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3-10-18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信息是一类与物质和能量都很不相同的复杂研究对象,现有的科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不能有效揭示它的运动规律.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信息现象和信息模型以及信息研究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信息的基本定义,包括本体论信息的定义和认识论信息的定义,进而探讨了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即"信息转换定律".最后,简要地总结了研究的结果并评述了信息转换定律的意义.
  • 摘要:通过射电天文学的观测与分析,指出物质(包括能量)与信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广义信息可由物质的实在状态及其相关规律来表示.相继分析了基层宇宙信息、地球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人体神经信息和大脑意识等诸多层次的物质信息,进而形成物信论的哲学见解,其中包括在本体论、发展观和认识论方面所作的解释,以及在现代宇宙学、地震预报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证明,世界既统一于物质,又统一于信息;然后,提出一种新的承认"物质-信息二重性"的世界观,即信息科学世界观.维纳提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断言不承认信息的唯物论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之后宇宙元素"三元论"被承认了;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信息仍然只能是被物质所"决定"的存在,是物质存在本身的"反应",它只能伴随着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第一次信息学革命未能触动唯物论的世界观,许多信息哲学家的观念和理论被束缚于唯物主义的框架之中.第二次信息学革命提出物质与信息如何对立统一的理论模型,解决了柏拉图和笛卡尔二元论面临的难题,所以,补充亚里士多德以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看作对立统一的两个极端,符合《周易》制定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法则.这样,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承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补性的同时,在哲学上承认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互补,在人类思想史上开创一个新的辩证的二元论哲学的历史时期.我们以为,作为第一次信息学革命理论成果的"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社会认识论"、"个体认识论"等,都应当响应信息主义时代精神的呼唤,革除自身观念和理论中唯物论世界观造成的片面性,与时俱进,跟上第二次信息学革命的前进步伐.
  • 摘要:本文旨在从形式化表述角度论述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探讨信息、语义、知识和智慧能力及其作用价值的内在联系.其方法是:首先,采用人机均可理解的算术语言来构造一个虚拟的形式化矩阵,其特征在于其序位关系唯一守恒,进而,再采用中国人均可理解的数字和文字,构造一个满足函数关系的对称矩阵,其特征在于同义并列对应转换,这之后,在人脑和电脑各自处理信息、语义、知识的特点上寻求一种相互补充的"第三脑".其结果是:引出了一系列的新的哲学问题,如:在生物的人脑和物理的电脑之外真的会存在一个可实现人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的"第三脑"吗;如果它存在,那么,它是如何存在的呢;如果它不存在,那么,又如何解释"语言、知识、软件"区别于人脑和电脑而可在具有智慧能力的自然人主体和计算机代理之间来回穿梭而游刃有余的特点呢;其意义是:从纵贯古今和横贯中西的哲学理性反思的角度,明确提出"第三脑"背后是否还存在"第三智"的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爱智慧"的哲人,在电脑即"第二脑"的帮助之下,是否真有可能超越"第一脑"乃至"第二脑"及两者简单相加的智慧能力,如何实现。
  • 摘要:随着社会的计算机网络化,在既非完全规则、又非完全随机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空间中,信息科技的创新力量有着明显的大众化趋势,这一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会逐渐消解传统科学家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 摘要:物质与信息是宇宙万物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两个基本性质.人类在发展、进化的初期就面临着认识和变革物质和信息的双重任务,只不过没有像现在的学者这样,直接地运用"信息"的概念,深入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定义等问题.从宗教、哲学到科学,是人类认识信息的三个基本阶段.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和分析认为,否定宗教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是不对的,割断关于信息的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承认柏拉图开创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信息理论,对于研究香农信息论基础上的信息科学以及现在新的信息科学,具有奠基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从知识资源整合与管理纬度出发,依据模糊系统创新理论独自提出信息的五层次分类和人工智能实现转化的两个途径.进一步依据管理哲学和系统工程学科中相关理论观点,给出了一个由信息、智能、逻辑组成的输入与输出系统.
  • 摘要:本文介绍信息化条件下有利于人才成才,促进经济发展;信息只对人才发挥作用;信息对人才,有准备的人来说是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全球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可以调节市场不足,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危机;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更具有竞争力,更加依靠人才的创新活动;信息化条件下,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快技术升级,推动人才开发;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人才技术开发,可不断投入新产品;信息化条件下,应加强教育作用,大力培养人才.
  • 摘要:在一个生活案例中,作者发现传播学中"共同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能解释日常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沟而不通"现象.为科学地解释沟通障碍问题,引入信息创生系统相关理论,进行推演分析后发现"共同意义空间"理论困境的原因在其前定的假设,即将人视以决定论方式工作的信息处理体,忽略了人作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工作方式的复杂性.通过探讨传播传播学理论中的符号化问题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误会问题,信息系统理论被证明是有较强解释力的.应当对"共同意义空间"理论重新审视,完整的共同性是不可能的,所谓完整的解读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 摘要:人类在网络时代的信息化生存,滋生出诸多问题或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人类在网络化传播境域下信息化生存所面临的全新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重构等问题.自由是文化——包括信息文化的根本旨向.所有的文化活动、文化创造或文化进步,都只有一个价值目标:追求自由.自由与规范的冲突是网络化传播境域下信息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时代信息文化的其它二元价值冲突.
  • 摘要: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数是高度抽象的事实,大数据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大量具体事实的反映和汇聚.互联网是信息汇聚的大平台,思想交流的新通道,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政治风向的晴雨表…….互联网内容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其形式的本质是它的工具性.必须清楚认识两者的本质属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相互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有利机遇,转变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科学发展、永可持续、和谐共进方向发展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比特产品作为承载信息资源的虚拟产品,是以比特或比特流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具有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殊成本结构.这使得比特产品在市场上交换时的价值评估和定价策略逐渐缺乏理论依据.对比特产品价值交换机制以及实现方式认识不清,是比特产品市场的盈利模式建立困难的根源.因此许多生产者将比特产品的盈利点放在了产品推广后期,于是前期通过低价或免费所积累的无形资源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在未来实现期望收益——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成为了需要关注的研究点.为了能从价值积累和价值转化的高度正确认识比特产品低价甚至免费交易的市场现象,揭示了比特产品的交换中存在延长的交换价值链和机会价值这种代表未来交换机会的中间交换物,然后构建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通过培养优质用户的方法将机会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分析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启发产品提供者建立合适的盈利模式来推广比特产品,实现成本回收和盈利的目标.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邬焜信息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信息时代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高度统一,是信息时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更好地了解邬焜信息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从总体上把握邬焜信息哲学的基本内容,就必须对邬焜信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对邬焜信息哲学的一般特点以及它与当代自然科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
  • 摘要:在信息社会,信息实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实践形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虚拟实践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实践之一.以虚拟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虚拟现实是否会导致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拟的问题为逻辑出发点,以虚拟现实是否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的探讨为中心,基于实在论信念与认知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信息实践对认知模式的冲击.提出虚拟与现实的区分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更是亦此亦彼的,从而形成新的怀疑论的认知模式,即以对人的实践能力的肯定为基础,针对人的认识的可错性,通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检验认识的可靠性的一种更为审慎、尊重事实的认知方式.这种方法论的怀疑主义会动摇人们对给定现实持有的当然的实在论信念,然而却能够在另一方面捍卫本体论的实在论.信息实践能够让人认识到人类的认识局限、科学和理性的能力和局限并反思自我、反思人类、反思社会,转而重视他者、尊重自然、接纳差异、欣赏多元,并可能真正自主地选择、自觉地生活、自由地行动.
  • 摘要:对某确定事物属性的陈述常常并不唯一.某确定事物的被陈述属性与此确定事物属性的差异就是一种信息流变.信息流变的根源是某确定事物同他事物相互作用的不完整.本文以习惯称谓信息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为基础指出信息流变必然存在.信息流变警示信息不一定确凿可靠,不见得能与确定的事物相对应.信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习惯称谓的信息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进行研究必然没有任何前途;为信息正名的企图也难以实现.
  • 摘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中国的"信息哲学"术语译为"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容易与弗洛里迪的信息哲学发生混淆,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对信息本体的不同认识上产生的不同研究范式.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确保英语术语的准确完整,在英语构词方法以及现象学术语所提供的构词案例提示下,构成了新的英文术语"Informationolgy",用以指代作为元哲学的中国信息哲学思想.
  • 摘要:量子信息不同于经典信息.量子信息可分为本体论量子信息与认识论量子信息.本体论量子信息是微观事物的状态与关联方式的自我显现.认识论量子信息是微观事物的状态与关联方式对认识主体的显现.从经典信息与量子信息的涵义来看,信息可以统一定义为:信息就是事物的状态与关联方式的显现."事物"可以分为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显现"可以分为自我显现和对认识主体的显现.量子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量子信息表达了量子系统的确定性,其确定性有不同的大小,因而当不确定的量子系统遇到确定性的量子信息,量子系统的不确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客观事物与信息是统一的.
  • 摘要:自科学提出和引入信息概念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学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以及与之相伴发生的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科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然而,信息作为与物质和精神相并列的世界的一种基本存在,其人文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阐释.本文试图重通过探讨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世界的发现所带来的人类世界观的变革、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对人文精神重建的影响以及信息文明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来揭示信息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 摘要:在一般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全新方式: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科学与哲学具有某种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动态循环的反馈环路,从而导致它们的发展总是相互规定和促进、相互融合和转化,并相伴而行.同时面对着两种独断论:一种是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一种是意识哲学的独断论.这两种独断论的形成盖源于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二元对立的分割方式:存在=物质+精神.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两大世界之间揭示了自在信息世界的存在,并在信息活动高级形态的意义上重新阐释了精神世界的本质,这就可以把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活动描述为一个有中介的过程,从而合理的消解了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割裂,并由此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
  • 摘要:对于信息问题的哲学研究,既要勇于做出前提性追问,也要善于做出合理性评价。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生成与信息的生成具有同时性和同步性特征。从社群学的角度看,事物的生成与发展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这就是外部信息对于特定事物的相互作用。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信息是世间万物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交往与沟通是世界物资、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基本前提,正是通过对于信息的识别、采集、接受、解读与理解等,物体实现着彼此之间和与环境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充满着与价值世界的极为复杂的相关性,也由此而产生出对于信息价值与信息功能的不同评价与不同态度。信息的哲学思考具有非常广阔的领域,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面临非常复杂的挑战,需要非常多维的视角,尤其是综合化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挂一漏万,期待着更加深入系统的思考。
  • 摘要:本文从信息概念、唯信论、超越机械论、修正物信论等多方面阐述了作者信息观的基本观点,核心是辨证唯物论的信息观。
  • 摘要: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忍受着网络社会中负面行为的侵扰.在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予以规范,而互联网中的"人"的行为,同样也需要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予以约束和规范.价值认同在我国网络社会秩序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构建网络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
  • 摘要:如何理解经验的现象特征和意向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表征主义认为现象特征可以通过意向性来理解.表征主义至少是一种随附论,即如果两个经验的表征内容是相同的,那么它们的现象特征也是相同的.这种随附论并没有谈到现象特征的本质.而强表征主义则试图告诉我们现象特征是什么.比如,泰伊认为"现象特征就是满足某些更进一步条件的表征内容".表征主义的反对者则试图用一些反例来说明现象特征和表征内容之间并不存在随附关系,这些反例要么是实际存在的,要么是哲学家们构造的思想实验.布洛克的"反转地球"就属于后者.在本文中,作者将介绍这一思想实验以及表征主义者对其的多种回应,并表明只有非对称依赖理论能够给出一个有效的回应.
  • 摘要:推理实质上是认知信息的更新方式.从信息哲学的角度,可以为演绎、归纳与溯因等三种推理方式划定界限.除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使用邻域模型也可以为认知信息的更新构造模型.有两种更新方式:交集模型和子集模型.利用交集模型可以对演绎推理作出信息论的解释.归纳推理的结论是带强度的信念.子集模型可以对科学发现的过程作出解释,从而区分演绎、归纳和溯因.邻域语义学揭示的两种信息更新方式是不同的,这是信息更新的逻辑动态学方面的新发现.
  • 摘要:中国当代美学面临困境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美学之转型呼之欲出.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美学的转型意味着深层的根本性变革,它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创新过程.本文认为信息哲学的建立与完备实现了哲学的根本转向,为美学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论,使得美学研究能够与时俱进地解决信息时代美学领域的新问题.在信息哲学的理论大厦之下,现代美学转型的路径、方向昭然若揭.本文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美感的生成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种转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摘要: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最典型的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身,具有融合性、便携性和扩展性功能弱等特性,在年龄、群体、区域等维度具有明显的价值偏向性,这些价值偏向性是由智能手机的建构主体、智能手机本身和其所处环境三类因素共同造成的.在信息技术哲学的视野下对智能手机的价值偏向性进行分析,不但有助于更好的利用这一信息技术产品,也有利于深化对现代信息技术价值偏向性的理解.
  • 摘要:在所谓的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引起混淆其适用性.信息哲学的结果,这一信息驱动的问题我们每天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道德成为一个紧迫的因素,直接接触的人很多.因此本文将说明信息伦理和内在价值的本体之间的连接.信息可以被认定为一个新兴的现象,"信息系统",甚至在一般的系统.因此,出现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将有显著影响信息的方式及其相关的伦理观念被看见.基本上笔者将遵循这个粗糙的推理:如果信息的系统,即它的形式和结构定义为一个新兴的物业,明显的怀疑是,这些信息是紧密连接的那些内在价值,从而形成的接地道德的.道德,有纪律的方法来认识和理性行动首先质疑主要研究系统.这可能是一方面的代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系统计价代理有关的具体行动.但第三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可能出现的道德价值从几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不同的观点,会出现不同的道德观念.证明这三个例子模范.
  • 摘要:学院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以涉及心理活动的可以观察、可以计量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现象为考察对象,采用实验、数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它首先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选择被试,实施实验,进行数据处理,以数据为根据检验假设的正确性.它以此为丰富和发展科学心理学提供新的材料.后现代主义对学院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努力建构出新的理论;但由于缺乏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难以建立新的完整统一的心理学观念与理论体系.信息主义心理学试图完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未竟事业.它假定: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信息现象,如果说数学-物理方法仅仅完全适用于物质的研究对象,那么在贯彻自然科学方法的心理学之外,还有一种贯彻信息科学方法的心理学.于是"科学心理学"可以一分为二: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信息科学心理学(分别简称为"自然心理学"和"信息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生物特征的所谓"自然心理学",在严格意义上属于生物学或脑科学、神经科学等.诚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使用数量-公式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信息特征,比如各种心理学量表等,但是我们要明确:量表的设计包含主观意义因素,使用量表被试有价值选择倾向,它同物理学的测量具有根本性不同,也不具有物理学意义上的准确性、严密性和有效性.信息心理学主张,它的发展不是完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任务;而研究心理现象的信息特征才是心理学家独有的责无旁贷的本职工作.
  • 摘要:自由是互联网的灵魂,互联网上言论自由具有某种天然的合法性,但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使得这种自由被严重滥用,但当前对互联网言论的控制又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困难和伦理困境.这种"二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对网络社会和网络本身认知的错位.
  •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全面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物流业作为服务和支撑生产制造与流通消费等其他国民经济产业的基础性产业,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信息对物流的影响已经从生产作业层次内化到了管理运作层面.本文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背景,以信息哲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物流活动中物流功能分工、配送以及现代物流等三个阶段划分思想,分析了对应物流管理活动实体分销管理、企业集成化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特征,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了未来物流管理方式的变革趋势.
  • 摘要:存在概念一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终极概念.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都不可避免的提出自己对于存在概念的理解.信息哲学作为新时代的哲学形式,提出了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共同进步的口号.哲学应该从新定义存在概念,一方面要摆脱巴门尼德简单将存在等于物质的哲学传统,将游离于存在之外的精神(主观信息)和作为人类认识中介和基础的客观信息纳入到存在范畴;另一方面避免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在现象世界背后找寻那个不可知的形而上学的最高存在;最后要在填补康德提出的精神物质二元鸿沟的基础上避免现象学从意象性出发看待世界的单维度、单极化的简单性特征.从新定义存在与非存在的意义.
  • 摘要:"信息伦理"就是对信息技术革命乃至信息社会所置换出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其本质属于对信息的合理性限度与合法化根据的认问与确断.人类信息交往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的人际行为规范导致信息伦理的产生.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学,对人类个体功利的调节正是信息伦理的普泛"应用"之处,而对社会和谐的持守则是信息伦理的终极目的.信息伦理具有与众不同的一系列特征:伦理总体的辩证性、伦理主体的实践性、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道德机制的自律性等等.
  • 摘要:邬焜和肖峰分别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等论著中阐述了他们各自的信息哲学观.在如何理解信息哲学、信息哲学是否带来了全新的哲学革命,以及在如何揭示信息本质等问题上,邬焜信息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风范,而肖峰信息哲学则显示出既坚持近代哲学的诸多思维传统,又继承现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尽管邬焜和肖峰都在力图为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寻找理论根据,但二者在信息哲学观上仍然尖锐对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现象学的当代冲突.
  • 摘要:本文从香农—维纳(Shannon— Wiener)公式推导出一般不确定原理,海森伯(Heisenberg)不确定原理是一般不确定原理的特殊情况.从一般不确定原理得到质量与信息的关系式,以及能量与信息的关系式.在一般不确定原理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信息量子"、"信息寿命"、"信息长度"的新概念和新公式,进而分析了引力波的"信息量子"及探测引力波困难的原因.
  • 摘要:对社会事实进行划分是研究社会现实的重要起点.根据信息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信息本体论的观点,可以把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转化为对三种信息及多级中介过程的研究.同时,构成社会现实的基本关系有三种,每一种都可以用信息给予深层次的解读.对社会现实的信息尺度的研究为社会的系统性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 摘要:从哲学的视角,简讨了有关社会信息论研究几个基本问题,如社会信息论的哲学研究路向与视角;社会信息的创制及其真理性问题;社会信息的现实化;社会信息的消费;社会信息的传播、真相与共识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