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877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心理学探新、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等;文艺心理学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林、鲁枢元、刘兆吉等。

文艺心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8 占比:4.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77 占比:95.64%

总计:8236篇

文艺心理学—发文趋势图

文艺心理学

-研究学者

  • 刘伟林
  • 鲁枢元
  • 刘兆吉
  • 吴奔星
  • 文心
  • 李珺平
  • 汤学智
  • 潘水萍
  • 陶东风
  • 骆正

文艺心理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贺雨涵
    • 摘要: 文艺心理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随着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和文艺现象的不断涌现,文艺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也凸显了诸多问题。文艺心理学教学应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图景,打破西方理论的话语霸权,建构合理的文艺心理学理论体系,充分发掘理论知识的审美实践价值,抓住“审美体验”这一核心概念,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把文艺活动中的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逐步探寻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在特定的精神维度中获得艺术化的升华。
    • 任雪娇; 李仲凡
    • 摘要: 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中的自然精神主要可以从艺术家心灵所反映的意识与无意识、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原型意象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荣格认为文艺创作可以从意识对自然与世界的感知以及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早期的经历促使他以科学的思维模式认识和思考心理学,在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解释了无意识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人类同自然宇宙的关系。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及自然精神影响了众多文学批评方法,他的情结理论启发了对作家恋地情结与地理经验的研究,还原解释法也对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及文学地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从人地关系到文地关系研究的先河。
    • 周桃敏
    • 摘要: 文学除了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和娱乐功能外,还有治疗功能。治疗功能主要强调的是读者在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创伤后,通过阅读文本,主动接受、吸纳和重塑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焕发积极的人生心态,形成心理上的治愈疗效。基于文艺心理学视角,从文学治疗的功能出发来论述文学宣泄压抑的情感、抚慰创伤的心灵、加深人生的体验和展示人性的美好四个方面的治疗作用,从而确证文学是人学、是向人生成之学的再认识,使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审视文学的治疗功能以及文学的其它可能性。
    • 曹军
    • 摘要: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的新作,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说在塑造克拉拉这一形象的同时延续了自我欺骗的创作主题。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有助于解读《克拉拉与太阳》中的自我欺骗主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 宋征莉; 刘珂瑾; 李英源
    • 摘要: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 林兆文
    • 摘要: 21世纪,“机械复刻”早已被“智能再生”取代,“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使得“人工智能+文学”的现象引发了文学语境、文学叙述、审美体验、文本价值、文艺心理等层面的文学新变。本文试图分析以微软AI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探究人与机器的关系,揭示人工智能文学“伪新变”的本质以及展示数字时代下文艺心理的变化,从而得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启示。
    • 潘静如
    • 摘要: 集句诗看上去只是修辞游戏,但它有更多的内容,特别是还富含微妙的文艺心理学。在集句诗发展的早期,一首集句诗很少专集一人一家,而是广泛取材于各家经典,所谓"百家衣"。渐而专集一家,而勒为一卷、一编或一集的,北宋后期即有李齐的《集杜句》。自兹以降,蔚为大观。历元明清,在整个集句文学史上,专集一家形成了与缀集百家相抗衡的局面,甚至掩而上之。专集一家就涉及艺术风貌问题。具体讲,就是在艺术上与原诗相去几何?循此考察,此类集句诗有两种极端形态。而这两种极端形态的形成,又可以溯源于陶渊明、李商隐各自独一无二的诗风。
    • 李世涛
    • 摘要: 王先霈,生于1939年,江西九江人。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进修班毕业,之后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主任、编辑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其研究领域在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等。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文学评论教程》(合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合著)、《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等,出版《王先霈文集》(8卷本)。曾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文艺学)、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等奖项。
    • 季乐胜
    • 摘要: 说起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人们除了深受康德、尼采、克罗齐等西方美学大家的影响之外,朱光潜是必须要提到的。朱光潜一生的学术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从《无言之美》到《文艺心理学》,从《谈美》到《诗论》,都能看出他对美学及其中国化的孜孜不倦之探求。综观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他对人生与艺术之间的可存续关系及人心何以能在其中觅得归宿等问题的洞见性探索,而"人生的艺术化"正是他试图平衡、融合人生与艺术之关系而提出的特别方案,这尤其体现了他对中国之"人心"的莫大关怀。"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尽管受限于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但其意义并未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逝。
    • 魏天无
    • 摘要: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涵括作者1960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述、文学评论、随笔、序跋等。《文集》前五卷为学术著作,经作者修订后全文收录了《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佛语哲思》《古代小说序跋漫话》《文学美》等,节选录入者如《文学评论教程》《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国学举要·文卷》《文艺心理学读本》《文艺理论学科地图》等;后三卷为文学评论、散文随笔、序跋与讲演录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