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664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2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甘肃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等;审美对象的相关文献由6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云鹏、张永清、叶鹏等。
审美对象
-研究学者
- 张云鹏
- 张永清
- 叶鹏
- 张法
- 刘曦林
- 吕相康
- 周文彬
- 徐涛
- 李乖宁
- 胡艺珊
- 董惠芳
- 钟琪
- 陶谊
- 公萍
- 姜文厚
- 孙冬梅
- 宋巍
- 席格
- 张国珍
- 张晓娜
- 张荣生
- 张静
- 曹冶平
- 曾文贵
- 李娟
- 杨春时
- 杨昱茜
- 杨磊
- 柳高峰
- 段建军
- 王莉
- 石兰蕊
- 石雷先
- 程琨宇
- 纪明芹
- 胡健
- 莫立刚
- 董小玉
- 董燕
- 蒋乃玢
- 薛永红
- 谭容培
- 赵惠霞
- 赵晓明
- 赵荷华
- 郭冬梅
- 郭素花
- 阮文静
- 陶国山
- 魏丽
-
-
-
马欣雨
- 《中外诗歌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诗歌作为重要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在表达人类情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达自身对于整个世界的寄托与想法,“意”,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想法、情感、态度和思想;“象”,指的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层的现实事物。意象是意境的基本组成之物,创作主体以其储存于主观中的思想经验为审美对象,观照需借以传达思想经验之媒介,以便二者相融合。所以当诗人在生活中不断找寻新的意象作为情感抒发的对象时,新的艺术境界便也会随之产生。
-
-
-
徐忠根
- 《宝藏》
| 2020年
-
摘要:
事物之美源于其本质,但在特定条件下的审美中,人的"通感"却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审美的通感,亦称"感觉挪移""感觉他涉",指的是借助审美对象引起感觉转移,或复合衍生形成整体感受。"通感"对赏石的审美方式没有必然联系,但对人的心理影响却不言而喻。一方面,能使主体脱离客体的视觉启示,依据经验领悟自然形式语言.
-
-
王小梅
- 《时代报告》
| 2020年
-
摘要:
国徽,共和国形象的造型,举世瞩目。她是亿万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审美对象,可是,国徽浮雕的定型设计者高庄,对共和国的公民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他把美献给了共和国,却把苦难留给了自己。这位设计制作了共和国最显赫美学形象一一国徽的艺术家,在历尽坎坷之后,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因为他和祖国无数优秀的艺术家共命运。可是他的奋斗、挫折、抗争和磨难,却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
-
- 《中国画画刊》
| 2020年
-
摘要:
数十年的写生、创作,创作、写生,通过对具体对象的描绘来了解与掌握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同时也是感悟自然灵性,寻找绘画语汇的创作过程。这写生的过程是画家对自然的体悟及人性润泽的过程,更是通过画家的心性主动导引将物质转化为精神的历程。在我来看,画家以写生的方式将对自然、审美对象的感受以及生活体悟,用笔墨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华彩的表述,是生命的扩展、艺术的再现,是生命本质向社会文化方式转换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也许正是个人生命的延续,正是以岁月为代价吧。——张伟民。
-
-
-
-
-
-
-
Li Guai-ning;
李乖宁
- 《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中国当代美学面临困境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美学之转型呼之欲出.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美学的转型意味着深层的根本性变革,它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创新过程.本文认为信息哲学的建立与完备实现了哲学的根本转向,为美学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论,使得美学研究能够与时俱进地解决信息时代美学领域的新问题.在信息哲学的理论大厦之下,现代美学转型的路径、方向昭然若揭.本文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美感的生成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种转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