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3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123篇;相关期刊72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广西社会科学、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大会等;审美主体的相关文献由126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彤、刘伟林、张晶等。

审美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1 占比:11.7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123 占比:88.29%

总计:11466篇

审美主体—发文趋势图

审美主体

-研究学者

  • 陈彤
  • 刘伟林
  • 张晶
  • 潘涌
  • 王建高
  • 王朝闻
  • 苏淳
  • 董鹏
  • 邵桂兰
  • 刘晓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语涵; 宋红波
    • 摘要: 咒语作为魔幻文学《哈利·波特》中的特色元素,其特殊的语言形式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翻译困难。本文根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角度出发,分别通过词汇、形式、文化和译者想象力四个方面分析《哈利·波特》中的咒语翻译,探讨译文如何体现原文的美学效果。
    • 陈海静
    • 摘要: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揭示了人类智能作为“通用智能”的灵活性,这类智能可通过对少数范例的观审便可通达普遍性。相比较而言,人工智能的认识能力还未能突破以归纳和演绎原则为基础的判断模式,因而无法藉由对个别范例的鉴赏培养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审美判断力。康德的目的论学说表明,有机体的合目的性只是认识主体借助于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出的悬拟性结果,人们尚不能通过普通知性的逻辑规则来对有机体存在的目的论基础做出客观地表征,在有机目的论与逻辑认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康德的上述观念对于区分有机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存在论差异、检审人工智能的审美主体性资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依此可推知,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还无法生成反思性的判断力,因而也不能成为审美主体
    • 郭亦霖; 马雅菊; 孙宁
    • 摘要: 美育是促成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四育,美育育人机制的生发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给审美主体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使审美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情感体验中,唤醒向美的生命意识。美育关注审美的主体性,旨在激发个体的本质力量,并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呈现、形式及内容的表达有着具体要求。美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厘清高校美育内容构建理路是高校美育育人机制生发的关键,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形成美的生活态度三个维度出发,探寻融通各艺术学科的艺术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人文内容以及蕴含生命哲学智慧的美育内容,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美育育人功能。
    • 刘涛
    • 摘要: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 彭婵
    • 摘要: 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学的角度解读了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是如何促成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与所创作的外物发生物我双向交流的,并运用作品分析法阐释了审美心理与艺术作品产生默契关系的原因及层次,以期为艺术工作者与审美参与者提供理解现象和精神对话的范式,使其领悟艺术真谛,体悟永恒宇宙的自在心境。
    • 胡月
    • 摘要: 爱德华·布洛在文章《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论证其理论时存在一些表意不明或者矛盾的地方。首先,布洛文章中其理论的核心即“心理距离”的来源不清,其次,他在论证的过程中夸大了“心理距离”的作用,除此之外,其理论中对“心理距离”和审美参与的关系所作的论述也并不恰当。通过质疑,我们可以认识到布洛理论的“美中不足”,以期补充理论界对于对布洛理论的研究。
    • 王秋华; 杜高山; 王欢; 韩春利; 蒋敏
    • 摘要: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是体育、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范.研究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哲学美学探讨,及作为审美对象、对象化过程和艺术美与崇高美的象征考察,得出以下结论:(1)观众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审美历程是经由审美直观到审美欣赏再到审美鉴赏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2)奥运开幕式表演是人类审美对象化过程,包含主客审美关系、审美距离、理性思维等审美判断要素;(3)奥运开幕式表演的美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上作为艺术象征的优美;一种是内容上作为崇高与壮美象征的崇高美.研究为丰富发展我国体育美学理论,促进奥运开幕式表演观赏提供有益参考.
    • 周雨荷
    • 摘要: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沉没的教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古老的传说,是创作主体通过音乐形式将其对教堂的印象表现出来的一首艺术作品.由于音乐的时间性、乐曲旋律的流动,其本身就具备动态特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与视觉因素常常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基于期待视野理论并以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沉没的教堂》为例,通过分析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从而表现教堂建筑的动态视觉形象.
    • 张发军
    • 摘要: 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
    • 耿尹箫
    • 摘要: 清王朝时期,扬州凭借盐运、漕运--跃成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新兴商业城市,再加之宽松的政治环境,新兴的市民阶层集合了新的审美主体,为扬州画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扬州画派的画家主要活跃于清代中期,他们勇于冲破藩篱、锐意变革,展现出与正统画派迥异的艺术风貌,创作了诸多惊世骇俗的书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