并不能安居草堂彻底解决其精神生命的最终安顿,而以"一世之羁人"的形象,在穷愁漂泊的悲剧命运中展现出士人造次颠沛不违仁的悲剧精神。士人"游"与"居"的生存悖论,应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悲剧意识的重要窗口。
-
-
王乐璇
-
-
摘要:
在当今全球文学运用的实践上,“悲剧”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传统中重要的艺术范畴,它通过一种高度加强的审美表现形式,表演了一种令人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能让人惊心动魄、更加深度的美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西方在其悲剧主义文学中所反映和折射的悲剧主义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观点上均存在着具体性的差别。本篇论文将从两部经典悲剧《巴黎圣母院》和《桃花扇》来分析中法两国悲剧文学上的差异,以此来展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本文在对维克多·雨果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经典悲剧作品整体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经历,剖析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感情,并以此基础从作品情节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分析人物处理相似事件不同思想的原因,以此来深度挖掘悲剧内涵的精神和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
-
甘林全
-
-
摘要: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呈现出些许美好的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这些“爱”如“菊”一般静雅、美好,但又很快被她用看似无情的解构之“刀”斩掉,显得残酷至极。她直面残酷的生存现实,不妥协于世俗的亲情伦理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建构出独特的悲剧神话。她以一种悲剧神话式的写作策略,呈现理解一切、宽恕罪与恶的悲悯情怀,显示对人间的大爱。
-
-
林健鸿;
岑浪;
曾熙皓;
冼礼康
-
-
摘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杰出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绝唱”。该词通过个体悲剧和群体悲剧的对比艺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外化了本词的悲剧意识。意象的组合暗喻了绝对的时间和历史的不可抗力,并兼容了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和惨烈悲情,表达了战争反思与时间永恒意识。此外,词人还通过自嘲、外物寄托和佛道思想慰藉等方式在自我的超脱中完成对悲剧意识的消解。苏轼将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巧妙的艺术形式,最终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千古绝唱”。
-
-
龙世行
-
-
摘要:
刘宗周作为明代大儒,不仅在理学思想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佳作传世,但其人生却如悲剧般坎坷。研究发现,刘宗周的悲剧人生主要体现为:家道衰落和家人早逝,一心为国为民却始终不受重用,饱经宦海沉浮之苦最终以身殉道等。尽管人生如此坎坷,他却在不断努力减轻这不幸的人生之苦,采取了著书立言、授徒讲学和寄情山水等路径来排解不幸,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以身殉国,其中原因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还与深深影响他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
-
成松柳;
张碧云
-
-
摘要:
李白是盛唐诗歌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爱酒,以酒成欢,亦以酒化愁。他的“酒”中包含了对自身遭遇、人生沉浮和社会现实的无限感慨,使得李白的“酒”及诗中夹杂着一股似淡还浓的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最后通过一种自我张扬的方式使这种求而不得的“欲望”得以升华。
-
-
宋琳
-
-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很高的古典章回体小说,这部作品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其本身的悲剧色彩。为此,想要更好地解读《红楼梦》这部作品,需要加强对作品悲剧意义的真切把握。本文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研究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剖析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探讨人生的悲剧这一大命题。
-
-
刘林云
-
-
摘要:
作为晚明的文坛巨擘,陈子龙留下了四篇颇为重要的词序,它们使陈子龙的词学理念和创作精神得以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出来。从词史的梳理到明词弊端的揭示,从对前贤文人的精神体认到对理想之词的推崇,他娓娓道来,却都明显地带有他自我的悲剧意识。与陈子龙悲剧性命运极度吻合的是,悲剧意识同时深刻地渗透在他的词学理念和具体的词创作中,并历史性地融合了其所处时代“情”与“忠”的双重文学主题,使其成为一代文人的典型人物。
-
-
王东泽
-
-
摘要:
现代戏剧较之于古典戏剧更大程度表现出对现代人普遍生存境况的关注与担忧。现代戏剧往往能使受众在审美层面获得巨大的悲剧感与生存的压力,本文将此种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感和压力称为悲剧性精神体验,它不同于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而是侧重对于受众方的审美想象,在现代戏剧中扮演着情感传输的功能。
-
-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修齐治平"为人生要义的儒家思想一直以其乐观主义而成为中国人政治、社会伦理生活的指导思想,而与先秦儒家同处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却发展出了恢弘的悲剧艺术,且悲剧意识一直存留在西方数千年的思想背景中.本文在跨文化立场上、依据希腊悲剧相关文本,试图对先秦儒家的悲剧意识的发生和超越进行比较阐释.
-
-
丛坤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白先勇的悲剧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上.他往往善于把握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冲突,并把这种冲突从社会层面延伸到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然后借助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全方位、深层次地表现出人类生存中无可奈何的"被抛状态"以及被命运抛弃后的怅惘、绝望情绪.然而当他像大多数存在主义者那样把笔下的人物逼到无可退处时,却并不象他们似的由此拷问出人性的复杂.他往往非常宽容地赦免了对笔下人物的拷问,转而专注地描写生存困境本身的险恶,并在对苦难本体的描摹中渲染人物悲苦哀怨的情绪。这就把存在主义者对人类存在的形而上思考,拉回到了中国传统佛教对芸芸众生的世俗关怀上来。在类似于佛教“生即是苦”的理念宣扬中,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宗教式的悲悯情怀。可以说,白先勇悲剧意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存在主义和佛教教义共同交织构建而成的。
-
-
朱志荣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悲剧最初是指产生在古希腊的一种戏剧样式,后来被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或美学范畴,进入了更广阔的领域.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悲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作为戏曲中的一种重要内涵,二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和美学范畴.美学上的"悲剧",乃指"悲剧性"和"悲剧意识",包括各类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和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所感受到的自然与人生中的悲剧精神.透过审美的眼光,可以从自然、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见出悲剧意识的存在和特征.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发展历程的差异,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有着自身的趣味特点,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美学中的悲剧意识,既有悲壮、悲哀等外在感性形态,又体现了欣赏主体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设身处地的诗性情怀。“悲剧意识”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有对生命意识的追问,有对情感幻灭的哀伤,有对道德良善被毁的悲愤,有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哀叹,体现了主体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意识得到了自觉而深刻的展现。这种自觉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并且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其中的悲悯、忧患和怨愤等特征,在千百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中有着丰富韵含蕴。而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中的“悲喜交错”和大团圆结局,更是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