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朱光潜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10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6篇、会议论文10篇、相关期刊61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青春岁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等;朱光潜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宛小平、朱光潜、袁玲丽等。
朱光潜
-研究学者
- 宛小平
- 朱光潜
- 袁玲丽
- 裴萱
- 钟名诚
- 吴泰昌
- 王攸欣
- 陈勇钊
- 刘欣
- 吴永福
- 张艳青
- 柴静
- 王维玉
- 赵黎明
- 任雪山
- 刘锋杰
- 夏中义
- 尉天骄
- 张旭曙
- 张泽鸿
- 王伟
- 钱念孙
- 高金岭
- 刘全福
- 刘杰
- 唐宝民
- 商金林
- 夏洁
- 孟姝芳
- 张春泉
- 徐百柯
- 曹谦
- 朱仁金
- 朱墨
- 牟春
- 王光明
- 程勇真
- 竺柏岳
- 肖学周
- 胡正强
- 萧湛
- 薛雯
- 贺根民
- 赵以保
- 邹金灿
- 郭世轩
- 黄晶晶
- 丁文娟
- 万向群
- 东方小四
-
-
刘强强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青年群体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产生、 发展和壮大,致使青年问题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最关键的问题意识之一.青年问题的变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重心转移的契机.针对青年的"烦闷",朱氏提出了以"人生艺术化"为代表的"审美超脱"论;针对青年的"消沉",朱氏提出了以"尽性"为代表的"审美解放"说.青年问题影响了朱光潜对艺术功能的理解,对美之本质的认知,对西方理论的改造与融合,以及对于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形塑了朱氏美学的理论形态.
-
-
-
-
-
-
-
-
-
-
-
金浪
- 《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之交的汉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反感政治着称的京派学者朱光潜,在1948年前后一反常态地发表了大量时政评论,也因其中对中共领导下的群众运动的批评,而遭至左翼阵营的激烈批判.然而,左翼阵营政治主导下的唯心论批判,却往往因对美学与政治的直接关联而无法内在地理解朱光潜的政治美学.实际上,无论是朱光潜对待民众的两歧态度,还是其对自由主义的独特阐发,都植根于美学的特殊土壤.然而,在国共殊死决战的例外状态下,美学与政治的内在断裂,却使得这种书生议政注定了只能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政治美学.
-
-
褚春元
- 《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切身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并不断地深化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提出“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在多个方面.他留学欧洲期间,深受康德、克罗齐等人思想的影响,在美学和诗学思想上,认为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主体在全神贯注中欣赏独立自主的意象,世界的美就会显现出来.他对人生理想的设计是“人生的艺术化”,这与他的“直觉主义”诗学思想密不可分,探讨二者的内涵及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
周红兵
- 《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早期朱光潜从心理学时期到美学时期的考察,提出“人生是有机体”是早期朱光潜(1930~1948)美学思想的核心这一观点.以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分,朱光潜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可分为心理学时期(1921~1930)与美学时期(1930~1986),“人生是有机体”是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谈美》与《文艺心理学》中集中论述的观点,此后朱光潜又反复提到这一观点.考源辨流,“人生是有机体”形成于心理学时期,发端于朱光潜对完形派心理学的研究,将“人生是有机体”从科学引入到美学后,朱光潜以此观念为核心,批评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学派,反省和修正了自己早年的美学观点,阐发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影响深远的美学观.
-
-
李梅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朱光潜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其建构美学体系的重要方面,其中,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角论文学艺术特质的方面偏多.朱先生结合艺术活动的实践,在参照中西文化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艺术创造和欣赏两个层面的审美活动做了深入探析,创构性地提出了诸多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将艺术与人生相联,在对艺术活动做学理性分析的同时,又把具体的艺术审美活动融入人生世相,以"趣味"的涵养和传达为支点,寻求二者在实现理想境界和精神超脱方面的契合.朱光潜的艺术美学思想根植于社会人心,于当今社会世人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安放,仍极具启发意义和感染力.
-
-
林李龙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建设者之一.《谈美》一书是其重要美学代表作,也是其早期艺术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谈美》作为朱光潜艺术美学思想研究的切入点,从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
-
张文杰
-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朱光潜的美学理论是将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与中国文化中的诗学元素结合起来,巧妙地融合与沟通中西两种文化,论证时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释和分析中国诗学与戏剧中的自身特征,寻找能走进中国读者心灵的文字表达方式,在国内人文学界获得很高的声誉.从国内学界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成果来看,对其诗学理论、西方美学发展、悲剧理论以及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多达上百篇,论著至少有20多部.但在这些研究的论著和论文中,对其《诗论》中的美学思考和见解显然不够深入,尤其对当代文艺界需要整理本土的美学资源和文艺思想,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生命力和原创力的资源,朱先生的诗学著作和观点更不应该忽视.在尼采、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两种思路的整合下,使得朱先生的悲剧理论既有倾向于澄怀观道而不是对生命意志的沉醉和肯定,也带着本土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中庸”调和而不走极端的思想色彩。这种以西方学术视角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根底结合起来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诗学批评理论以及悲剧审美特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审美批评的创新,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
-
-
宛小平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就上世纪三、四年代朱光潜与梁宗岱围绕直觉与表现争辩的相关问题:克罗齐讲的"直觉"与"概念的"是截然分立,还是两者乃有关系?是否"改了一个字同时也就改变了意境"?究竟直觉是否即表现呢?是否没有表现即没有直觉呢?";"直觉即表现"是否忽视"传达"的作用?以及关于诗和散文的分别等五个方面问题在朱光潜和梁宗岱之观点的异同进行逐一分析,从而引申出:无论是朱光潜还是梁宗岱实际上都不赞成克罗齐抹杀传达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这完全出自朱、梁都是中国人,中国传统生命有机体的理论流淌在他们的学脉中,对于西方只重逻辑,单从知识论(即认识论)看直觉多少持质疑的态度.这从朱光潜直觉即表现那"一刹那"前后不排斥"名理"(包括概念、道德、社会内容)的观点;梁宗岱艺术可要"经过四个阶段: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或传达"的观点可以得到证明.这是西方直觉说"本土化"(中国化或华化)一个典型案例.当然,朱光潜适度保留了美学作为认识论的规定性,但是对克罗齐心灵的客观唯心认识不够充分;同样,梁宗岱恰恰没有分清楚哲学的直觉和艺术的直觉的区别,但是对于直觉的超越性质有不自觉的感受.
-
-
曹谦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学者自50年代到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形象思维"的原创性理论,其中朱光潜和李泽厚两人的形象思维论影响巨大且各有特色.李泽厚的理论无疑主导了新时期关于形象思维讨论,并最终以"想象"终结了形象思维理论.这种对"形象思维"的否定并没有学理上真正的合理解释,相反从近代到当代的西方美学却能证明艺术中形象思维的存在。“形象思维”在学理上,即理论的内在逻辑上,是能够成立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致力于形象思维理论建设,他们的工作努力不应被忽视。尤其是朱光潜和李泽厚先生,在当时理论资源单一、对西方当代己成主流的美学理论如分析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不甚了解的情形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理论体系和关键问题上做出了许多有原创性的建构与突破,是具有原创性、世界意义的。形象思维被终结原因之一是政治观念的转变。中国学者致力于“形象思维”研究,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纯粹的学理目的,这就造成了“形象思维”的先天不足。形象思维被终结原因之二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形象思维被终结原因之三可能在于李泽厚了。新时期,李泽厚无疑受到政治和文化转向的影响,开始自我否定起来,他来了一个巨大的学术转向:从一个“形象思维”论者转向了“想象”论者,《形象思维再续谈》便是这一重大转变的标志性论文。鉴于李泽厚在当时学术界无人企及的感召力,学术界似乎也跟着他在一夜之间弃“形象思维”而谈“想象”起来,于是,“想象”融化了“形象思维”,并最终取代了“形象思维”。终结“形象思维”还有一个来自钱钟书的原因。李泽厚成为文化英雄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尽管80年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但还没有走出文化一元论的藩篱、还是一个思想相对贫乏的时代,还没有真正走出思想文化的青春期,因此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往往失之简单、粗率。
-
-
任雪山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朱光潜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接受了纯正的桐城派教育和学术启蒙,与桐城派关系密切.他通过对桐城派义法理论、"因声求气"理论和阳刚阴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朱光潜对桐城派的接受,不仅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而且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的现代化提供一种范例。具体的来说,学问是有根的,学问的生长和树木的生长一样,不可能是无根的,学问的根就是它的传统,而且学问越大,根基越深厚;中国现代学术必须建立在中西融通的基础之上.正是抱着一颗公道之心,抱着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宏愿,正是由于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精神,朱光潜为中国现代美学构建了宏伟的大厦。
-
-
梅向东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朱光潜和宗白华都从这一命题“接着讲”,他们荡涤“隔”与“不隔”在王氏诗学中的狭义性,拓开自我诗学话语;他们“接着讲”的方式、程度、内涵、目的等均有不同,但都有其重要诗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