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62128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江汉论坛、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年体育文化论坛、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2017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等;情感结构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曹成竹、王杰、周晓燕等。

情感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2128 占比:99.98%

总计:1762449篇

情感结构—发文趋势图

情感结构

-研究学者

  • 曹成竹
  • 王杰
  • 周晓燕
  • 肖琼
  • 吴格非
  • 杨击
  • 樊黎
  • 王晓平
  • 何春耕
  • 刘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竺岩
    • 摘要: 《女人的抗战》是陈玉福编剧、彭景泉执导,自2014至2015年在南方影视频道、CCTV-8等平台热播的谍战剧。2015年,陈玉福、宏波根据该剧改写的同名小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对于该剧宗旨,陈玉福坦言:“一是真实、严肃,高扬抗战主旋律,还原历史,鼓舞人心;二是好看,有爱情、有谍战,还要有正面战场,全面地反映抗日战争。”[1]该剧在电视平台热播,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其改编小说也成为一部畅销书,这得益于作品达成了主旋律与当下情感结构的遇合,并兼顾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李新亮
    • 摘要: 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的红色电影以巨大的悲剧牺牲力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当代中国大众在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构上的深刻认同,体现了战争美学的悲剧人文主义情怀。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这些红色电影如何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处理好审美形式与审美理想的有机统一,体现红色乌托邦的坚定信念与中国式悲剧内核的情感交融,实现以社会政治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与以文化政治为辅线的中国传统情感结构交织互动。唯有如此,红色电影才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重建信仰。
    • 曾攀
    • 摘要: 纵观近现代中国历史,“感时忧国”的叙事形态成为了自19世纪中期遭受外来侵略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结构与精神伦理。需要指出的是,“家国情怀”并不是一种固化的概念,也不是不言自明的所在,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情怀是流动的、开放的,经历了政治的、文化的补益,以及美学的与修辞的建构,甚至在历史的动荡中遭受了沉重的冲击,也经历了自身的危机,最终通过内外的裂变和重建,呈现出一个民族牢固而生辉的精神抱负、抒情形态以及价值关切。
    • 刘懿璇; 何建平
    • 摘要: 通过聚焦小镇青年土味视频的文化生产和展演形式,观察到土味视频不仅反映了小镇青年的精神气质、情感需求以及趣味偏好,也吸引了大量城市人群的驻足审视。研究发现:以小镇青年为主的土味视频创作者在视频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情感宣泄,同时也获得了个体身份和乡土社会的认同感。另外,受众因乡土文化的亲密感,乡村符号化的生活憧憬以及土味记忆的相通性而对土味视频进行观看消费,究其根本原因是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让传受双方形成了文化上的亲密感,而趣味区隔下文化消费秩序形成了大众对土味视频的审美“歧赏”。同时,在这一传播实践过程中,土味视频的传播生产者和消费者增加了个体身份的再确定性。
    • 刘春
    • 摘要: 类型电影独有的"想象"特征和与目标观众相对紧密的黏合度,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重要表征之一。而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类型探索中彰显出的独特民族性,不仅在全球化语境中丰富了电影的类型语汇,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还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感染力和自信。以当代中国商业类型电影为切入点,借鉴社会学共同体、文化研究"情感结构"、心理学"移情"和"共情"等理论,可以探寻到类型电影建构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着力点及其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实践方式。
    • 李牧
    • 摘要: 简·奥斯丁的小说致力于探索爱情与婚姻,《劝导》作为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已经相对成熟。奥斯丁认为理想的爱情模式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而理性和情感则是建立在美德的基础之上的。本文通过捕捉《劝导》中情感结构的转变,结合历史的眼光对旧贵族的没落和具有社会典型性的价值取向展开论述,从择偶观和价值观来透视奥斯丁所推崇的爱情。
    • 刘洋
    • 摘要: 基于感觉共同体的建构,读者和观众可以借助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感受到相同的联觉效果和情动机制。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和影像创作可以在不同艺术家、不同媒介材质、不同的内容形式上,共享一套情感结构,在类似的主题、元素、精神诉求和人文内涵方面,产生传承和发扬的关系。而张爱玲作为华人文化世界的“顶流巨星”,开创了一种新的自我审视方式、情感审美空间和觉知的感受体系,依靠都市文化的同频共振,以张爱玲作为方法,分别可以探究到王家卫和娄烨作品的诸多源流与发展。
    • 乌晓玲
    •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移动终端因其便携性和移动性,成为用户网上活动的主要入口,大众对视频内容的关注由“大屏”转向“小屏”,电视媒体在整个传播环境中的价值被稀释。如何获取并留住大众的目光,进而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电视媒体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文章以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一些关注度较高的电视节目为例,分析其内容的开发制作对地域资源的利用及其对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出电视媒体可以从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特点中挖掘潜能,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文化潮流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社会大众“情感结构”的优秀作品。
    • 纪玮
    • 摘要: 一直以来,学界对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文化研究理论,而相对忽视了对威廉斯改造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一过程的经验总结。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体视野出发,我们能够发现威廉斯更加重要和特殊的理论贡献。确切说来,他将英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文本细读法、语义学批评等研究方法应用到对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情感结构”等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批评范式,并进一步提出指向实践的“共同文化”理想,促进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旧交替。梳理和发掘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威廉斯的理论贡献,也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从自身以及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营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 赵乃鉴
    • 摘要: 在继续观察中进行思考是记录摄影完美视域、概念摄影特殊视域、形象摄影连续视域和自由摄影主观视域的递进;是创作意识自由转换中,择其影像注入主观联想的思维模式,释放摄前意识延伸的主观艺术观念,通过视觉艺术观念的种种流向,幻化出艺术思想和情感的意象新境界。在摄影创作方法论理论新体验和在继续观察中进行思考的过程里,使艺术观念得到相应的视觉形成和宣泄,摄影艺术创作观念化进程,从传统到当代的艺术跨越得以新的站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