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专利文献2171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界、求索等; 审美超越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章辉、裴萱、陈伯海等。

审美超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7.85%

专利文献>

论文:2171 占比:92.15%

总计:2356篇

审美超越—发文趋势图

审美超越

-研究学者

  • 章辉
  • 裴萱
  • 陈伯海
  • 冷成金
  • 杨帆
  • 邹丽丹
  • 卢衍鹏
  • 唐俊淑
  • 康立里
  • 张权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自力; 赵秀
    • 摘要: 扬州虽未列入苏轼“平生功业”的三州之中,但对其一生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苏轼多次到达和经过扬州,据考证多达11次,可见扬州与他有密切的因缘;二是苏轼曾任扬州知州半年有余,从日常政事和人际交往之中均可见其卓尔不群的人格品位;三是苏轼在扬州留下了诸多逸事趣闻和传世经典,并开始追和陶诗,这既是他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超越的结果,也是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对“文章太守”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传统的继承发扬,是贯穿苏轼任扬州知州的日常世事和审美超越的一条主线。扬州经历堪称苏轼“平生功业”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一笔。
    • 程磊
    • 摘要: 悲剧意识是人对现实悲剧性的理性把握,在暴露困境的同时又加以弥合,最终指向正面价值的建构。《楚辞·卜居》开启了士人借卜居寄托情志、表现悲剧意识的文学传统。杜甫自华州弃官而流离陇蜀,在悲世与藏身的主题上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草堂以幽僻之地、懒拙之人、诗酒之乐等鲜明特征安顿其漂泊生命,成为消释现实悲剧感的诗意象征。缘于"国身通一"的仁者精神,杜甫并不能安居草堂彻底解决其精神生命的最终安顿,而以"一世之羁人"的形象,在穷愁漂泊的悲剧命运中展现出士人造次颠沛不违仁的悲剧精神。士人"游"与"居"的生存悖论,应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悲剧意识的重要窗口。
    • 周靖鸿
    • 摘要: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249窟由窟底到窟顶渐次上升,构成“人—地—天—超验之域”的层级形态,“人”在自我修证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地”的制约,渴望与“天”之诸神同游,而诸神又共同环绕、归向于莲花藻井那抽象、符号化寓意的中轴点,这个“点”之外代表着更高层级的超越之态。“天”“地”形态与“壁观”的结合是“佛”“道”本体的共同审美归向。“自然之域”作为禅之“道场”,是禅以道玄审美超越的方式与“自然”的和解。佛教与道教神灵形象的共场则是超越性审美存在的“形式”显现。
    • 宋刚
    • 摘要: 影片《一秒钟》以父女亲情及人与电影的关系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情感的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不同的情感指向与情感强度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因为淡化历史背景和过于强调情感冲击,也给影片叙事与人物塑造带来一些困难.影片结尾,在茫茫沙丘这一自然景观之中,包含人生、家庭、生命与历史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情感结构,在一种带有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无我之境"里,最终得到了释放、疏解与超越.
    • 张发军
    • 摘要: 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
    • 陈琳娜
    • 摘要: 强大的数字电影技术创造的数字拟像和拓展的媒介功能致力于开掘观众的感官功能,促使他们展开具身体验,自觉主动地运用审美知觉把握审美对象和关照电影的审美特征.观众进入数字电影的审美体验,在数字真实的具象化满足、数字奇观的在场式沉浸、互动叙事的参与式体验、虚拟现实的移情式认同中实现了数字时代的审美超越,获得了更为真实、丰富、自由的审美意义.
  • 7. 杜甫诗歌悲剧意识新论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冷成金
    • 摘要: 杜甫称"诗圣",盖因其诗歌形式表现儒家情怀.杜甫诗歌中的悲剧意识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以悲剧意识为动力,超越生命有限性并上达人类总体观念的根本特点.杜甫诗歌悲剧意识的呈现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质疑政治本体而兴起悲剧意识,生命悲剧意识与价值悲剧意识的融合,在对历史的质疑中崛立价值,悲剧情怀中的审美超越.杜诗超越个人的"艰难困苦"指向对价值的新的建构,正是杜诗之"大"的要义.杜甫通过质疑世事人生来进行文化本体的建构,也体现出了中唐诗歌重要的本质特征.
    • 谢玉英
    • 摘要: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不同寻常的主人公塑造""奇诡恐怖的哥特元素""模糊善恶的审美超越"三方面分析了艾米莉对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指出凭借浪漫想象创造故事,糅合哥特元素表现激情,却能直抵现实的核心,正是艾米莉小说的魅力所在.
    • 刘师健
    • 摘要: 周密享有笔记巨擘之称.在其笔记文本中,他打破了文本的封闭与自足,通过时间书写、离散书写、历史书写,传达出作者对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的全新阐释与融合,文本中大量史学记载由此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书写策略,更是传达了作者在历史更替、文化转型时期紧迫煎熬的内心世界.作品中折射出作者在易代之际直面地域失序、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理性自觉,以及立功不成、反诸立言以超越现实困境的主体意志,这是一种着眼于自我心灵发展的人格境界的重构,作者于自我与历史的对话书写中建立起理性自足的人格,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这在笔记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与独特的认识价值.
    • 戴剑武
    • 摘要: 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造就了"新民歌"这一特殊音乐形式.相对于传统民歌,"新民歌"的艺术理念具有多维跨界意识,并在传承与创新中将时空界限拉近.从审美层面来看,"新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在行为、形态、意识层面彰显时代特征.此外,"新民歌"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司职多重功能,既能够满足大众"寻根情结"的情怀诉求,也具有"以文促贸"的实用性,并具有在中国音乐对外国际传播中充当友谊桥梁等作用与功能.相对于传统民歌,"新民歌"承载了更为多元的文化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