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民歌

新民歌

新民歌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北方音乐等; 新民歌的相关文献由32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倩、冯光钰、史芳芳等。

新民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5 占比:95.43%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4.57%

总计:372篇

新民歌—发文趋势图

新民歌

-研究学者

  • 王倩
  • 冯光钰
  • 史芳芳
  • 姜会敏
  • 张冉
  • 吴继金
  • 丰华瞻
  • 师小静
  • 张保华
  • 张思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文洋; 王耀宗
    • 摘要: 新民歌作为民歌的传承与创新,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为新民歌的表演提供了美学上的理论参考。以现代现象学和现代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本文总结出在现代音乐美学的影响下新民歌表演具有“忠于原作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历史视界与现实视界相统一”和“演唱技巧与表演情感相交融”三大原则,继而以三大原则为指导,阐述现代音乐美学视域下歌曲《锦瑟》的实践表演,以期能丰富新民歌的音乐实践以及丰富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机制。
    • 李成龙; 聂堂英
    • 摘要: 新民歌以其民族化的音乐旋律、通俗易懂的内容及多元的唱法,受到了一批中国民众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也是掀起了一股新民歌的音乐热潮,从“西北风”到“中国风”,新民歌在当时很好的适应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创作中与中国文化接壤融合,在与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不断促进中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民族化发展之路,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体现着中国当代新民歌创作的多元化趋向。本文通过对贵州新民歌曲目、表现形式、民族化元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包括音乐形态、歌词、创作观念及民族性的嗓音等方面,为贵州新民歌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让贵州新民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开创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新民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 白晓炜
    • 摘要: 陕北民歌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承载成为中国知名度高、传播度广且深受民众喜爱的地方民歌,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但是陕北人民记录乡土生活、诉诸内心情感、期盼生活美好与表达精神思想的重要文化载体,更折射出它的人民性、大众性文化特质。伴随中国革命进程,陕北民歌的红色文化多功能特征赋予其重要社会价值,经典革命民歌早已成为红色文化代表与革命精神象征。它深度参与专业音乐创作过程,被作曲家广泛关注,是诸多优秀专业音乐作品的重要素材来源。尤其基于时代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民歌现象,有着重要社会影响与研究价值,亦是当下陕北民歌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
    • 王慧颖
    • 摘要: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声乐从我们的指尖和唇边响起,荡漾在耳畔,绕梁于脑海,沉淀入心田.乱世,流亡者以悲歌表达怨怒;盛世,太平人以欢歌共享安乐.人类踏着声乐的节拍蹚过历史的长河.人们对声乐传播的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从未间断过,而且越来越深入.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20世纪,新世纪科技把人类带到了信息时代、电子世界,带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描述的、超出我们想象的计算机和微芯片的世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民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机,应广泛深入地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断地改善其原有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拓宽其发展的空间.
    • 蔡震
    • 摘要: 抗战期间,郭沫若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关于日本侵略军对于重庆持续数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以及一段有关西北摄影队的史事,这些诗或者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时代纪录",但却是历史叙述的文本所难以见到的纪录.郭沫若应和"孩子的诗"写了一首口语体诗,实际上体现了他提倡学习民歌、民谣,创作"新国风"的主张.
    • 程明璐
    • 摘要: 《一路飘香》是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中国文联音像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原创音乐专辑。专辑由12首原创音乐MV组成,是湖南省文联《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一、《一路飘香》音乐专辑的艺术特征1.艺术的取材角度《一路飘香》文艺创作取材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它深入到人民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去,又将其化为艺术的最高形式,每一首歌都是从最原始的土地上挖掘与创造出来。
    • 王月明
    • 摘要: 民歌发展历史悠久,旋律优美动人、朗朗上口,是能充分展现中国农村文明演变进程的社会文化之一,在新农村创建文化品牌环节中,起到不可忽视的组建作用。新时代来临之际,我国音乐结构与特征在保留原有音乐精髓基础上,受多方社会因素影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歌也因此被细分为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因音乐是农村建立健全文化品牌必要基础条件,所以,人们探索如何优化农村文化品牌建设时,须将民歌纳入思考范围。
    • 张巍巍
    • 摘要: 为了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色,民歌的传承者们推陈出新,为观众奉上了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的“新民歌”.现代晚会“全方位立体化”的编演风格,使LED大屏幕成为晚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和文化共鸣,由传统元素与现代视频技术设计合成手段逐步衍生出多样化的“新民歌”演出的LED大屏幕背景设计.但是目前演出的效果良莠不齐,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LED大屏幕作为舞台媒介,应该致力于传递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让“新民歌”表演焕发时尚现代感,让多元化演出迈上新的高度.
    • 张卿
    •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章在江西民歌音乐展现的情与景中,探寻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传承发展的踪迹,试图寻找其在新时期发展的规律和前进的方向,从民歌的角度找寻江西文化精神中的自我认同、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并不断发扬其“以歌载道”的精神,做新时代江西文化建设的枢钥.
    • 杜卓然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及社会政治,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民歌星罗棋布般重新发展了起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新民歌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创新和发展,随着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涌现,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也在发生着不断的碰撞、最后诞生了现代意义所谓的“新民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的文化思潮也逐渐涌入大家的视野。电音、说唱、音乐剧、阿卡贝拉等音乐形式的不断增多,相对大众来讲对于音乐的审美也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和偏爱,而在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民歌如何发展与传播甚至说是更好的体现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