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朱光潜

朱光潜

朱光潜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265篇;相关期刊83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学术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等;朱光潜的相关文献由1172位作者贡献,包括宛小平、朱光潜、钱念孙等。

朱光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8 占比:11.8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265 占比:88.04%

总计:12795篇

朱光潜—发文趋势图

朱光潜

-研究学者

  • 宛小平
  • 朱光潜
  • 钱念孙
  • 钟名诚
  • 王攸欣
  • 袁玲丽
  • 吴泰昌
  • 裴萱
  • 夏中义
  • 陈勇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 史玉辉
    • 摘要: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书信体对美学的一些关键问题所谈的新认识。在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中,朱光潜对西方悲剧性范畴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为指导,对悲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但是中国民族悲剧感薄弱的观点反映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足。这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补充:从经济、哲学、道德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探究中国民族悲剧感薄弱的原因;西方悲剧的标准不适合分析中国悲剧,我们须从实践出发认识悲剧感薄弱的特点与价值。
    • 张昉
    • 摘要: 朱光潜深受克罗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克罗齐思想并非朱光潜美学思想灵感的唯一源泉。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态度经历了从欣赏接受到质疑批判再到反思创新的变迁历程。克罗齐建构的是心灵哲学,为保证艺术的绝对独立性,他将哲学与美学、艺术活动与审美经验、直觉与表现等范畴等同,是一种纯逻辑推演的无区别的“合”;而朱光潜的美学不同于哲学,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在强调逻辑理性的同时,更注重艺术与人生的结合,是一种融合的有区别的“合”。正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朱光潜建构了既有现代性又有本土化的美学思想体系。
    • 姜勇军; 彭煜媛
    • 摘要: 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结构到语言,无一不精,无一不巧。而品鉴诗歌的音韵,更可深度体会诗歌的精巧绝伦。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提到“就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
    • 方志豪
    • 摘要: 朱光潜先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移情作用有着严谨且独到的论述。将其移情理论与设计相联系,发掘出移情在设计中得以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包括人情的泛化、情感的需求、物我的互文。以这三点为纽带,分析移情作用及其原理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且运用。对移情作用的分析和迁移有助于深入了解设计艺术原理,更敏锐地洞悉设计的基础方法,形成囊括多方面知识的设计研究体系。
    • 许玉洁
    • 摘要: 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朱光潜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关于作用机制的部分进行细致研究,从三个阶段阐释其异同、特点。首先,在悲剧机制的前期准备阶段都采用“距离化”的手段,但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存在着差别;对悲剧感成分的分析中都包含“怜悯”“恐惧”,但朱光潜加入了“崇高”;其次,在悲剧机制的中期生发阶段都承认悲剧的震荡心灵的作用,但亚里士多德将其归结为情绪的“净化”,朱光潜归结为“本能能量”的宣泄;最后,在悲剧机制的后期余波阶段两者虽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做了不同的解释,但在底层逻辑上都承认有道德影响而无道德目的的悲剧功用观。
    • 董亭亭
    • 摘要: 朱光潜评价陶潜时提出的“静穆”说是对尼采阿波罗日神“观照”的一种文化误读,不过这种误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阐释学“视界融合”视域下,“静穆”说形成了由阐释对象、影响者和接受者构成的三重视界重叠。从朱光潜学贯中西的学术理想和自身的性情、文化人格进行分析,可对朱光潜的“静穆”说误读现象做出合理阐释,进而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肯定朱光潜为中国文论融汇中西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 邓慧茹
    • 摘要: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 伏爱华
    • 摘要: 在朱光潜那里,人生分为广义的完满人生和狭义的实际人生。前者具有理想的形而上意义,侧重于人的生命;后者属于现实的形而下层面,指的是人的实际生活,而这却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从而让我们不能免俗。如果我们将人生理解为人的生命,那么人生艺术化;如果我们将人生理解为人的生活,那么艺术生活化。相较于生命来说,生活是实在的,触手可及的。因此,朱光潜立足于现实人生和具体的生活实在,要求我们做“善于生活者”,过情趣人生。
    • 摘要: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鸟语花香,红情绿意。在春姑娘轻盈的脚步声里,我们迎来邹绛先生的百年诞辰。邹绛先生不仅是诗人、学者、翻译家,还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邹绛先生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聆听过朱光潜的英诗课,新诗所的诗学传统也由此上溯至朱光潜朱光潜倡导“人生的艺术化”,认为人生应该充满情趣,就像一件艺术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