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1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29篇;相关期刊65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求是学刊、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等;审美经验的相关文献由97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立勋、李春媚、邓文华等。

审美经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3 占比:47.8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1129 占比:51.79%

总计:2180篇

审美经验—发文趋势图

审美经验

-研究学者

  • 彭立勋
  • 李春媚
  • 邓文华
  • 孟凡生
  • 张晶
  • 雷文彪
  • 韩钟恩
  • 周文彬
  • 孙旭辉
  • 彭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欣悦
    • 摘要: 在西方美术史中,对女性身体的描绘一直都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时代赋予其一定的语境和含义,不同时期作品中也显示出极大的差异。席勒的绘画选取的都是富有争议且能足够激发人羞耻心的题材。形式上极大地强调主观变形来突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画面善于运用敏感、简练的直线勾勒人物造型。这样的造型具有一定的图案化、符号化且有抽象意味,给人呈现出一种失衡、偏离重心且惶恐不安的情绪。在这些情绪的背后,他真正关切到了艺术与情感,特别是艺术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 黄冠
    • 摘要: “预热-探学-延展”循环式“双线混融”教学,是后疫情时代教师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旨在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适时、适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促进个性化教学、开展有效评价等方面具有优势,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和审美经验
    • 张春华
    •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家对审美经验一直存在着质疑,审美经验面临着各种价值及概念层面的挑战。从审美过程角度看,审美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感官联动、主体融入、客体认同的过程,其弊端在于审美经验和艺术品相分离。审美经验存在论转向的实质在于审美经验的不确定性合法化,强调审美过程的时间性,尤其强调审美经验区别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唯一性。为此,应该跳出近代主客二元论的审美思维,从“在场性”时间发生场域探讨审美经验的无限可能性。
    • 蔡晶
    • 摘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美育是引导人们在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中,激发和丰富他们以情感、想象为核心的审美经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和自由发展的教育。
    • 陈镜鹦
    • 摘要: 儿童时期的美术学习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认知乃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学策略尤为重要。美术具有视觉性的特征,儿童在美术学习中通过视觉感官发现和欣赏那些美的形象,能够获得视觉经验。本文以“白云宝宝”的活动为例,通过描述、分析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儿童提供视觉支持,帮助儿童积累视觉经验,探讨视觉支持对儿童美术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儿童美术学习中提供视觉支持的相关策略。
    • 张海晓
    • 摘要: 学术界有大量的书法史、美术史、画论、书论、美学史等著作,但将书画为统一对象进行完整“史”的美学考察著作则甚少。樊波教授的《中国书画美学史》对先秦到明清以及近现代的整个书画美学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既溯其“源”,又呈其“流”,可谓备也。作者从美学高度,以概念(包括范畴和命题)为形态,其中凝结了绘画史和书法史的审美经验,这是一部既理性又具感性色彩的著作。
    • 郭勇健
    • 摘要: 在鲍姆嘉通那里,审美是感性认识。然而审美的认识性被康德抹掉了。伽达默尔指出,康德将审美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体验而无法陈述真理,这对美学是灾难性的。因此,今天的美学应当恢复审美的认识性,而身体美学为此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如果将审美视为具身认知或身体认知,那么审美的认识性和情感性就能并存。身体认知在语言中的突出表现是隐喻。隐喻是诗的本源,诗是身体认知的产物。扩大来说,审美也是一种身体认知。身体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也有知觉、情感、领悟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介于科学知识与神秘经验之间。三者的关系表现为:科学知识是必须言说的、体现在命题中的“客观知识”;审美经验是难以言说但可以争取表达的“主体间性的知识”;神秘经验是无法言说的、不可分享的主观体验。在波兰尼揭橥了“默会知识”理论之后,审美经验的认识论地位才第一次有可能获得安顿。可以说,作为知识的审美经验就是一种默会知识。
    • 吕晨
    • 摘要: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期间再度上演,结合该剧人物角色、剧情发展、舞蹈编排、舞美设计等方面,谈其舞美呈现出来的视觉盛宴和舞蹈语汇的宣情动人,并从立神幻、现民俗、分善恶等特点论其审美经验和观演体验,以探讨该舞剧创作的叙事功能和审美意蕴。
    • 余捷; 陈海燕
    • 摘要: 幼儿园是儿童在老师陪伴下共同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3~6岁儿童三年的时间和空间。空间环境不仅彰显着幼儿园文化、教育理念和教育者专业素养,更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儿童不仅是环境的客体,更是环境的主体。儿童在空间环境创设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儿童是空间环境的一部分;二是要注重儿童在空间环境创设中审美经验的获得;三是儿童是空间环境的创设者。简而言之,儿童是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儿童在空间环境中感受美和创造美。下面我们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为例,来阐述我们的空间环创理念。
    • 黄家庭
    • 摘要: 从唯识学的种现互熏思想出发,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结构提供全新的阐释,当美显现时会把审美经验积淀下来,熏习而成美的种子,同时这些积淀下来的种子,又成为生起现行之美的动因和根据。这样,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熏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的培育、审美能力的获得、审美趣味的陶养都要接受与之相应的熏习才能成就,“美育”即是美的熏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