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24篇;相关期刊507种,包括郭沫若学刊、电影评介、戏剧艺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悲剧精神的相关文献由7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新锋、摩罗、苗永敏等。
悲剧精神
-研究学者
- 王新锋
- 摩罗
- 苗永敏
- 邱紫华
- 乔艳丽
- 于承琳
- 向宝云
- 张之薇
- 徐学
- 焦晓婷
- 王玉华
- 翦伯象
- 范德昆
- 郑泽红
- 马小朝
- 乔继梅
- 储坚
- 冯蕊蕊
- 刘丽
- 刘亚峰
- 刘召明
- 刘忠华
- 刘新生
- 卢翘楚
- 吕珍珍
- 周可
- 周旭艳
- 周雨沅
- 孙立权
- 张丽丽
- 张俊奎
- 张晶晶
- 张自华
- 张艳萍
- 木心
- 李万庆
- 李娟
- 李旭
- 李梅英
- 李艳
- 李艳敏
- 李顺春
- 杜艳红
- 杨晓莲
- 林平
- 桂阳
- 汪叠
- 潘新宁
- 王光文
- 王富仁
-
-
孙辉
-
-
摘要:
本文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漂泊的荷兰人》为例,在尼采悲剧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瓦格纳作品中“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表现永恒生命的不朽”的悲剧精神,并进一步明确瓦格纳歌剧正是通过这种悲剧精神确立了德国歌剧的民族性。
-
-
吕上
-
-
摘要:
1998年,《海上钢琴师》在意大利首映,2019年,其修复版在中国上映。它是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人们心中的经典电影作品。本文以尼采的悲剧理论为基础,从主人公一九零零的故事细节开始,逐步解读电影的悲剧特点。这既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也可以让人对尼采的悲剧观有更全面的认识。
-
-
翟月琴
-
-
摘要:
一、前言台湾诗人杨牧(1940-2020)富有精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又不乏比较文学的视野,被奚密教授誉为“语言和视野高度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即使放眼百年现代汉诗史”。①他得益于开阔的诗境,以独特的“杨牧体”为抒情诗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又不落入“抒情主义”②的窠臼,而是尝试“抒情性与现代性的相互表述”③。
-
-
吴沙沙
-
-
摘要: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蓬勃发展,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引领中国电影的发展。文章首先梳理悲剧意识、悲剧精神和悲剧几种概念的区别,并且阐述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历程,然后将对悲剧精神的分析具体运用到新主流电影中。关于新主流电影中的悲剧精神文章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悲剧的觉醒,电影中表现在家国情怀的引导下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二是悲剧坚忍,指英雄人物用崇高的精神和行动对抗环境;三是悲剧超越,即最终通过对英雄人物在社会和伦理道德的双重体认完成和解。从这三个具体的方面出发,研究新主流电影中悲剧精神的直观体现。文章通过对新主流电影中悲剧精神的细分研究方法,旨在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提供建议,并进一步拓展对新主流电影的研究范畴。
-
-
王东泽
-
-
摘要:
现代戏剧较之于古典戏剧更大程度表现出对现代人普遍生存境况的关注与担忧。现代戏剧往往能使受众在审美层面获得巨大的悲剧感与生存的压力,本文将此种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感和压力称为悲剧性精神体验,它不同于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而是侧重对于受众方的审美想象,在现代戏剧中扮演着情感传输的功能。
-
-
赵淑英
-
-
摘要:
比较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发现,中西方文学在悲剧精神方面呈现出四大要素:永恒正义、抗争行动、崇高人格、超越精神。然而,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在悲剧精神各要素的具体展开以及最终指向上却截然不同: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悲剧精神凸显出对中国传统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的自觉认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突出人的独立价值、理性立法以及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中西文学悲剧精神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二者分属于中西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古代社会重伦理教化,而古希腊社会重理性法则。
-
-
包文辉
-
-
摘要: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理解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悲剧的崇高性在美学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将具有悲剧性的情感冲突细分为对悲剧精神内在核心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郑志明
-
-
摘要:
《贵妇画像》是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以女性主义视角讲述了一个女人与命运的抗争史.20世纪90年代,导演简·坎皮将这部小说拍摄成了同名电影,其上映后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文章基于亨利·詹姆斯的原著,借助简·坎皮同名电影的镜头语言诠释漩涡中的女性、女性悲剧个性以及女性话语权等内容探析女性主义视角下《贵妇画像》的悲剧精神.
-
-
-
周雨沅
-
-
摘要:
创作于1943年的三幕悲剧《苍蝇》是萨特对其存在主义"处境剧"理论的一次成功运用,该剧与古希腊时期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均取材于阿特柔斯家族的古老神话,然而,20世纪独特的社会矛盾使其创作动机与审美旨趣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的异化和真实生存处境的暴露使得悲剧美感由怜悯和崇高感的复合变成了怜悯和荒诞感的复合,与之相对,悲剧精神也不再是英雄人物与命运抗争过程中所展露出的悲壮气节和振奋精神,而是小人物在自由意志受困的极端处境里对生存困境作出的否定性超越.因此,传统悲剧的教化功能在时下已然失效,现代悲剧所付诸的仅仅是对人的自由的吁请和观照,以及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揭露.
-
-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
-
-
Wu Gefei;
吴格非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于1955年拍摄的电影《杨贵妃》,几十年来为中国影迷所诟病.如果抛开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思维定式,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日本人之大唐乡愁的一次表达,并借以重塑日本女性对于男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之传统价值观.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值得一看的宫廷人性悲剧,体现出东亚文学艺术中比较罕见的西方古典悲剧的纯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